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21-眾新聞:【南韓直擊】光州今昔對比,紀念館展民眾笑臉,鐘塔每天響抗爭之歌

眾新聞:【南韓直擊】光州今昔對比,紀念館展民眾笑臉,鐘塔每天響抗爭之歌
撰文: 記者吳婉英 | 發佈日期: 21.04.19 | 最後更新: | 2019-04-21 00:26:01

https://www.hkcnews.com/article/19954/%E5%85%89%E5%B7%9E-%E9%9F%93%E5%9C%8B-5%C2%B718%E6%B0%91%E4%B8%BB%E5%92%8C%E5%B9%B3%E7%B4%80%E5%BF%B5%E9%A4%A8-20006/%E3%80%90%E5%8D%97%E9%9F%93%E7%9B%B4%E6%93%8A%E3%80%91%E5%85%89%E5%B7%9E%E4%BB%8A%E6%98%94%E5%B0%8D%E6%AF%94-%E7%B4%80%E5%BF%B5%E9%A4%A8%E5%B1%95%E6%B0%91%E7%9C%BE%E7%AC%91%E8%87%89-%E9%90%98%E5%A1%94%E6%AF%8F%E5%A4%A9%E9%9F%BF%E6%8A%97%E7%88%AD%E4%B9%8B%E6%AD%8C


1980年光州持續10日的反獨裁政權抗爭,是南韓民主進程中的重要歷史。電影《逆權司機》重塑光州抗爭的經過,將民眾上街集會、坦克車入城、部隊武力鎮壓百姓、巴士的士堵路保護抗爭者、民眾冒著催淚彈前進等經典場面,呈現觀眾眼前。

眾新聞記者上月赴南韓光州,走訪當年抗爭者與軍隊爆發衝突的主要場地,看南韓如何將39年前的光州抗爭,化作下一代民主教育的養份。其中,當年被市民軍佔領的全南道廳主樓,現為「5·18民主和平紀念館」,內裡紀錄了光州民眾一張張笑臉和抗爭歷史。附近的鐘塔,每天下午5時18分都會響起南韓人的抗爭之歌《Marching for the Beloved》,以紀念為國家民主犧牲的人。

光州示威者與戒嚴軍在錦南路上對峙。羅庚沢攝/5.18紀念基金會提供

光州抗爭發生於1980年5月,當時獨裁者全斗煥透過政變奪權,全國大學爆發示威浪潮。在光州,學生運動由校園走上街頭,大批群眾應聲加入。位處光州市中心的全南道廳(相當於全南道的政府總部)、錦南路一帶,是當年光州民眾舉行集會的主要地點,猶似香港的公民廣場與夏愨道。


戒嚴軍1980年5月18日展開暴力鎮壓前,光州市民在全南道廳前、錦南路的圓形噴水池舉行「民族民主化聖會」及燭光晚會,集會和平進行。羅庚沢攝/5.18紀念基金會提供
1980年5月18日,光州的大學生在校園與武裝部隊爆發衝突,揭開光州10日抗爭的序幕。21日,戒嚴軍向市內民眾發動炮火攻擊,逼使示威者武裝起來組成市民軍反抗。市民軍及後佔領全南道廳,直至27日,武裝部隊攻入道廳,射殺道廳以及市內的抗爭者,全面控制光州,光州鎮壓宣告結束。

當年市民遊行集會、巴士的士堵路、示威者與戒嚴軍衝突等場面,均在全南道廳及錦南路一帶發生。

光州5.18紀念基金會會址在入口處展示一個全南道廳、錦南路一帶的模型,顯示當年巴士、的士加入示威,堵塞錦南路,圖阻部隊武力襲擊示威者。吳婉英攝

武裝部隊在錦南路上向示威者施襲。攝影師羅庚沢提供

堵塞在錦南路上的巴士在衝突中被破壞,車窗破裂。攝影師羅庚沢提供
39年過去,如今錦南路車水馬龍,兩旁的建築光鮮明亮,已褪去昔日的血腥與沉痛。


錦南路今昔:

全南道廳建築物群,改建成「亞洲文化殿堂」(Asia Culture Center,簡稱ACC),作為一個藝術文化展覽、演出、教育等活動的場地。而當年被市民軍佔領的全南道廳主樓,則劃作「5·18民主和平紀念館」。

記者跟隨光州抗爭的見證者、導賞員白江花,走進 5·18民主和平紀念館,看光州人如何向後世說當年的抗爭故事。

全南道廳建築物群,現為「亞洲文化殿堂」,作為一個藝術文化展覽、演出、教育等活動的場地。吳婉英攝
甫入館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偌大的矩形展架,上面展示著一張張光州人民的面孔。靠近看那些黑白照,才發現他們全部綻放微笑。白江花解釋:「這些笑臉在訴說我們最終成功爭取民主。」

展示光州人民笑臉的展架向上延伸,貫穿紀念館的三層。吳婉英攝

展架紀錄了光州男女老少的臉孔,照片下方註有人物姓名。吳婉英攝

走上一層,展廳布置成時光隧道,兩邊以圖片及文字解說光州抗爭的經過,隧道中央有多個向著同一個方向前進的人像。

隨著人像的方向往前,到達一個圓形空間。白江花指,在正常展覽時,圓形空間的牆壁,會投影著當年在全南道廳前、錦南路圓形噴水池集會民眾的影像,參觀者猶如置身集會之中,惟記者參觀當日,儀器正在維修當中,無緣體驗當年集會浩浩蕩蕩的情況。

展廳內的人像向著同一個方向前進。吳婉英攝

時光隧道的盡頭,是一個圓形空間。吳婉英攝

圓形空間的牆壁上投影著光州抗爭時,全南道廳前、錦南路圓形噴水池集會民眾的影像,參觀者猶如置身集會。ACC網頁圖片
當年巴士的士參與錦南路示威的場面,在另一個展廳重現。在一個黑暗、狹窄房間,巴士的士的車頭從兩端牆壁突出,汽車的響號劃破沉靜,聲響此起彼落,與此同時,車頭燈閃動,氣氛變得緊張。

展廳重現光州抗爭時,巴士、的士在錦南路示威的場面。ACC網頁圖片
再上一層,在低沉的音樂聲中,人群塑像朝向展廳盡頭的光源,和平有序地昂首前進,呈現著當年光州人民眾志成城投入抗爭。

展廳內數十個人像,步伐一致,投入示威。吳婉英攝
展覽以生於南韓、長居德國的當代音樂家尹伊桑作品《Exemplum in Memoriam Gwangju》作結。作品為管弦樂曲,共有3部,分別描述人民在抗爭中被殘殺、受害者的傷痛、公義及民主的勝利。

光線從展廳屋頂透出,照亮裝置在頂部的一隻隻象徵著抗爭者步伐的白鞋。吳婉英攝


「 歷史會還我們光榮」

在導賞結束前,白江花帶記者到紀念館的一扇窗旁,講解市民軍在佔領全南道廳的最後時刻。1980年5月27日武裝部隊完成光州鎮壓,從光州市民手中奪回光州及道廳的控制權。最後鎮壓前一日的黃昏,市民軍公布戒嚴軍當晚發動攻擊可能性極大的消息。

白江花描述,手持來福槍的市民軍往窗外望,想著部隊從前方攻入。然而,軍隊是乘坐直昇機到來,從四方八面攻入道廳。市民軍的發言人當時呼籲婦女及學生:

請回家,為自己而活。請成為這次運動的見證者。你們看到這裡發生的一切,你知道我們爭取的是什麼。我們知道今晚就會被殺、被打敗,但我也知道,歷史會還我們光榮。

白江花續指,歷史照片顯示,婦女及學生在最後一日仍然留在道廳內,「他們心裡想著:『我想見我的母親、我的孩子一面。』他們可以離開、可以回家,但他們決定留下來。」


「鐘塔知道」

現在,亞洲文化殿堂對出、錦南路圓形水池前方,老照片上的鐘塔屹立如昔。然而,它與光州的抗爭民眾同樣經歷過劫難。

在光州鎮壓後的7、8年,全斗煥執政期間,政府一直遏止光州事件的真相曝光。當時有光州的報章在報道中寫了一句「시계탑은 알고있다」(中文直譯作「鐘塔知道」),意指這座全南道廳前方的鐘塔見證光州抗爭,它知道光州人承受的苦難。在報道出街後,軍方在深夜悄悄將鐘塔移走。

光州民眾一直沒有忘記鐘塔,致力爭取將鐘塔回歸原處。經過30餘年,在2015年1月,鐘塔終於遷回原位。現在,每天下午5時18分,鐘塔都會響起南韓人的抗爭之歌《Marching for the Beloved》,以紀念為國家民主而犧牲的人。


見證1980年光州抗爭的鐘塔。吳婉英攝

亞洲文化殿堂另設多個展覽、表演及活動場地,還有一個兒童文化館,內有兒童遊樂場及圖書館。亞洲文化殿堂人員稱,希望該處能讓孩子與家人共渡愉快時光的場所,也讓光州孩子在輕鬆的氣氛中,從小認識國家的民主歷史。


兒童文化館的入口處,有一批卡通吉祥物迎接入場者。吳婉英攝

兒童文化館內設有圖書館。吳婉英攝
光州民主化運動紀錄片(5.18紀念基金會提供)


眾新聞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