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24-丘美珍:《我們與惡的距離》:以神的眼睛,凝視這世界的不完全好人

丘美珍:《我們與惡的距離》:以神的眼睛,凝視這世界的不完全好人
2019-04-24 00:00:00

 
圖片來源:公視《我們與惡的距離》劇照。

守著電視看完公視《我們與惡的距離》,真實地感覺到編劇呂蒔媛有一顆溫暖的心。她以劇中幾個家庭,串聯出觀看一樁無差別殺人事件的多元觀點,令人反思低迴,感觸良多。

呂蒔媛說,她不要說教,只希望大家能進入每個家庭的客廳,對劇中人的喜怒哀樂,感同身受。但我想,心中無愛的編劇,寫不出這樣溫柔的劇本。

隨著劇情推展,我們看到劇中人必須每天面對喪子悲傷、處理罹病憤怒、面對婚姻危機,這些受害者、加害者、支持者,都曾經本能地對命運揮拳,但身心受創、徒然無功之後,終於靜下來思索:未來,我該怎麼辦?

生命會為自己找到出路,但是,過程絕對不快。在10集的劇中,眾人的衝突密集地在幾個月之間發生,最終達成初步的和解。第一集開始時,離悲劇開始那一天,已經過了兩年;最後一集,則延續了3年後眾人生活的片段。整個戲劇的時間軸,其實跨越了5年。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這10集的進展,有可能就是10年吧!我這樣想著。人心脆弱敏感,當悲傷、憤怒成為日常,要正視自己的傷口談何容易?若不能正視,又如何尋求終極的療癒?

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傷痛。年輕時所受的傷害,令我們痛苦。如果一直讓這個傷口,蟄伏在心裡,勢必痛苦一輩子。專家說,人到中年時,如何重新解讀年輕時的傷害,是人生中的關鍵抉擇,如同劇中的宋喬安,在「過不去」時,她心裡或許出現過這樣的聲音:

「我究竟要帶著這個痛苦,進入墳墓?還是,我要重新理解這個傷害,得到療癒和重生?」

走上寬恕他人,也寬恕自己的旅程

開啟療癒重生之門的鑰匙,是寬恕。

之前讀到林凱沁的《中年重生》一書中,曾經提到,今年72歲的美國心理學者華丁頓(Everett Worthington)一輩子研究寬恕理論,自己的母親卻在1995年除夕夜,慘遭闖空門的無知青少年打死,而他自己的弟弟,因為長期受困於母親遭害的陰影而自殺。

有一段時間,他身心嚴重受創。身為受害者家屬,他憤恨於兇手的殘酷無情,竟然奪走一個善良老婦人的生命。另一方面,他也極度自責,自己身為長期研究寬恕的學者,卻救不了弟弟的性命。

後來,他一步一步走過生命幽谷,並提出著名的寬恕五步驟,以及如何寬恕自己的歷程,引導更多深受傷害的人,獲得療癒。

另一位寬恕學者恩萊特(Robert D. Enright)提到,寬恕不是容忍過犯,不是否認自己被傷害,不是遺忘受害者,也不用宣示與加害者和好。寬恕是一種讓自己不再停在原處,讓生命向前走的決心。

這個道理,在《中年重生》書裡的9個故事中,反覆出現。人間種種親子之情、夫妻之情,如何因愛成傷,在字裡行間顯現。有的父母,因為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而在兒女的人生中,過度管教;也有人遭遇婚姻背叛,最終透過寬恕,走向下一段癒後人生。

書中一位受害者,在遭遇婚姻外遇打擊後,最終,對加害者宣告:「房子既然燒毀了,更能好好觀賞升起的月亮。縱然妳燒得了屋瓦,但我的天地還在,只要我活著,等到灰燼散去,一輪明月與燦爛星斗還是我的。所以,我要在這場災難裡成為倖存者,為了好好享受災後仍有明月的天空……我選擇原諒妳。」

在混亂、心痛之後,重新找到生命的定位
讀到這段話的時候,我心頭一凜。一個眾人眼中的受害者,不再任由自己的生命被別人詮釋,不再接受身上的標籤,不讓自己的眼淚白流;她頭戴勇者冠冕,重新解讀自己的處境,拿回生命自主權,這是重生的原點。

就如同《我們與惡的距離》劇中的幾個家庭,被一場無預警的生命風暴襲擊之後,每個人驚魂甫定。在混亂、心痛之後,他們重新找到生命的定位,改變那些能夠改變的,接受那些不能改變的。在這過程中,他們彼此更了解對方,知道這世界上的你我,都是所謂的「不完全好人」,如果無法互相理解、扶持,生命無法前進。

看完這10集,我彷彿隨著編劇,以神的眼睛,凝視劇中的這一群「不完全好人」。我慶幸自己,正是因為身為凡人,我們透過犯錯來學習,最終要完成一趟不是受害者也不是加害者,而是「學習者」的生命旅程。

這趟旅程,如何能夠豐盛美好,操之在己。


丘美珍


好書推薦:

書名:中年重生
作者:林凱沁
出版:城邦印書館
出版日期:2018/11

瀏覽次數:2790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