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04-鄺穎萱:【小企鵝】朋友一起,真的嗎?

鄺穎萱:【小企鵝】朋友一起,真的嗎?
2018年09月04日


作者運用一次又一次的對比,讓孩子理解抽象的朋友關係。

【小企鵝】
念書時師長總會說,同學要相親相愛,還記得升中那暑假,自己興致勃勃手執紀念冊讓同學記下片言隻語,甚麼友誼永固之類字眼。今次回加拿大老家,收拾舊物時候,偶爾發現當年的紀念冊,寫得滿滿的幾十頁,少則三、四十人,但當中沒有一個在近十年內聯絡過。這批兒時同學,認識超過30年,可以算是朋友嗎?究竟朋友的定義是甚麼?

今天想跟大家介紹的書叫《朋友一起》。故事開始後不同角色陸續登場,「月熊一個人堆骨牌堆得好慢、好無力,不過當一群朋友一起堆,五顏六色的漂亮城堡就快完成了;風箏卡在樹上,獅子一個人太低,跳呀跳都碰不到,但朋友們爬到彼此背上,馬上就夠高了,合力拿到樹上的風箏;馬來貘一個人冷得直發抖、流鼻水,一群人睡在大床上就好溫暖,馬上舒服的進入夢鄉;貓熊一個人力氣太小、划不動船,當所有朋友一起幫忙,力量變好大,可以讓龍舟威風前進……原來動物們是一群好朋友,朋友在一起,會讓慢變得快、低變得高、冷變得溫暖、小變得大。」

作者運用一次又一次的對比,配合畫師筆下的動物表情動作,讓孩子理解抽象的朋友關係,更道盡「朋友一起」的強大力量,讓小孩一步步看清故事全貌。畢竟,童書始終是童書,流於友愛互相扶持的老生常談,但現實生活不是童話,你我都明白經歷才是人生。對朋友的定義,言人人殊,或許我們可以重新檢視生活中哪些人是你「真正的朋友」。是那些和你目標一致或是願意停下腳步扶你一把,還是願意在有限的時間裏陪你認真走一趟的呢?我想重點在於彼此在漫長而又短暫的人生路上走那麼一段旅程,就是到了分岔路口分開也無所謂了,終究能夠在路上找到同伴都是一種運氣。

我曾經看過一個報道,Facebook朋友越多並不代表越快樂,反而越多朋友對社會的疏離感越大,看似相識滿天下,內心卻空虛孤獨。究竟擁有五百,甚至過千的臉書朋友是不是樁值得高興的事,人多勢眾真的比小貓三兩更愜意嗎?

試想一下,那些你認為是「好朋友」的人,人家也視你為朋友嗎?還是你跟我一樣,曾經有這樣的猶豫:我對他很好,把心底話告訴他、不論在公私旅途上,總會帶着手信回來,甚至購買紀念品時,他是第一個出現在腦裏的人物,可是,怎麼感覺好像他並沒那麼在乎我?還是因他的性格是不會每事放於嘴邊呢?麻省理工學院社會科學系曾經做了一項實驗,以80多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從1到5分的分數分析友誼關係,最低分數為「我不認識這個人」,最高分的歸類作「我最好的朋友」,研究結果發現,有53%的好友關係是對等的,但認為對方是朋友的預期卻高達94%。這實驗的結果顯示了人們對友誼的認知其實很混亂。而在研究對象的心中,友誼也很難定義,一旦被問到「你覺得甚麼是真正的友情?」大部份人都含糊其詞,沒辦法給友情定調。問題究竟出在哪裏呢?答案是「人脈」與「友情」未必可畫上等號。

英國心理學家羅賓鄧巴(Robin Dunbar)說人一生朋友有限,並有層次之分,最高層的頂多只有1至2人,如配偶或兩肋插刀的多年老友;至於第二層大約有4人,彼此了解、頗為認識對方的情緒起伏。再往下的就是交情不深、單純工作上的夥伴甚或只是鮮有聯絡泛泛之交。可能我們只知棋分黑白,而忘記了世事其實並不如棋,朋友也不能夠單看表面。

我相信每個人的電話簿裏,總有這樣一個號碼,你沒有撥號,也永遠不會把它刪除;在你心裏,總有一個朋友,你沒有掛在嘴邊,只是藏在心裏;說不出他的成就,但就是誰都替代不了;也許時光將教會你成長,教會你辨認出這朋友在你心裏面的重量,從來沒有刻意的想念,因為你知道,在很多很多的瞬間,如看過一齣電影,耳邊傳來的一句歌詞,眼角出現一個與他相似的身影,又或者在無數個閉上眼睛的瞬間,你就會看到那個曾一起看過彼岸深淺不同藍色的他。


撰文:鄺穎萱
電郵:Kwongcarmen123@gmail.com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