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23-陶傑:桃花源——與中國交流

陶傑:桃花源——與中國交流
2015-04-23

       
港大外籍副校長說,「如果學生不想去中國大陸,就不要來香港大學」,一句話即鬧得雞犬不寧,又是道歉又是降溫,香港人的神經似乎過於敏感一點,「中國」一詞,竟從幾時起宛如通電,有令人一觸即跳之力?

        當然,副校長的措辭不是沒有問題,因為這句話的上文下理,有脅迫之含意,其前提是假設「去中國大陸」有如龍潭虎穴,堪成艱難挑戰,如果副校長要求:「如果不能跑完馬拉松,就不要指望畢業」,則學生的這口氣又是不是可以吞得下?

        但撇除措辭問題,副校長要求港大學生去中國大陸交流,也很有道理。香港大學生既然在血緣上身為華人,沒有理由不了解中國,尤其生活在中國的輻射範圍內,更不可以對中國不問不知。

        但香港人對中國的看法,近十幾年,只從自由行遊客身上了解中國,角度狹隘,經驗局限。但自由行遊客不是中國的全部,中國是一個龐雜的概念,本欄一再提過,中國各地之差異,譬如東北與華北、江南與嶺南、西北與西南,或許有甚於國與國之分野,但在差異之上,共通點是甚麼?北京人之「牛」與上海人的「海派」,都很有氣魄,不同又在哪裏?

        只從學術角度,中國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正如西方學術界有「中國觀察」(ChinaWatch)之專業,了解中國,是為觀察世界局勢,在緊要關頭作正確判斷,正因為了解,才懂得保持適當距離,這是一種哲學態度。大學生求學,應該角度靈活,而不必斷言踏足中國大陸,去中國大陸交流,等於一定被洗腦。李光耀多次訪華,接受國賓禮遇,但李光耀的立場,也沒有受到任何影響。

        副校長情急而「爆肚」,顯然是有見於香港學生對中國大陸隔膜甚深。但這種隔膜如何造成,致香港學生並不以學好中文為榮,當政府勒令部份英中轉中中之時,師生家長竟因而痛哭?當香港還是殖民地的時候,香港的教育,尚且中英並重,並無偏廢,香港人也不曾坦言自己「唔係好識中文」而沾沾自喜。

        與中國交流,不等於為之「收買」,大學生固然要有錚錚傲骨,但也要對自己的獨立思考有點信心。還是說香港大學生對自己無信心,像當年去延安的幾個美國加拿大左派記者,在黃土高坡的窯洞裏,看見毛澤東不刷牙、穿棉褲之「艱苦樸素」的造型,也暈晒大浪那樣,經不起誘惑?


        陶傑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