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06-人類被語言綁架了──關於馬格利特《這不是一支煙斗》的語意學分析

人類被語言綁架了──關於馬格利特《這不是一支煙斗》的語意學分析
20120206


語言是人類世界的一種奇妙的存在,當我們使用它的時候,是為了與他者溝通,因此,當我們在溝通時,便假定他者也理解我們所使用的語言。然而,事實上使用語言的過程即是一種消弱的過程,思緒一旦說出口就等於死亡,語言時常無法精確的替代我們的真意,自然,他者也時常無法從我們說出的語言中去理解我們,如此往往造成溝通上的錯誤解讀,而最令人心寒的是,我們也往往忽視這樣的錯誤解讀。

經過文明長期的積累,語言成為我們認識世界的一種途徑,藉由認識一個詞,認識一個詞背後的意義,我們可以回到過去,甚至穿越未來,語言模擬了我們真實的感知能力,當我們看見小說中描述的情景,不管它描述的是一頭有著九個頭的巨龍,還是一個冰清玉潔的絕美公主,我們仿佛看見它們了,語言替我們建立真實經驗,透過語言的理解,我們想像力飛馳。

當我們看見狗外形的圖像,還是聽見狗這個詞的發音,我們腦海中會浮出狗的既定形象,狗的特質,牠或許是白色,或許是黑色;或許是一隻聖伯納犬,或許是一隻約克夏犬,不管如何,「狗」這個詞使我們連想到狗的一切特質,例如牠會汪汪叫,牠會用四條腿奔跑,還有牠是人類最好的朋友。所以,語言似乎替代了我們感知,我們不是真的去看見、去聽見某些事物的發生,透過語言,我們會去想像各種景象;透過語言,我們去補足那些有所缺乏的經驗邏輯,使經驗在我們的腦中完備,語言成為我們心智修補功能的強大工具,而人類可以透過這樣的強大工具去生活、去預測,去理解各種未知的事物,以期能避開災禍,維持生存。

正如哲學所強調的,任何思想活動都是雙面刃,它一面會劈開思考之路上的堅石,另一面亦會斬去我們某一部分的軀體,使我們不良於行,而語言本身即是一種思想活動,甚至可以說它是思想活動的發動機、原料,沒有語言,一個人可能就無法去思考、去想像了,而隨著文明發展,這樣的情況是越加顯著的,當網際網路高速發展與交通革命,使人與人的溝通更加迅捷、便利,卻也使得人越發昧於去理解語言背後的真相,草率的吸收各種訊息,甚至就此做出片面的判斷。因此,語言成為施魔者與魔法的共同體,我們的文明生活早就分不出,是我們在操縱語言,還是我們被語言所操縱,徐道鄰先生在他的《語意學概要》一書說到:

語意學的最中心目的,是要加強人與人之間的了解,和人對於一切事物的了解。在我們平常和人家談話或講道理的時候,我們常常會發現,他們並不是沒有聽懂我們的話,但是卻實在沒有真正了解我們的意思。又有,我們對於平日很熟悉的人,常常自以為十分了解他們,但是等到發現了某一些事實之後,才感覺到當初認識他們之不夠深刻。[1]

所以,現代人類的景況是,我們困在由語言建構的牢籠裡而不自知,而馬格利特的畫,《這不是一支煙斗》凸顯出這一個困境,藝術家的任務之一,就是去打開你的心眼,使人們從濃霧之中看件事物的清晰輪廓。


馬格利特的反詰

觀看馬格利特的畫,總有一種被質問的情緒彌漫著,詢問問題即是誘發哲學式思考的第一步,這是蘇格拉底的質問,又稱為蘇格拉底的反詰法,簡單的說,就是由一個人主導,透過循循善誘,以及不斷的詢問,去探求真理的方法,因為,惟有意識到疑惑的本身,才能去觸發思考的的動力,疑惑就像一個板機,詰問就如同扣下板機的手指,只有這一連串的動作執行,思考的火藥才會被點燃。


《世界名畫家全集,馬格利特》提到:

馬格利特手握兩隻筆,一隻執掌「圖像」另一隻則詮釋「文義」,共同所創造的是個人獨特文字與圖像結合的視覺符號體系。透過繪畫表現其哲學冥思,並重新定義繪畫為「一種最神奇的活動」,因果邏輯被黑格爾的正、反、合所取代,文字的一般傳達功能則被提升到重新詮釋的象限。[2]

這裡我對馬格利特的超現實的理解是,透過繪畫的自由來超越現實的既定印象,藉由此種方法來達到哲學探究的目的,換言之,超越現實並非否定現實,其行動是在尋找世界真實的樣貌。所以,馬格利特的《這不是一支煙斗》就是利用「圖像」與「文義」來打破人們對語言的保守印象,讓語言的詭計昭然若揭。

這張畫清楚的顯示兩種傳訊的媒介,物品的形體的描繪,以及語言,那個物品很明顯的是在如實的描繪一隻傳統的彎柄煙斗[3]【圖二】,但是在這個圖像的下方,卻用法文的清楚的寫著:「這不是一支煙斗。」,這一段話令觀者困惑了,這明明是一支煙斗,為何你告訴我這不是一支煙斗。這時候觀者或許會出現幾種反應,其中一種是,我去尋找這支煙斗的圖像的所有細節,或許這是一種圖像詭計,我被圖像欺騙了,這不是一支煙斗,是一頭長的像煙斗的生物;也或者會這樣想,如果這不是一支煙斗,那甚麼才是煙斗,從斗缽到斗嘴,以及那木頭的質感和流線的造型,都符合我心中對煙斗的形象認知。不管這疑問是如何,畫家已經達到他最初的目的,也就是那哲學式的詰問,觀者已經在面對畫作後感到困惑與難堪。


關於維根斯坦的語言遊戲

維根斯坦在《哲學研究》第一○九節中說:「哲學是一場防止我們的理智受到語言迷惑的戰鬥。」[4],關於這個概念,猶如馬格利特在《這不是一支煙斗》中對語言的專斷提出挑戰,語言是一種我們用來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但是若過度依賴語言,語言反過來成為一種思想的箝制,使我們對真實世界的認知阻隔,最嚴重的災禍,就是社群架構虛無化,社群架構裡使用的「語言地圖」[5]過於龐雜,逐漸阻隔了思考的原力,社群連結的便利卻成為溝通障礙,最後的結果就是各說各話,誰也不聽誰的。

語言最初用意是為了傳達,為了與他人溝通,而也是這是因為這一點,造成人類與動物間的差別,因此語言的高度發展促使了文明的進展,語言將各種智識連結且傳承,使人成為一種強而有力的群體,聖經裡描述,人們欲建造通天的巴別塔,以宣揚人類的偉大,為甚麼那時候人可以構築如此強大的力量?因為人人都使用同一種語言。所以上帝便施法,使人們的語言各異,如此一來就無法同心協力建塔[6]。然而,語言如今卻成了一種標示過多的地圖,上面有太多顏色,太多符號,太多標記,使人迷亂,維根斯坦指出「語言遊戲」[7]的多樣性:

發出命令和服從命令──

描述一個對象的外表或對它進行測量──

透過一種描述(一幅圖畫)來建構一個對象──

報告一個事件──

思考一個事件──

形成和檢驗一個假說──

把實驗結果繪成圖表──

編造一個故事和朗讀它──

演戲──

唱一段歌──

猜謎──

編笑話、講笑話──

解應用算術題──

把一種語言譯成另一種語言──

發問、感謝、詛咒、問候、祈求。[8]



由此可看出,語言所真實涵蓋的層面是如此廣泛,以維根斯坦的想法而言,我們必須注意「語言遊戲」的多樣性。而他又在《哲學研究》的第115節說道:「圖像俘虜了我們。我們無法擺脫它的羈絆,因為它根植於我們的語言,而語言似乎不可抗拒地向我們重複了它。」[9],這裡更清楚的揭示視覺圖像作於一種語言的符號是如此的狡獪,它同樣行使著強大的控制力,使人們不由自主的信仰,因為圖像亦是一種語言思考,它早就與其他傳訊方式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圖像成為文字描述的置換。

所以當我們看見馬格利特所繪的煙斗時,煙斗的形象與功能都完成了,然而,馬格利特卻提出強力的反叛,「這不是一支煙斗」,用這一句話重擊觀者的理智,把觀者從語言的牢籠中救出,觀者的疑惑其實是救贖的曙光,觀者必須從疑問當中挖掘真實的光影,從而獲得思想的自由,「這是一幅畫,畫上的煙斗,實際上並不能拿來使用。」,「就算這支煙斗暗示著實體的存在,可以拿來把玩,可以裝填煙草,作為一幅畫作,它是美麗的裝飾物,可以掛在牆上供人欣賞。」,而最令人感到興味的是,這幅畫呈現的是一種哲學式的辯證過程,首先,畫面的寫實風格的煙斗給觀者第一道視覺衝擊,再來,底下的文字反詰了觀者內心的期待,立即打斷觀者在腦中完成的聯想,最後,確認與反詰的過程造成迷惑,而疑問於焉而生。



結語

文字與圖像並存是馬格利特激發觀者哲學思辨的手段,讓觀者意識到圖像與文字雖然皆指向同一實物,但是卻互為否定,所以,它到底是不是煙斗,煙斗這個語詞的使用在此過程當中巧妙的被模糊了其定義,人們會質問,「煙斗」的意象到底是甚麼?它真的能代表這一物件嗎?還是,我們只是被這語詞給困住了,卻忘卻了語言的存在的最初意義──也就是作為某一個事物的指稱,作為一種共同約定來便利人與人間的溝通。一旦我們能夠意識到這個原始動機,我們立即獲得思想的自由。

因此,馬格利特的超現實主義,更精確的理解是,透過詰問表層的現實去發現更寬廣、更深層的現實,而那種現實是被我們忽略的一種巨大存在,是海面下的冰山,惟有透過哲學思辨的方法,它才有被發現的可能。就如同前面所述的「語言遊戲」的多樣性,繪畫精巧的成為畫家的「語言遊戲」,它在其中優游,利用語言的天生優勢擊潰語言層層包裹的嚴密架構,然而,言至於此,我們會發現這幅畫仍然具有優雅的特質,而這優雅的特質是吸引人的,必須被注目的,煙斗的曲線與法文的書寫體相互輝映。成為一種美妙的視覺體驗,由此,我脫離語言的限制,去發現《這不是一支煙斗》作為一幅傑出的繪畫作品所給予人們的美感經驗。



-------------------------------------------------------------------------------------------------------------------------------------------------------------------

參考資料



專書

1.     維根斯坦著,尚志英譯,《哲學研究》(PhilosophicalInvestigations),台北,桂冠圖書,1997。

2.     陳榮波譯著,《語言迷宮的嚮導─維根斯坦》,台北,時報文化,1983。

3.     徐道鄰,《語意學概要》,台北,友聯,2000。

4.     張光琪撰文,何政廣主編,《世界名畫家全集,馬格利特》,台北,藝術家,2003。

5.     蘇西‧蓋柏利克Suzi‧Gablik,項幼榕譯,《馬格利特》,台北,遠流,1999。



網路資源

1.     IwanRies & Co.

http://www.iwanries.com/Category_C1465.cfm(2012/01/09瀏覽)

2.      中文和合本聖經查詢系統

http://springbible.fhl.net/welcome.html(2012/01/09瀏覽)


[1] 徐道鄰,《語意學概要》,〈第三章,七種不同的「懂」〉,(台北,友聯,2000),頁48。

[2] 張光琪撰文,何政廣主編,《世界名畫家全集,馬格利特》,(台北,藝術家,2003),頁8。

[3] 依照煙斗的形式分類,一般稱這種煙斗為(Bent Apple)。

[4] 維根斯坦著,尚志英譯,《哲學研究》(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第一部第109節,(台北,桂冠圖書,1997),頁66。

[5] 語言地圖意指,語言乃是一種傳達訊息的符號,不過它所呈現的樣貌如何,都無法脫離作為符號的本質,所以它可能是文字、圖像、聲音等各式各樣的表現形式。徐道鄰的《語意學概要》裡提到:「人類的語言是表達各種事實的符號,就如同一張地圖上的各種線條是表達山林川澤房屋道路的符號一樣。」

[6]《聖經》,〈創世記第11章〉1-9節記載:「那時,天下人的口音、言語都是一樣。他們往東邊遷移的時候,在示拿地遇見一片平原,就住在那裡。他們彼此商量說:來吧!我們要做磚,把磚燒透了。他們就拿磚當石頭,又拿石漆當灰泥。他們說:來吧!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為要傳揚我們的名,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上。耶和華降臨,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耶和華說:看哪,他們成為一樣的人民,都是一樣的言語,如今既做起這事來,以後他們所要做的事就沒有不成就的了。我們下去,在那裡變亂他們的口音,使他們的言語彼此不通。於是耶和華使他們從那裡分散在全地上;他們就停工,不造那城了。因為耶和華在那裡變亂天下人的言語,使眾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別。」

[7] 關於維根斯坦的「語言遊戲」簡述如下,當我們在看待語言的時候,不應該只看見它淺層的意義,語言經由各種不同的使用,會出現不同的意義,在陳榮波的《語言迷宮的嚮導──維根斯坦》的第四章〈語言遊戲〉,頁120中說道:「實際上,語言具有許多不同的意義,正如日常生活有各種不同的使用的方式一樣。各種不同的語言遊戲,可在其所應用的人類情境中獲取檢證。」,在《哲學研究》的頁19中的第31節裡用棋子來舉例:『當一個人給某個人看象棋中的王說:「這是王」的時候,這並未告訴他這枚棋子的用法──除非它已知這種遊戲的規則,以及國王這枚棋子的形狀。你可以想像他沒有見過一枚實際的棋子,卻以學會了這種遊戲的規則。在這裡,棋子的形狀相當於一個語音和形狀。』所以棋子的形象代表某一種特殊意義,而這個棋子的特殊意義必須在一定的遊戲規則中,才能確切存在,而這即是語言遊戲的特質,因為脫離了棋盤,這枚旗子可能就成為一種象牙雕塑或木製雕塑,所以不管他是王,還是主教,只要脫離了棋盤,它的語言意涵其實已經有所轉換。

[8] 維根斯坦著,尚志英譯,《哲學研究》(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第一部第23節(台北,桂冠圖書,1997),頁14。

[9] 維根斯坦著,尚志英譯,《哲學研究》(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第一部第23節(台北,桂冠圖書,1997),頁67。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