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30-戴耀廷:香港需要怎樣的第三條路?

戴耀廷:香港需要怎樣的第三條路?
21:09 30/6/2015

■面對社會兩極化,近日有部份人倡議要走第三條道路。資料圖片

經歷過兩年多來激烈的政改爭拗,到了結局的時候,政府方案被立法會否決。有人說是共輸,也有人說是雙方都是不輸沒贏。但無論如何,大家到了這時候都多了點空間,重新想一想可怎樣走下去。不單是香港的民主發展可怎樣走下去,更是香港社會以後可怎樣走下去。
在政改之爭,涉及管治的最基本規則,是有關政制及政治權力分配的規則。一邊是北京政府、特區政府、建制派及社會內的務實保守力量,他們要力保中央的主導權,只能讓中央信任的人來當普選產生的特首。另一邊是激進及溫和的泛民主派、學生、民間組織、本土主義團體及社會內渴求改革的力量,他們要求一個公平的選舉制度,讓公民享有平等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雙方各展體制內及體制外的政治實力,力求壓迫對方要對手讓步。結果是誰也壓不倒誰,政改就以否決拉倒告終。
否決之後,社會慢慢浮現一些聲音,對這種兩陣營對立的情況很憂慮,故希望能在保守力量與改革力量之外,建立起一個第三力量。這第三力量具體會做甚麼,現還不清楚,但若這第三力量所要做的是要讓人們在之前兩種力量以外有第三個選擇,那可能不會使情況好一些,反可能令情況更混亂。第三力量之說若是指保守力量及改革力量的觀點都有錯漏,故要提出第三種觀點以補他們的不足,讓公眾可以有更多選擇,那就只會使兩種政治力量之間的爭拗轉變為三種政治力量之間的爭拗。
當然說保守力量與改革力量之爭,也是把事情簡化了很多,因保守力量與改革力量內部也有不同的板塊,它們本身也絕對不是只有一種聲音。如果出現第三力量,很大可能也會是從原先的保守力量和改革力量中的一些板塊分割出來,換上一個第三力量的招牌。若還要加入這樣一塊新的第三力量板塊,而這新的板塊最終的目的是要與原先的兩種政治力量及它們內部的不同板塊競逐政治資源,那它只會注入更多而不是減少爭拗。


第三方不是要參與競爭

在保守和改革之道外,要走出第三條路(the Third Path),目標不應是建立第三力量,而是要建立第三方。世界著名調解員William Ury在《The Third Side:Why We Fight and How We Can Stop》中提出,要處理社會內的衝突,在衝突的雙方以外,要有第三方。他所說的是the Third Side,並不是the Third Power。這第三方不是另外一個力量去與原先兩種力量競爭,讓公眾有另外的選擇,而是要發揮作用,以第三方的身份,嘗試拉近以至化解爭議雙方的分歧。
第三方可以是爭議雙方以外的中立第三者,但也可以是爭議雙方內部那些願意以溝通對話來解決分歧的成員。第三方並不會自成一種力量,他是要與爭議雙方同行,共同去建立公平的程序,讓大家能一起同心及具創意地去尋找可以滿足雙方利益的解決方案。第三方,無論是中立第三者或來自爭議雙方內部,都要得到爭議雙方的信任,那才有可能發揮調解紛爭的作用。
第三方也不只是一些人或一套程序,更是一種心態。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一套的想法,有自己的目標、需要、利益和關注。我們會認為自己的一套是對的,而與我們有不同想法的人,都是錯誤的。這種心態就是導致衝突的根源。但我們也可以有另一種心態,就是第三方的心態。我們明白在多元的社會,必然有不同的想法,與我們持不同想法的人,不一定是與我們敵對,也不一定是要貶低我們。第三方的心態是我們願意去聆聽及明白其他人的不同想法,嘗試去包容不同的想法,努力去尋找大家都可接受的方法去解決分歧。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是第三方,因我們每一個人裏面都有第三方。
面對香港已經撕裂的社會,我們的而且確需要第三條路,這一條路不是保守或改革之路,第三條路是要有更多人願意用第三方的心態,在各自的處境,成為爭議雙方外的第三方,與爭議的雙方一起同行去處理紛爭。要有更多第三方的第三條路,不是要取替原先的兩條路或兩種政治力量,而是要引導大家在保留各自的身份認同及滿足各自的利益需要的同時,仍能共同走向一條能讓各方脫出爭議困境的路。


戴耀廷
港大法律系副教授、佔中發起人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