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04-劉細良:【讀書好】從芭蕉美學想起

劉細良:【讀書好】從芭蕉美學想起
2019年01月04日


《奧之細道》最新中譯版,有詳細的註釋及繙譯背後各種考慮,值得推薦給讀者。

【讀書好】
送走了2018,令香港人相當抑鬱的一年,2017送走梁振英,以為可以有一短暫的政治休養生息期,殊不知隨之而來是巨人進擊,而新上任的特首猶如鴉片戰爭及英法聯軍之役中的引路人,帶領入侵者找尋制度的空隙,扭曲法例去執行中央下達的政治任務。新年新希望,今天暫時放下歷史、政治等大議題,讓腦袋放空,回到生活。

聖誕新年假期,在日本東京大阪京都北海道,碰到熟人的機會比在香港高得多,日本成為了香港人的精神故鄉,其實在全球化時代,日式生活、飲食及商品早唾手可得,為何還要每年不斷往返日本,親身體驗日式生活的一切?這要從日本美學開始談起,近年台灣出版了不少關於日本美學觀念的作品,物哀、幽玄、侘寂、閑寂等日式審美觀也在華人社會普及,當然這也拜「無印良品」簡約設計風格的日用商品受歡迎所賜,「好無印feel」成為了日式美學代名詞。對近代日本人審美影響最大的有十五世紀茶聖千利休及十六世紀俳聖松尾芭蕉,茶道在日本不只是飲茶交友,而是一場文化演出,精英階層通過茶會去體現生活美學,學習這些規範,千利休的影響是提出「侘」、「寂」的美學觀念,反對貴族「土豪」金光閃閃bling bling風格,相反認為越清貧、簡樸、能師法自然就越好,茶室設計有咁細得咁細,最好十足村野茅寮,在緩慢的茶道中感悟人生,體驗時間之流逝及自然變化。


感悟人生

十六世紀江戶時代的詩人松尾芭蕉,其俳句同樣反影出「侘」與「寂」概念。對芭蕉來說,「侘」是指安於簡樸,「寂」是指安於清寂。最能體現「侘」與「寂」的當屬大自然,芭蕉的重要作品《奧之細道》,就是以奧羽北陸旅遊所見,寫下一首又一首的俳句,這種日本短詩字數很少,行文要十分簡潔,但芭蕉沒有甚麼特別家國之情及感時傷事,有的只是觀察到路上的細節瑣事。他告訴大家要懂得在旅途上欣賞日常之美,俳句多是客觀描述,至於感覺,就留給讀者領會,例如:「水田一片 插完秧後離去 柳條依依」、「一片閑寂 聲聲滲入岩裏 嘒嘒蟬鳴」、「名稱可愛 秋風吹過小松芒草萩花」。《奧之細道》的讀者通過芭蕉行腳,目睹四季推移,旅途上天氣與自然景物盡皆不斷變化,一切稍縱即逝。那種由此而來對人生的感悟,便是美的境界。
中日分途
日本人細緻而敏感的心靈,今天變成了吸引力。他們比華人更重視傳統節日及氣節的變化,由於觀察自然,對色彩的變化更加看得細,顏色的分類更多。中國人傳統生活,本來也是這樣,大家只要翻開明朝十七世紀的文人作品,便看到同樣是追求閑、幽、寂,晚明文人陳繼儒《小窗幽記》,應該是那年代Twitter式書寫,這些精警金句大受歡迎,例如「藏巧於拙,用晦而明,寓清於濁,以屈為伸」、「竹窗下,唯有蟬吟鵲噪,方知靜裏乾坤」、「時光,濃淡相宜,人心,遠近相安。流年,長短皆逝。浮生,往來皆客。」今日大家間中放兩三句在FB,也可盡吸like。同時代另一位文震亨的《長物誌》,乃十七世紀中原時尚潮人生活手冊,專教大家認識甚麼叫好嘢,如衣着、傢俬、建築、收藏器物,明末潮人審美觀其實同「無印feel」沒有太大分別。

究竟為何今天中國精英變成土豪或黑人bling bling品味?其實,美學不一定是向前進步的,1644年滿人入關,是第一次土豪美學壓倒江南文人,大家只要拿一張明式官帽椅同清乾隆酸枝雕花椅一比就知高低。第二次是1949年陜北農民政權進京,阿慶嫂大媽扭秧歌延安文藝座談會變成官方藝術指導,此後七十年,大陸再無美學可言!


撰文:劉細良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