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06-陳微薇:放下物慾放過自己

陳微薇:放下物慾放過自己
06 Sep 2018


撰文: 陳微薇
攝影: 法新社

微薇有一個淨化心靈的家居習慣,就是久不久執拾一下家中的雜物,打掃塵埃之餘,也會看看有什麼多餘或沒需要的物件,送給朋友或捐贈出去。把空間打理得簡潔之後,好像也清減了不少贅念和煩惱。

其實每次打掃也蠻輕鬆,要整理的也不過是一些過期信件、報紙和零食等東西;平日也沒有逛街的習慣,衣服與鞋履都是那幾件幾雙。沒有太多物質羈絆的日子,令人自由,可以把專注力投放在自我尋找、與親友的相聚時光上。

當然,微薇距離成為一個極簡主義(minimalism)者還很遠,擁有的物件無法都擠進一個行李袋;不過,更重要的是理解背後的觀念,其實人人都可以在生活上多加注意,避免受物質和慾念的牽制,尋找真正定義生活的東西。不論是對自己、身邊的人,以至社會和環境都有深遠的影響。

最近看了於2016年出品的美國紀錄片《極簡主義:記錄生命中的重要事物》,訪問了在美國社會來自不同背景的極簡主義者,了解他們對極簡主義的看法,如何過着極簡約的生活。有受訪者清光雜物、變賣獨立大屋,搬進了一間只有一二百呎的小木屋;也有人發起羣眾挑戰,從衣櫃裏挑選三十三件衣履供未來三個月穿著,其餘衣物一併收好,漸漸擺脫對擁有衣物的執狂;有一位年輕男士更將所有家當變賣,只剩下一個裝有日常衣物的行李袋來遊歷世界。

紀錄片用這些較「狂熱」的現實例子來製造話題,其實都是藉此批判背後的醜陋真相:美國社會鼓勵大眾消費、用物質來定義人生成功與否,所謂的「美國夢」淪為薪金水平與物質生活的追逐,廣告、明星、雜誌和電視節目等都將新款商品與潮流打扮等形象,和完美生活與成功人生等掛鈎,市民為物質而工作和生活,商人因此賺得盆滿缽滿,形成一個惡性循環的生產消費圈;勞工剝削和破壞環境的問題日益嚴重,消費社會卻視若無睹。

這些問題,同樣應用在地球另一端的香港。還記得一個播得家傳戶曉的廣告對白:「開心買鞋,唔開心買鞋,好天買鞋,落雨買鞋……」聽來誇張,卻是不少香港人的生活寫照。從社交媒體報道新餐廳和商品的頻密程度,可反映到香港人在面對繁忙生活和工作壓力的應對方法──透過物質來填滿生活的空虛與無奈,包括排隊吃新式「拉絲」小食、自助餐和拉麵店,搶購新款手機和潮流商品。常常加班、工作無法得到滿足感、壓力從四面八方而來,這一切失落感可以從何抒發?


個人面對社會,常常感到無力改變制度。不過微薇相信,從個人心態和行為開始改變,當更多同路人集結力量的話,那些看似牢不可破的龐大制度和文化,也會隨着羣眾而改變。

我們的人生,以至社會的發展,是否只有無止境地追求更高的薪水,更多的物質?我們還能擴展生活的可能性嗎?與親友摯愛的相聚時光,主動為他人提供幫助,增進與社區、環境以至整個城市的認識和連結,這一切都與物質無關,卻賦予我們生命的厚度和質感。

慢慢學習放下物慾,發掘生活的新可能,放過地球之餘,也可放過自己。


陳微薇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