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30-非常人:少女成長記──天生藝術家田原

非常人:少女成長記──天生藝術家田原
8:06 30/3/2014


第一次與田原謀面時,她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少女,「我最近在寫兩個劇本」,她靦腆地說。手裏拿着一部英文原版的哲學書,在學校的周末下午來到一間咖啡館,說每一句話的時候會去望一下坐在身邊的媽媽。「我真的有很多的夢,不是夢想啊,是真的夢。」她的處女作小說就是根據夢境寫成。這是一個天生要做藝術家的人,她浪漫、博學、早慧,且處於現實中仍有一種韌性。事隔十年,她以高產量和高質素,完成了這部奇幻的少女成長記。

記者:鞠白玉

田原:本名趙田原,1985年生於湖北武漢,畢業於北京語言大學英語系。17歲以跳房子樂隊發行全英文專輯《A Wishful Way》。長篇小說《斑馬森林》相繼在中國大陸、台灣和法國出版。2004年主演麥婉欣電影《蝴蝶》獲金像獎最佳新人獎。代表作有《左右》、《江城夏日》、《我們的十年》、《六樓后座2:家屬謝禮》等。2007年出版小說《雙生水莽》,並在日本發行。2011年起執導個人短片,包括原創劇本與片中配樂,共12部。2013年發表唱片《田原》。


16歲時田原被邀請到樂團的主唱位置,從詞曲到演唱,她的音樂像一首悠揚的少女詩,充盈着空靈與夢。17歲發表長篇小說《斑馬森林》,因着其格調筆風以及實驗性,她成為多個藝術家最為推崇的年輕作家。
17歲時田原考到北京語言大學英語系,那時她羞澀孤僻,課上課下都戴着耳機,循環播放的音樂讓她能夠暫時有避世的感覺。她穿明黃的帽衫,挑染的頭髮,剛剛得了香港金像獎的最佳新人獎。因為認定自己沒有任何可能拿獎,索性在學校安心上課,根本沒去香港。
少女漸漸長成熟女,八年來她所交出的功課包括主演的15部電影,自己導演的短片、劇本、小說、唱片、時尚節目、文藝雜誌和裝置藝術展,她能在任何一個藝術領域裏游刃有餘。作家、演員、導演、攝影師、藝術家和電視台主持人,所有的身份加諸於身,田原仍是田原。長年素食與跑步,她仍然擁有清澈眼神和瘦削的身形。從青春期的自我掙扎裏走出來,她比從前更懂得藝術之於人生是一種純粹的暢快,她享受這年華,從未辜負這年華。


知識讓人「不浮誇」

田原小時被母親稱為「書呆子」,她永遠安靜地捧一本書坐在角落裏不打擾任何人。父母的收入大半用來給她買書籍和唱片,她的知識分子外公一直認為孫女將和他一樣,她會擁有知識,並善用知識的力量。他從未想過她會去做演員,直到她拍了第一部電影並且得了金像獎,外公仍然憂戚地說:「做演員不好,那種生活會讓你變得浮誇,還是安心地讀你的書吧!」
從孩童起她經常有恍惚的神態,好像並不對眼前現實有任何投入,她腦中無數幻想與幻象,黑夜的夢與白日的夢混在一起,小說、劇本、散文成為她的通道與出口。而做演員的被動性,常讓她焦躁不堪,儘管她的15部作品裏每一個導演都是赫赫有名的文藝片創作者,包括王小帥、王超、麥婉欣等,她總能擔任重要的角色。直到許鞍華的《黃金年代》,她也出演了女作家白朗,她形容是「以表演的方式向好導演偷藝」。
她坦承至今為止演員工作沒有給她帶來一種價值感,「我真的不是一個特別好的演員,沒有一部戲我是能演得特別好,我總是想得太多。」所以在文藝片裏出演的角色,多是邊緣人,包括她首部出演的電影就是女同性戀者,裏面有大量的情愛戲,對於少女時期的她來說也不是障礙。「那是我,又好像不是我,在一天的時間裏我可以成為完全不同的兩個人,而這兩個人又界限非常清楚。」
而她真實的自我,只有在做導演的時候更為強烈和明朗,這是她在三年裏執導了12部短片的緣由,也只有在片場的時候她最有一種放縱式的快樂,那全部是她的個人表達,每一幀畫面都是她的自我。
外公所擔心的浮誇,最終也沒在她身上顯現。她投身於電影圈卻游離在名利場外,她有一個「從不交際」的名聲,只和志趣相投的朋友們在一起,更多的時間她用來學習和修習。在她考到英語系那一年,她也同時在學習德語,只為了能看懂幾個德國作家的原文。
知識在她的身上的確顯示出令人無法超越的力量,她用此來擋住喧囂,給自己開闢出一塊淨土。「你知道你的底限在哪裏,有些事情你永遠不會去做,我是從小就很忠於自己的人。那種浮誇的人,需要對世俗有很強烈的欲望才行。可我沒有,關於世俗的東西,我甚麼感覺也沒有。」
她強調一切要「慢」,只有在「慢」裏面,人才有時間去思考。
五年前她與17歲就簽約的唱片公司解約,她認為合約裏有很多欺騙的陷阱。對方索賠的價格讓她的父母被迫賣掉了老家的房子,之後就是母親來京隨她居住在租住房裏。她一方面欠疚,一方面又渴望自由,她深知自己無法成為一個商業化的歌手與音樂人,她必須要為此付出代價才能找回自己的路。


■做導演可以讓她所有才能都得以發揮,也能採取主動性,在片場的辛苦於她而言是享受。

■17歲發表長篇小說《斑馬森林》,使田原成為最被推崇的年輕作家。

■田原在《蝴蝶》中飾演女同性戀者,裏面有大量情愛戲,但對她而言並沒有太大困難。
那幾年裏她開始有抑鬱的傾向,加之素食之初的身體反應,整個人弱不禁風。她如此不快樂,亦因為官司事件不信任別人,對周圍環境裏充滿了警惕,憂心着自己這樣的狀態還能夠去承擔自己的夢想嗎?

破繭重生的分水嶺

朋友無意之間拉她跑步,她在這項孤獨的運動裏重新找到了快樂。「它能讓你專注地去想一件事情,直到你想通。」她堅持練習,直到能跑下一個馬拉松。在去美國的靈修中心住了整整一個月後,想通了所有的事情──「你就走你自己的路好了。」她默默對自己說。
當時她靠做裝置藝術、攝影、拍短片來慢慢靜心,她媽媽又陪她在家裏做手工,將舊物改良,她成為一個環保主義者,生活越發地清雅。「我現在最高興的時候是在家裏,我哥哥我媽媽都在,我們做好吃的素食,我學着改衣服穿珠子,只有家庭讓我最為安心。」
其間她仍然在出演電影,那張文藝臉是導演的最愛。「我總習慣向內心裏找,又對世界充滿好奇,這是我總在做這做那的原因。突然有一天,我意識到我做的太多了。」從2011年開始她的整個事業開始變得迅猛,人的氣場也飛揚起來。


■從詞曲到演唱,田原的音樂像一首悠揚的少女詩,充盈着空靈與夢。

■田原認為「成長不是別的,是你開始能夠理解別人,站在別人的角度想問題。」

「25歲是一個分水嶺,我把從前的很多脆弱和自閉拋下了,很長時間裏的社交障礙我也努力克服了。該來的總會到來的。」她承認那場官司對當時尚為年輕的她是很大的傷害,學習寬恕要用很長的時間。「我想成長不是別的,是你開始能夠理解別人,站在別人的角度想問題。從那以後,我認為世上是沒有甚麼難以想像的事,也沒有甚麼事情是不能寬恕的。」
她大量拍短片其實是一直在為自己的長篇電影做練習,「我在想以後我要調度一個上百人的劇組時我是否能得心應手。」當導演也能令她意識到自己以前做演員時的不足,於她而言,這項可能是最為艱難的創作行業也是一種修行,讓她更能理解人世間的形態,人與人的種種。
她做了太多別人一生無法做到並且做好的事情,更值得慶幸的是,這些事情圓滿她,並不使她覬覦名利,她還保有熱忱與單純,全無世故。她也慷慨地將她的美夢都拿出來分享了,那些在她個人導演的作品裏用影像和色彩盡力地去描繪了。


Profile:
編劇、作家、北京滿族人,十年來致力於推介中國當代藝術、詩歌、音樂、獨立電影,訪問超過五百名各藝術領域代表人物。

鞠白玉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