20171017-Martin Yim:電影說歷史 — 從《仁川登陸》看韓戰的成因與美方的誤判

Martin Yim:電影說歷史 — 從《仁川登陸》看韓戰的成因與美方的誤判
2017/10/17 — 16:25


電影開首,介紹北朝鮮軍隊突然南下,美韓聯軍被壓縮在釜山防衛圈內,艱苦支撐,隨時有全殲之虞云云。究竟人民軍為何橫越三八線,影片則語焉不詳,現略析之。

蘇朝合謀 統一半島

日本敗戰後,朝鮮半島出現權力真空。美蘇兩國以三八線為界,各自接受日方投降。以金日成為首的游擊隊派,即獨立八十八步兵旅之要員改編入蘇軍兵團,協助蘇聯接管北方。電影中,駐防漢城的司令官曾言留學蘇聯,連同片中被男主角暗殺的政委(正在閱讀俄語小說),彷佛軍中幹部只受蘇方陪育似的。誠然,朝鮮當地的政府架構,學校,軍隊無一不見蘇聯影子,如團級以上必有蘇軍的指導員,朝鮮又派遣教員赴莫斯科學習。實際上,北朝鮮的派系林立,各有淵源。當中有莫斯科派,主要是蘇聯藉朝鮮人;南方派,主要以朴憲永為首的朝鮮共黨成員,活躍於半島南方;延安派,多為中共黨員,富戰鬥經驗,如武亭,方虎山等,先後返回朝鮮[1],共同成為勞動黨的核心。

隨著 1948 年 8 月 15 日,大韓民國成立,北方亦於數星期後建國。雙方均有武力統一的打算,邊界時常爆發衝突。李承晚始終不獲美方首肯,金日成南進的意願也被斯大林否決。直至 1950 年 1 月,情勢逆轉。斯大林突然支持金日成,肇因為何?史家沈志華推論 [2]  1950 年訂立的中蘇條約是主要原因。蘇聯即將失去旅順,大連軍港的權利。反而兼併半島後,蘇軍可獲得南方不凍港補償損失。當時金日成在軍事上(擴大人民軍編制,配置大量火炮與坦克),財政上(提早使用蘇聯貸款,發行債券)的種種要求[3],斯大林全數准許。然而,軍援不經陸路,從海路入朝。蘇朝兩國準備充足,才告知中共領導層。當時,毛澤東的心思全放在台灣,眼看蘇聯的政策轉變,亦只好贊同北方盟國,放下攻台的計劃。

朝鮮告捷 聯軍坐困

電影又沒有交代朝鮮軍勢如破竹的原因。這主要是南弱北強。南韓軍隊腐敗成風,缺乏訓練,美國顧問團 (KMAGG) 亦曾上報韓軍的不堪情況[4],更不配給重型武器。反之,人民軍基於集中管理,經蘇軍訓練下,是南軍不能比擬的。再者,不少幹部如武亭,方虎山屢經戰事歷練。是時,原屬中共的朝鮮部隊,包括瀋陽師,長春師,四野的朝鮮部,連同裝備全數移交北韓,超過四萬的歷戰之兵提升人民軍的能力[5]。為了吞拼南方,金日成可謂不惜一切。勞動黨徵調 16-45 歲的男子入伍,又不恤其家,令民眾忍饑抵餓。金無視美軍即將登陸的情報預警,暗自埋下潰敗的種子。

朝鮮戰爭地圖

計劃功成 志得意滿

麥克阿瑟 (Douglas MacArthur) 的仁川登陸計劃大膽進取,是一場軍事豪賭。仁川港的天然障礙成為北朝鮮的防波堤。一是潮漲的時間甚短。 1950 年 9 月至 10 月期間,只有兩日的潮漲超過 30 呎[6],若果否決 9 月 15 日的計劃,便要等待至 10 月。但是在洛東江一線的聯軍持續受困,情況間不容髮。加上,仁川港海灘有如鬆軟泥地,對守方來說易於佈雷,反過來是攻方的惡夢。還有月尾島水流湍急等不利因素,致使不少高級將領反對此軍事突襲,欲修繕計劃,如登陸地點改為浦項,群山。麥克阿瑟對此充耳不聞,漠視遇險時的選項。電影中,他直至最後關頭才通報該計劃的細節。然而,麥克阿瑟執意延緩向參聯會匯報,幸好運氣天坪倒向聯軍一方,成功收復漢城。轉危為機驅使麥克阿瑟北進,橫越三八線,企圖統一半島,殊不知使聯合國軍隊跌入滿佈風雪的包圍網,傷亡慘重。


中國援朝 戰事延續

麥克阿瑟與杜魯門在威克島會面後,表示聯軍應持績北上,擊敗共產主義朝鮮。金日成求助無門,斯大林不欲於東方與美軍正面衝突,對全面援朝不置可否。反而,中共急欲助朝鮮,蘇聯認為人民軍抵禦聯軍攻勢便可,拒絕中共插手衛星國戰爭。可是,什特科夫傳來的敗報,情況危急, 10 月 1 日,斯大林同意志願軍入朝。超過 20 萬的先導部隊屯駐鴨江之北,預備渡江。毛澤東的條件是蘇聯空軍支援,可是蘇方只答應防禦中國內陸工業區。無論是各次軍事會議,不少中共將領均表示憂慮。主要是毛澤東力排眾議,堅持出兵[7]。隨著聯合司令部成立,確立中正朝副的體制,喪失指揮權的金日成記恨此事,隱而不發耳。至於美方,麥克阿瑟認為空軍能封鎖援朝部隊,主張兩線推進,端坐東京的他漠視現實,連同主管情報的威洛比 (Charles Willoughby) ,前線指揮官阿爾蒙德 (Edward Almond) ,忽略共軍集結的情報,嚴重低估其人數與能力。結果聯軍兵敗軍隅里,長津湖,志願軍第三次攻勢後,漢城再次失陷。麥克阿瑟認為中共不會參戰,以及聖誕節撤軍的保證失效,即使李奇微 (Matthew Ridgway) 接任後,雖然阻檔共軍攻勢,兩軍亦只能維持拉据狀態,令朝鮮頓成焦土。

總結

影片中的主角是從勞動黨的暴政下「覺悟」,轉投南方,與麥克阿瑟密切合作,建立互信的美韓同盟關系,用意可謂顯然易見。至於,敵方司令官冷酷無情,塑造成莫斯科訓練下的忠誠機器。這是典型的正邪對立,李承晚與金日成政府在代理人下相互對抗。前者的專制凶暴不亞於後者,李承晚常借反共名義清除異己[8],韓國民主與否,他與美國漠不關心。朝鮮分面也不是金日成個人領導。勞動黨內派系眾多,南方派,延安派,莫斯科派均居要位。南方派的李承燁曾出任漢城市長,相同派別的朴憲永不時批評金日成的軍事失誤;延安派在軍中深孚人望,朴一禹與中共領導層關系良好,這都是金日成顧忌的[9]。只是等韓戰結束後,金日成才逐步清黨,鞏固權力。


片中的林季鎮

麥克阿瑟的仁川計劃成功,逆轉戰局,然其處事方式常惹參聯會非議。假使韓戰此時結束,他的英雄事蹟算是圓滿謝幕,可惜不是。麥克阿瑟忽略情報,執意北進,導致志願軍入朝,聯軍被分割包圍,死傷枕藉。後來他轟炸滿州地區的計劃,遠離局部戰爭的方針,基於相同原因,李奇微否決符立德 (James Van Fleet) 設計的元山登陸[10],不容再次軍事上的賭博了。


Martin Yim
鐘愛歷史與電影。希望透過電影為媒介,寫寫背後的政治,歷史,國際關系。


註腳

[1] 此見於沈志華著,《最後的天朝:毛澤東、金日成與中朝關系 (1945-1976) 上》(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7 年),頁 91-92

[2] 此見於沈志華,〈朝鮮戰爭爆發的歷史真相〉,《二十一世紀雙月刊》 57 期( 2000 年 2 月號),頁 58-59

[3] 此見於沈志華著,《最後的天朝:毛澤東、金日成與中朝關系 (1945-1976) 上》(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7 年),頁 199-200

[4] 大衛.哈伯斯坦著,王祖寧,劉寅龍譯,《最寒冷的冬天:韓戰真相解密》(新北市:八旗文化, 2012 年 3 月),頁 63

[5] 此見於沈志華著,《最後的天朝:毛澤東、金日成與中朝關系 (1945-1976) 上》(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7 年),頁 137-139

[6] 大衛.哈伯斯坦著,王祖寧,劉寅龍譯,《最寒冷的冬天:韓戰真相解密》(新北市:八旗文化, 2012 年 3 月),頁 213-214

[7] 沈志華,〈朝鮮戰爭初期中朝三角同盟的形成:以中俄解密檔案為基礎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 31 期( 2009 年 5 月),頁 183-188

[8] 例如在1952年5月,擔心二次總統選舉的李承晚,宣佈陪都釜山戒嚴,借共黨份子的名義捉拿反對黨成員,又強行通過《拔萃修憲案》,使自己成功連任,見於董向榮著,《南韓 創作奇蹟》(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2009 年),頁 22

[9] 此見於沈志華著,《最後的天朝:毛澤東、金日成與中朝關系 (1945-1976) 上》(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7 年),頁 298-301

[10] 作者推論元山登陸的利弊與局限,不過,這是根據俄國解密檔案才得知斯大林當時的取態,畢竟參聯會與李奇微面對未知,加上半年前的潰敗,無疑令美方的態度趨向保守,此見於 Colin F. Jackson ' Lost Chance or Lost Horizon? Strategic Opportunity and Escalation Risk in the Korean War, April - July 1951' in The Korean War at Sixty New Apporaches to the study of the Korean War, ed. Steven Casey ( New York: Routldege, 2012 ), 93-127.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