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26-劉進圖:感恩、盼望、等候

劉進圖:感恩、盼望、等候
23:25 26/2/2015


去年今天,我在鰂魚涌太康街遇襲受傷。一年過去了,我學會了三件事:感恩、盼望、等候。

我在東區醫院和瑪麗醫院分別住了一個月,在麥理浩復康院住了近三個月,7月中出院回家,之後每周逢星期一至五早上回到麥理浩,接受物理治療和鍛煉,8月初恢復半晝工作,10月初右腿開始不用穿腳套,今年1月初左腿也可以不穿腳套,只靠一支手杖扶助走路。到了2月初,開始放下手杖,嘗試不倚靠任何工具,重新上路。醫生和治療師都認為,這個康復速度比一般人快,超出預期,為此我感恩。

更值得感恩的是,從手術後清醒過來到現在,從來沒有創傷後遺徵兆,沒有噩夢,沒有陰影,沒有恐懼。我多次回到太康街,跟朋友用膳、逛鰂魚涌公園,內心平和寧靜。有心理治療師朋友問我,怎可能全無陰影?好像不太正常?我說不知道啊,我只是每天清早讀聖經、祈禱,一整天便感到平安,總不能為了證明自己「正常」,故意去找一些驚恐的感覺。我很清楚知道,如果沒有信仰的支持,我不可能不害怕,為此我感恩。感謝上帝,也感謝所有曾經為我禱告的朋友。


增值心靈存盼望

去年還住在醫院的時候,有相識多年的朋友來探望,談到「人生下半場」的問題。這位朋友說,每當想到下半場一切都會走下坡,所有自己珍惜的東西,包括健康、事業、親人,都會衰落和失去,無法挽回,便感到憂傷無奈。我認真地思考了這個問題,卻有不同的看法。經歷了受傷住院的風浪後,我發現縱然身體衰老或受創傷,體力每下愈况,心靈的旅程卻可以天天向上,不斷有新的發現和領會。一些對我們重要的關係,例如與親人的關係,縱然年日久遠,依然可以突破更新。我們存在的意義和影響,過去我以為在於我們可以做什麼,現在發現原來更重要的是,我們是怎樣的人,用怎樣的態度生活。展望人生下半場,我滿有盼望。


繼續寫文章 揭露社會不公

曾經有年輕人問我,康復後還會不會像過去那樣寫文章,揭發和批評社會上各種不公義的事情?我說相信會吧。經過這幾個月,目睹了大型的公民運動和嚴重的社會撕裂,也看到了鋪天蓋地的政治宣傳和無情的批鬥算帳,我斷續寫了好幾篇文章,現在我可以較確切地回答那位年輕人的問題,是的,我會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不懂得寫我不相信的東西。

康復的旅程,是漫長的等候。經歷過長時間復康治療的朋友都知道,復康路從來不會一帆風順,經常是進兩步退一步,有時候進一步退兩步,我們只能在退步中求進步,在黑暗中等候黎明。例如,去年9月我雙腿都穿了腳套,在跑步機上可以持續步行一小時,還大膽地跟中學同學去遠足,但當10月右腿脫掉腳套,馬上便步履蹣跚。聖誕節假期前,按治療師建議在周末跟太太去沙灘,練習在不平坦的地面走路,真是一步一驚心,不到15分鐘便坐下休息。


感謝警隊一年悉心保護

案件的偵查和審訊,同樣也是漫長的等候。涉嫌行兇的兩個人早已被捕,一直受覊押,但案子要轉介到高等法院審訊,排期在今年7月。至於行兇者背後受誰指使、有何動機,警方據說尚在調查,暫時未有突破。我盼望警隊的調查盡快有進展,讓公義得到伸張。我感謝警隊過去一年對我和家人悉心保護。

最近看多了盧雲神父寫的書,包括《浪子回家》、《受傷的醫治者》、《等候之路》,發現他對等候有很精闢的看法。對於有信仰、有盼望的人,等候不是被動地什麼都不做,把人生的一切責任、成敗、得失,統統推給上帝或命運,而是積極地參與、創造、分享,等候上帝實現祂應許給我們的美善和愛。我現在的工作主要是新媒體發展和教育出版,這兩個範疇都需要撒種灌溉,耐心等候,但現在我明白到,那不是消極的、被動的等候,而是積極的、主動作好準備的等候。

後記﹕感謝財政司長曾俊華先生在預算案中不點名的問候。


劉進圖
世華網路營運總裁,«明報»前總編輯

------

所以如文章所說,不應活在傷害內,也不用用傷害落在時間去沖刷我們的生活。也不需只求一旦復原,可變回從前。全因事故令人多了選擇,起了變化,還有的是,是多了更多的態度。最緊要保持重要的信念。例如信仰。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