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21-《帝國落日:大日本帝國的衰亡》書摘(3)神風特攻隊--掙扎的真實人性

《帝國落日:大日本帝國的衰亡》書摘(3)神風特攻隊--掙扎的真實人性
2015年05月21日13:12


【大東亞戰爭末期,日軍為了對抗美國海軍強大的優勢,並挽救其戰敗的局面,於是決定大規模採取神風攻擊--以我之骨取敵之骨。然而,這真的是適合日本民族性和國情的戰術嗎?

年輕的少尉青木保憲曾經對神風特攻「一人、一機、一彈換一艦」的口號深信不疑,然而,在出征前的那一刻,他抗拒、疑惑、憤世,甚至責罵起自己與其他戰友的懦弱。在西方人始終難以置信的瘋狂自殺攻擊背後,青木少尉的心理圖像讓我們看到了人性在面對最殘酷的戰役時--即使受過最嚴格的訓練與最徹底的精神教育--最脆弱也最真實的一面。】


下列摘自 八旗文化《帝國落日:大日本帝國的衰亡,1936-1945》/ 約翰.托蘭 著

第七部 苦盡甘來
第二十九章  鐵颱風

 在五月號的商業雜誌《實業的日本》中,栗原悅藏海軍少將寫道:

 有些人贊成採取以我之皮取敵之肉、以我之肉取敵之骨的方式。我反對這樣 的戰略。相反的,我倒贊成以我之骨取敵之骨的戰術。每個日本人都能做到 這點。此種方式適合日本的民族性,也適合日本的國情。這個戰術就是我方 的特攻隊戰術。

 自雷伊泰戰役以來,日本人就一直嘗試對美軍發動「神風」戰術,在沖繩戰場上,這種戰術成為整體防禦的一部分。自復活節登陸以來,日本人對集聚在該島周圍的數百艘美軍船艦,發動了六次大規模的「神風」攻擊,動用戰機一千五百多架。數百架戰機飛越密集的防空砲火網,撞上目標爆炸,擊沉了近二十艘美軍船艦,並重創了另外二十五艘。這些數字固然可怕,卻都沒有清楚說明雙方的慘重死亡及表現出的恐懼和英雄主義。看著戰機不顧一切衝向你的船艦,飛行員決心要把你和他自己一起炸得粉碎,這真是令人毛骨悚然的景象。

 為了配合牛島從首里撤退,日軍在五月二十五日發動了第七次「神風」突擊;在此突擊之前,一支敢死隊乘坐五架轟炸機衝向沖繩島中央的讀谷機場進行攻擊。四架雙引擎轟炸機被擊落,但第五架卻以機腹著陸的方式迫降機場。這些隊員從飛機中爬出,散開跑到飛行跑道上,對著停在那的飛機丟擲手榴彈和燒夷彈,美軍不敢置信地看著這一景象。在被擊斃之前,這些敢死隊員共擊毀了七架戰機,擊傷二十六架,燒掉儲有七萬加侖汽油的儲油槽。

 在外海上,「神風」戰機已經朝運輸艦區域飛去,在接下來的十二個小時內,一百七十六架「特功」戰機衝進目標區,擊沉了第一三五號登陸艇和驅逐護衛艦「貝茲號」(Bates),還有四艘船艦因受到重創被迫鑿沉、廢棄或是除役。

 這些飛行員的瘋狂行徑徹底嚇壞了美國人。威爾森.布朗海軍中將(Wilson Brown)評論說:「這種與西方哲學如此不同的景象,就有如被催眠般著了迷。當我們抽離了恐懼感看著『神風』戰機俯衝而來時,我們忘記了自己是受害者,而是不由自主地思索這些從天而降的人的想法。」從這種病態式的著迷現象中產生了種種揣度和謠言:「神風」飛行員戰鬥時像僧侶一樣,身穿長袍,戴著頭巾;他們嗑了藥;他們被綁死在駕駛艙內;他們是自願被訓練要進行自殺攻擊的菁英部隊。事實上,他們只是自願參加特攻隊的普通日本青年。他們的目標是要死得有意義。他們深信,要克服日本和美國在物品生產量上相比的劣勢,「特功」是最佳的可行辦法。只要一個人就可以重創或擊沉一艘航空母艦或是主力艦,並讓一千名敵軍與自己一起葬身海底。

 東京出生的二十二歲少尉青木保憲,對他們的「一人、一機、一彈換一艦」的口號是深信不疑的。他熱愛大自然,因而去讀了設在台灣的「農林專科學校」。徵兵時,「因為海軍的魅力」而加入了帝國海軍,學會了駕駛飛機;到一九四五年初,他已經是四國島上「高知海軍航空隊」的教官。募集特攻隊的志願者時,包括教官和學員在內的每名飛行員都被要求在紙上簽名,志願的就在自己的名字上畫個圈,不願意的就畫個三角形。沒有強迫,有幾個人毫不遲疑地就畫了三角型,但青木覺得這樣太懦弱了。此外,既然誰也無法活到戰後,他寧可當個飛行員戰死,或許還有機會擊沉一艘船艦。

 凡是志願參加特攻隊的人都會進行訓練:先是在離水面三十呎的低空飛行,剛一爬升就對一座控制塔開火。他們用來訓練的飛機,是一種速度緩慢、機身笨種的雙座教練機。青木身為自己座機的指揮官,成為了領航員,儘管他認為沒有必要;但是,後座如果沒有上級坐著,飛行員或許就會掉頭飛走。

 幾個星期很快過去了。訓練時,所有人都全神貫注,而執行任務又是很久以後的事,似乎並沒有當真。然而一旦訓練結束,青木就了解到,他已經被判了死刑;隨著把飛機改裝成可以執行自殺性攻擊任務,注定要死的情緒也就愈來愈強烈。機身內安裝了副油箱,機翼兩側各掛上一枚重兩百五十公斤的炸彈。當青木檢查自己的座機時,不禁想到,就是這架戰機要把我帶上有去無回的旅途。

 五月二十五日,青木的大隊被調往九州島上的鹿屋。那裡是最後一次飛往沖繩的中繼站。命運的定局讓他不知所措。其他袍澤外表的安靜又讓他感到自卑。黃昏時,青木看到一隊「神風」戰機飛往沖繩--他自己的大隊緊接在後。他鬱悶地回到設在一所小學內的軍營,驚訝地發現有六名他以為應該已經飛走的人。他們拒絕出擊緩和了自己的羞辱感;原來,他沒「那麼」怯弱膽小。

 隔天下午,青木躺在草地上,眼睜睜看著他的大隊的戰機被牽引到跑道,準備執行任務。突然之間,他周遭的地面爆炸了--美軍正在轟炸這個基地。青木一動也沒動。他告訴自己,就算是被炸死也沒什麼,只希望來世是一個更為和平的世界。不過,當他漫步回到軍營時,片刻前對他而言似乎一文不值的生命,此時卻變得比任何時刻都還珍貴。能夠多活一天,哪怕是多一小時、一分鐘,甚至是一秒鍾,都是無價的。他看到一隻蒼蠅,便停下腳步,並大聲說:「多幸運啊!你還能活著。」晚餐後,隊員們都聚到一起,聽取明天任務的簡報。每個機組可以各自選取高度和航向。大多數飛行員都選擇往東或是往西的迂迴飛行路線。青木建議直飛沖繩。他那十七歲、姓氏為橫山的飛行員欣然同意。

 他們早早就寢,青木在天亮之前就醒來了。他想著,我沒事的!五月二十七日,是他人生最後的一天,天氣晴朗,萬里無雲,他感到異常的清爽。他已經留下指甲屑和一綹頭髮給他的家人,分別給雙親、四個妹妹和弟弟各寫了一張明信片。他告訴他們:「我們神聖的國家是不會被摧毀的。」之後,他便祈禱日本在全面敗戰後還會存續下去。

 當天傍晚,他的大隊舉行了隆重的晚宴。一位行政長官舉杯祝酒。青木一飲而盡後,這才發現他的朋友們都只啜飲了一小口。有名新聞紀錄片的攝影師要求這些年輕人站好拍照。他們都帶著裝飾「太陽旗」圖案的皮製飛行頭盔,少數幾人在頭盔上還綁上「?卷」。他們手挽著手,齊聲高唱《同期之櫻》。

 在進行最後一次檢查時,有名上校在青木面前停了下來,問他為何臉色這麼紅。「你身體不舒服嗎?」他解釋說只是因為喝了清酒的緣故。上校熱心地問道:「如果你覺得不舒服,你可以留下來,然後加入下一個大隊。」

 「長官,我很好。」

 十五組人員搭上了卡車,後面還有一群送行的人。到機場後,他們穿上了裝飾著大「太陽旗」圖樣的救生衣,看上去極不協調。青木的口袋內空蕩蕩的,只有一張全家福的照片和兩個木製的「御守」--他希望這些御守能幫助他達成任務。

 天黑之前,一名海軍少將主持了送別儀式。少將在講話時,青木聽到一群參謀在一旁聊天說笑。他對這些人在這樣的場合如此不嚴肅感到無比憤怒。他們的主任教官嚴正肅穆地祝他們成功。他說:「在沖繩有個觀察所,能夠確認你們任務的成果。今晚是滿月。它會照料著你們,所以你們並不孤單。我隨後就會加入你們的行列,請你們等待我。」三十人都留下淚來,自覺問心無愧。他們知道主任教官是想跟他們一起同行的,也很感謝他的一席話,能讓他們在世上的最後一刻如此不凡。

 十五架戰機滑行到起飛位置時,沿跑道站著的一小群人揮舞著手帕、帽子和旗幟。在飛機引擎的吼聲中,青木聽到有人喊著:「青木!青木!」他坐在位置上轉頭看。那是上次任務拒絕起飛的一名飛行員,邊揮著手邊哭著在戰機後方追了上來。青木覺得好難堪,就像是被一名女子追著似的。不過,他笑了笑並大喊道:「跟我們走吧!」語畢,這架老式教練機加速並離開了跑道。升上天空之後,能看到更長的落日餘暉。青木心想,多麼美的景象!
 在三千呎高空,年輕的飛行員幾乎朝著正南方的鳥島飛去,該島位於沖繩西方六十英里。他們在鳥島上方轉左,直飛美軍運輸艦停泊的海域。前面有架戰機按選定的迂迴路線,漸漸飛遠。下方閃爍著一道綠光,那是佐多岬。這是離開日本本土前所能見到的最後一道燈光,青木全神貫注地看著,直到完全消失。他又看到下方有個小島,島上白煙裊裊,是哪個家庭主婦在替家人煮晚餐?他不自主地想,妳還活著,而我就要赴死了。


關於本書
  《帝國落日》是美國歷史學家約翰.托蘭所寫的一部以二戰為題材的長篇歷史鉅著,描述了大日本帝國於1936至1945年間,和西方希特勒的納粹德國遙相呼應,在東方開闢戰場,入侵中國,發動太平洋戰爭,直至最後被迫求和的歷程。全書分為上下兩冊。從1936年的理想主義「下克上」行動以至1945年的日本裕仁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本書完整呈現了大日本帝國由盛而衰的崩潰歷程與心理圖像。

  從帝國的崛起至衰亡,托蘭爬梳了大量官方檔案、史料,訪談了數百名美日戰時軍政要員與平民,同時展現了高超的寫作技巧與組織複雜脈絡的能力,生動描繪出一幅幅鮮活畫面--從日本高層劍拔弩張的御前會議到美日之間炮火轟鳴的殘酷戰役--包括人物的對話、動作、位置、神態與口氣,均躍然紙上,令人有親臨其境之感。此外,本書關於美日兩軍的軍隊番號、武器裝備、戰機艦艇、戰略戰術等的精細描述,亦是二戰軍事研究的重要依據。

本書直探日本的民族性,同時結合細膩史實與磅礡場景,梳理了大日本帝國發動大東亞戰爭的來龍去脈,媲美《最寒冷的冬天》,猶如日本版的《第三帝國興亡史》,於1970年在美國出版後,立即成為暢銷書,更於1971年榮獲美國普立茲新聞獎。

2015年,戰後七十年,面對中國政經勢力的崛起、日本右翼團體的復興,身處兩大強權之間的台灣,或能藉由本書,回顧二戰對七十年來的東亞局勢之影響,並深思在當前詭譎多變的國際現勢中,究竟該如何自處。


關於作者
約翰.托蘭 (John Toland, 1912-2004)
美國著名歷史學家。1912年出生於威斯康辛州,大學學過戲劇創作,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於研究者來說,歷史是審慎研究的結果,是一系列重大事件的真相與來龍去脈;對於一般人而言,歷史是身臨其境的感受和心靈深處的記憶。對於約翰.托蘭來說,歷史則是兩者的融合。其主要作品有:《從乞丐到元首--希特勒傳》、《醜聞:珍珠港事件及其後果》、《佔領日本》、《漫長的戰鬥:美國人眼中的朝鮮戰爭》。1971年以《帝國落日:大日本帝國的衰亡,1936-1945》一書榮獲美國普立茲新聞獎。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