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15-周日話題:《公立醫院醫生疲於奔命的一天》——採訪手記

周日話題:《公立醫院醫生疲於奔命的一天》——採訪手記
2017年10月15日


【明報專訊】《鏗鏘集》「看病難」分3段上載facebook,結果片段《公立醫院醫生疲於奔命的一天》跑出,在幾天間破紀錄近百萬瀏覽量。原來一個連續工作30小時、早上張開眼睛後沒喝過水的醫生,如此感動香港人。

報道想追查公立醫院,病人「等就3個鐘睇就3分鐘」的原因,一層一層揭開,牽引千絲萬縷的結構問題。病人要等,因為人手緊絀要等醫生忙完手術、巡完房趕來門診;因為預訂的診症時間太短,又會因應不同情况「超賣」(overbook),令病人積壓。而當我覺得病人等得很苦,相隔一扇門的醫生,卻吐出一公升苦水。有醫生在鏡頭前用「血汗工廠」形容公立醫院,用「工廠女工啤罐頭」形容每天趕睇症。又有醫生坦承太大的工作量難免出錯,但很多醫療事故不僅錯在醫生,更錯在制度。

愈研究愈發現公營醫療問題龐大而複雜,但過程中發現醫管局有兩份報告,或者能令我們往解決方向走近一步:一份是醫管局衡功量值的關鍵績效指標(KPI)報告,另一份是醫管局9年前向醫生承諾,會研究合理的診症時間,但報告至今無影無蹤。


「醫管局14年 像工廠女工」

「大部分醫生也會覺得在血汗工廠工作,我們不能跟每位病人慢慢談,而是像工廠女工不斷啤罐頭,對每位病人都一樣。5分鐘,下一個,最重要快!否則你之後的工作量將會排山倒海。」這是眼科醫生羅智峯在《鏗鏘集》中的自白。他在公立醫院工作14年,2003年感染SARS,幸運地活下來。他說那段在隔離病房的日子,身體很弱,精神很差,但只要醫生和他聊天幾句,即使說些無關痛癢的事也令他開心很多:「我跟自己說,我將來要記住這件事。我要跟病人多講幾句,但我發覺我在醫管局的14年,是做不到的。我說不到兩句。」

羅智峯14年間先後在將軍澳、聯合和威院眼科工作,升至副顧問醫生,月入10幾萬,但感受到工作壓力愈來愈大。他說大約3小時門診要看40至60個門診,每個病人平均看3至5分鐘,根本沒時間詳細診症:「我們要做到黑面神,幾分鐘就請病人走。情况是你畀太多時間病人,你就犧牲咗另一個病人。你不是對這個病人好,你是對其他病人差。因為是這一個制度下,把60人放在一個早上要一個醫生看完。」


消失9年的研究 合理的診症時間?

羅智峯兩年前離開公立醫院,但9年前,他曾經積極在體制內「改革」。2008年3月1日,香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訪問了200幾名醫生,並招開記者會,控訴普通科門診醫生每名病人的診症時間平均只有5分鐘(包括輸入電腦列印等文書工作),遠低於歐洲國家的10至15分鐘,危及病人健康,而坐在記者會中間的,是召集人何栢良和成員羅智峯。羅智峯說當時醫管局成立專責小組跟進,有總監在會議上承諾委託中大研究公立醫院合理的診症時間,並在第二次會議上表示研究要用長達兩年時間,但最後醫管局一直無公布研究結果。我們在上月24日向醫管局查詢,發言人說至今仍未能確定有沒有做這份報告。


何栢良促落實:醫局成日不了了之

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是這份報告另一人證。他說翻查香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紀錄,醫管局專責小組是在2008年3月25日會見他們,他清楚記得醫管局那一位總監許下研究的承諾,但不想公開姓名:「那一位總監現時仍在醫管局,不過就快退休了。」而第二次會議在同年5月30日,之後何栢良卸任協會會長,事情亦沒有人再跟進:「醫管局成日都不了了之㗎啦,講咗等於做咗。不過,遲到好過冇到,這份報告現在做仍然有意義。」


更長的診症時間換來必要的緩衝

究竟醫管局有沒有按承諾做這份研究?如果有,請公開結果;如果沒有,懇請醫管局盡快展開研究。

何栢良說每名病人的臨牀需要不同,但一個合理的平均診症時間對醫院安排門診非常重要,現時一般以5分鐘一個病人計,一小時便要應付10至12個病人,假設能延長至8分鐘一個,一小時只需看7、8個病人,醫生不用趕睇症,病人亦可能不用等這麼久。因為病人少了,即使醫生未巡完房、請病假,又或者有特別病人需20分鐘診症,即使這些不能預計、卻天天發生的情况出現,積壓的病人亦會較少,苦等的情况便可減輕。還有,普通科預病人失約一般也會「超賣」(overbook)、專科亦因為病人臨牀需要而要超額預約,令現時超負荷的系統更不勝負荷,同樣地,延長預訂的診症時間可作緩衝。

當然在專科輪候時間數以年計,骨科新症最長要等3年多才見到醫生的困境下,還談什麼診症質素?減少看症數量是否太不切實際?但現實正正是發生鄧桂思的醫療事故。好媽媽鄧桂思因為聯合醫院醫生開漏抗病毒藥,導致肝衰竭兩度換肝,最終不治。醫管局調查委員會認為醫生的疏忽,源於為求盡快完成繁重的工作而開漏藥,公立醫院工作壓力大,醫護人員或養成機械化工作的心態。


機械化心態是誰的錯?

這個醫生「趕睇症」疏忽的結論傷了不少前線醫生的心。例如屯門醫院心臟科醫生黄任匡,在他連續工作的第30小時、在下午3時才吃第一餐時,他仍氣得放下手中的切雞飯說:「黑社會斬人也有安家費……但原來在公立醫院工作,出了事不會有人幫你,只會推你去死。」他說哪一位醫生想「盡快完成繁重的工作」?哪一位醫生想幾分鐘看一個症?但當不小心犯錯和看漏資料,醫生要負責,而造成人手不足、資源緊絀的政策制訂者卻不用負責,但問題的基本明明在制度身上。這一點,我有向醫管局查詢,發言人說調查委員會已發表報告,沒有補充。


診症時間應納入「聯網成績表」

鄧桂思的悲劇,我認為醫生不能夠逃避責任,醫管局同樣不能夠,所以醫管局更加需要研究合理的「診症時間」供醫院參考,以避免「趕睇症」的惡果;香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亦不要放棄9年前的訴求,繼續爭取這一份「消失的報告」。


睇骨大埔人比屯門人等多兩年

另一份可能會帶來改變的報告,是醫管局內務會議的文件——向行政總裁就關鍵績效指標(KPI)匯報的進度報告。這份大約20頁的KPI報告,包括不同聯網不同專科的服務量增幅、新症輪候時間、醫生病人比例、病牀使用率等等數十項指標,是不同聯網衡功量值的一份成績表。而如果醫管局重視診症質素,病人平均診症時間,或病人等候見醫生的時間,便應該納入KPI。這些數字,電腦全有紀錄,視乎醫管局會否整合公布,讓行政總裁以至公眾好好監察。
這份KPI報告亦反映不少問題,例如資源分配不均的老問題,不同聯網的專科輪候時間有很大差異,例如骨科例行新症在新東聯網最長等179星期,但在新西聯網只是等79星期,即是大埔居民骨頭出事,要比屯門居民多等兩年見醫生。醫生病人比例亦可以相差近一倍。
以眼科為例,新西聯網過去一年,一名醫生平均看近7000個覆診、800個新症,遠較其他聯網的四五千個覆診幾百個新症多(這份KPI報告充滿有趣的數字,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到醫管局網站(見註2),醫管局大會內務會議的文件瀏覽,大約每3個月更新一次,不過只有英文版本)。


「港島西最幸福」

而當你翻看治病質素指標的一欄,你會發現某些指標令人吃驚。例如老人家較容易跌斷髖關節(見前頁表1),大部分聯網有三四成病人入了急症室兩天仍未能安排手術,只有港島西居民最幸福,僅百分之五的人要承受這種痛苦。
又例如進行緊急通波仔手術的比率(見表1),港島西聯網依然是最幸福,有五成六病人能成功安排,記得2009年時任財政司長曾俊華3條心血管栓塞,也是在瑪麗醫院進行緊急「通波仔」活命。不過新界聯網進行緊急手術的比率非常低,僅一成幾。
九龍聯網有兩三成,即是有七八成病人也安排不到即時手術,主要因為醫生、輔助醫療人員,或手術室等配套不齊備,亦有部分病人因為太老或患有其他疾病不宜進行手術。


醫療開支佔GDP 5.7%

指標還有量度不同癌症的病人(見表1),最長要等多少天進行第一次治療,數字由40幾天至80天不等,港島西居民繼續是較幸福的一群。誇張講,香港人選擇在哪裏住,或在哪裏病發送哪間醫院急症,可能有生與死的分別。
不過宏觀地看,香港持續被評為擁有世界上最高效的醫療系統之一,整體醫療衛生開支相對本地生產總值僅5.7%,遠低於英美日本(9%至17%),卻「醫」活了全球最長壽的人口。嚴重醫療事故數字有下降趨勢,由2013年度的49宗降至2015年度的32宗,相比以千萬計的求診人次,數字較很多城巿低。而當我們指摘醫管局或者政府管理不善,巿民又願意付出多少錢承擔更多醫療成本,社會又能否為醫療融資達成共識?「高齡」海嘯直撲香港,我們怎應付愈滾愈大的病人需求?


高齡化需求大 避免盲目「跑數」

愈研究愈發現公營醫療問題龐大而複雜,但正正是醫院已經「爆煲」,我們更要小心避免盲目「跑數」增加服務量,不應漠視改善診症時間和質素。為了平衡效益,為了不要「血汗工廠」,醫管局應盡快研究合理的診症時間,更應納入KPI報告當中。


斬件看病 醫局解畫

《鏗鏘集》跟病人到明愛醫院眼科求診,發現看病流程分站分房,例如過去由醫生為病人拔倒生眼睫毛,分流至護士處理;清潔眼睛教育「分流」至宣傳短片處理。不過醫管局認為這種多站式設計是以病人的治療效益為首要目標,眼科每項檢查或拔眼睫毛,涉及不同儀器和專業人員,需在不同房間內進行。
表一註:

1.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2. 資料來源:醫管局內務會議文件https://www.ha.org.hk/haho/ho/cad_bnc/AOM-P1291.pdf(主要看Appendix 1 P.7/9)
3. Disease-specific quality indicators
4. Percentage of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received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5. Percentage of patients indicated for surgery on hip fracture with surgery performed ? 2 days after admission through A&E
6. Waiting time (day) at 90th percentile for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receiving first treatment after diagnosis(日期:10/2015-9/2016)
7. Waiting time (day) at 90th percentile for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receiving first treatment after diagnosis(日期:10/2015-9/2016)
8. Waiting time (day) at 90th percentile for patients with nasopharynx cancer receiving first treatment after diagnosis


文﹕鄭思思(《鏗鏘集》「看病難」編導)
圖﹕鏗鏘集、資料圖片
編輯﹕何敏慧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