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27-張秀賢:用專業角度改善通識

張秀賢:用專業角度改善通識
23:19 27/11/2014

■教育局日前提出改革通識科內容,因為時機的問題而惹來不少猜測。資料圖片

前天教育局正式就檢討17科高中科目展開諮詢,當中最令人矚目的莫過於通識科的一些改動。教育局提出刪除單元一「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主題二「人際關係」的一個教學內容「甚麼因素促使香港青少年參與社區事務?」,並由修訂單元二「今日香港」主題二「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增加探討影響社會政治參與之參與程度和形式的因素和加入「青少年」為探討對象作代替。當然有不少的朋友會質疑此等修訂在雨傘運動的期間推出,背後可能有一些政治動機。在推測背後動機時,先應思考一下有關的修訂是否有必要。
新高中推行以後,存在着不少教學上的技術困難,如教學時間不足,無法在正常的課堂時間上完成所有課程範圍和校本評核。現有的通識科課程過於廣闊,令師生均疲於奔命,無法在一些通識議題上作出深入討論,最後教學就猶如走馬看花般,只能略嘗而不能深入探討批判,有違通識的教學宗旨。一直以來,教育界都希望教育局能修訂通識科的課程範圍,刪減額外、過時和累贅的教學內容。在過去幾年,教育局已經大量放寬通識科校本評核的要求,由要求九階段評分減少至三階段評分,甚至減少中學文憑試通識科試卷卷一的必答題數目,以舒緩師生壓力。由此可見,通識科確實存在大量可改進空間。
是次課程檢討諮詢所針對的香港青少年參與社區事務部份,原本是單元一「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的其中一部份,但熟悉通識科課程的朋友也應該知道,通識科其實更為側重於「今日香港」和「現代中國」這兩個大單元。而今次的修訂建議,正正是將有關的課程由單元一轉為單元二,表面上將青少年的政治參與問題抽空,但實際上能達致整合之效,最終老師可以利用更多課堂時間教授相關概念和內容。在諮詢文件中,指出有關社會政治參與的議題例子將會增加「個人方面,例如身份認同、責任感、利他主義、自我實現」這類通識科概念詞,並要求老師教授有關從青少年作為一個社會利益群體層面出發探討該等問題,可見是次內容不一定背後存有政治動機。可是,既然公眾對今次通識科的課程改革諮詢內容存疑,教育局一方確實有相關責任向公眾解釋,更應面對傳媒,邀請各大傳媒出席記者會進行答問,妥善地消除今次衍生出來的社會疑慮,避免以「吹風會」只向友好傳媒放出資訊,否則只會令事件越描越黑,加深公眾與政府之間的不信任。

無可否認,在社會運動仍未結束之際推出是次諮詢,加上欠提供一個公開的記者會予各大傳媒提問,做法和時機都顯然地缺乏政治敏感度。今次教育局提出的修訂未有觸及一些相當「敏感」的課程部份,應是受到一些教育界朋友的專業意見和壓力下所導致的,此證明專業角度確實對課程改革仍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識科當然有不少地方未夠完善,需要大量專業意見以改良通識科的課程內容和編排,但假如有些政客故意無視這類專業意見,加上個人(和背後的勢力)對通識科的喜惡作出不合理的批評,而教育部門又屈服在這些壓力下而對通識科進行粗暴的干擾,除了打破不少老師的飯碗,踐踏教學專業外,亦只是自討苦吃,引發另一波的政治運動而已。


張秀賢
中大學生會會長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