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29-蘋果:【專題籽】時光倒流六十年,劉天賜訪天文台:座標縮小了

蘋果:【專題籽】時光倒流六十年,劉天賜訪天文台:座標縮小了
19:55 29/9/2015

五十年代初,劉天賜父親劉伯華(右)在天文台工作,抱年幼的劉天賜(坐)坐上記錄香港地理位置的零號座標上留影;今天劉天賜(左)再走到零號座標前,笑說從前巨大的座標縮小了。設計圖片

【專題籽:一樓一故】
2013年,天文台130周年,邀請嘉賓相聚,包括戰後首位台長Graham Heywood(希活)的女兒Veronica,她專程從愛爾蘭都柏林來港,席間跟現任天文台長岑智明找尋父親舊同事「Mr. Lau」。這個Mr. Lau就是劉天賜父親劉伯華,為跟Veronica相認,劉天賜翻出陳年舊相,重踏那片整個甲子沒有接近的天文台山。今天,他摸摸彷彿變得細小了的座標,感慨萬分。


戰後首位台長希活退休前,為天文台及香港天空拍下不少6吋乘6吋彩色底片,昔日向溫度草棚望過去,可遠眺鯉魚門,現在天文台被樹木與高樓包圍(下)。
二十世紀初,劉伯華在皇仁書院中五畢業後加入天文台工作。劉天賜憶述父親的話,「他加入時,包括天文司(當年台長的職銜)就只得五個人。」入職是文員,經過三十多年,1954年退休時為計算主任。因他是資深員工,又曾獲英女皇加冕紀念章,故天文台為劉伯華舉行退休歡送會,翌日還在報章刊登。當年,台長是希活,他從英國到香港工作,一家四口在天文台一號宿舍居住,Veronica就是他的小女兒。
1941年秋,香港淪陷前,天文台放棄總部,劉天賜:「爸爸曾跟我說,天文台從九龍撤退到香港島,爸爸在山頂分站發訊號,將天氣情報通知附近的英國戰艦及商船。」其後劉伯華避難澳門,但當年還未升任台長的希活則被困在集中營。戰後光復,劉伯華跟三位一起到澳門的同事,聯署寫信給當時的台長伊雲士要求回總部復職,信中第一個署名就是劉伯華。翌年,希活升任台長。


1954年6月10日,天文台仝人參加劉伯華的惜別茶會,茶會後,天文台仝人、高級員工夫人、劉天賜(前排站立)及台長家犬,一起大合照留念。

在劉伯華(右三)的惜別茶會裏,台長希活(左二)站立致辭,6歲的劉天賜(右二)坐在父親旁。
父親奉獻三十三又三分一年青春
對於希活家女兒Veronica要找劉先生,劉天賜笑說:「她要找的劉先生八十年代末已離世,但是他兒子還在。」劉天賜早年認識前台長林超英時,曾提及父親在天文台工作了三十三又三分之一年直至退休,「不過,林超英從沒有邀請我回天文台參觀,約60年後的2013年,我才回到天文台。」1954年劉伯華退休時那年,劉天賜僅6歲。


2013年,天文台130周年,劉天賜與比他年長數年的Veronica闊別六十年後再相見。

這個氣壓計是劉伯華退休時,由時任台長希活送贈,銅牌上刻有兩人英文名字。
台長贈氣壓計 一直存放家中
童年時代的劉天賜住在山林道政府公務員宿舍,劉伯華每天經天文台道到天文台上班,非常方便。希活台長與太太非常好客,歡迎下屬子女到天文台遊玩,「那些都已經是六十多年前的事,實際跟誰玩,已經記不清楚。」Veronica這名字劉天賜早已忘記,當天文台人員致電他時,他也不知Veronica是誰,直至提到希活台長,才湧現希活台長與夫人的印象,「他和藹可親,沒半點高高在上的殖民地長官姿態。」父親退休翌年,希活台長也退休回英國,兩人保持書信來往,劉母也曾親手製作坐墊套寄到英國給希活作為聖誕禮物,「因為那個坐墊套仍然在她家,所以她會想起我父親。」
至於希活送給劉伯華的禮物,也一直在劉家使用,「氣壓計是天文司(希活台長)於父親退休時送給他的紀念品,已經在我家掛了六十年。每當颱風時,父親就會用它來觀察氣壓,還有溫度計。」劉天賜早在1990年移民加拿大,其後回流香港,但近年大部份時間都在加拿大生活。8月底,他回到香港,9月中趁是次訪問再到天文台,並將這氣壓計回送天文台,「希望讓大眾知道當年是有這樣的氣壓計,還有當年的人情味很濃。」在氣壓計上,有一片刻上由希活送給劉伯華的小銅牌。
全靠舊相片、舊物件與重回舊地,劉天賜才重拾天文台的童年回憶,「父親退休後仍跟天文台舊同事聯絡,閒時也會跟我說起舊同事,所以對他們的名字有點記憶。」是次訪問,原本還安排劉天賜跟舊員工錢伯及現任台長岑智明敍舊,「錢伯已九十多歲,身體有點不舒服,沒有出席,希望他快點康復。」劉天賜讚揚上一代的人念舊,Veronica與他同樣遺傳了父親的念舊性格,2013年,他倆回到一號宿舍見面,「見到那個古舊壁爐,想起小時候在宿舍玩耍,印象最深刻的是希活太太的自製蛋糕及茶點。」


20世紀初,從漆咸道向伊利近山拍攝,天文台1883大樓是最高的建築物。

大樓內仍有多個原裝仿照維多利亞時代後期風格的壁爐。

原裝燈箱,上刻當時英國維多利亞女皇名字縮寫VR(Victoria Regina)標記。

1983年,1883大樓被列為法定古蹟。

柱頭按古希臘科林斯式柱型設計,配上渦捲葉形裝飾,古典精緻。

當年,劉天賜在宿舍參加父親的惜別茶會,現在宿舍主人是台長岑智明(左)。
重回一號宿舍 長枱記憶猶深
可能兩年前,他掛住與兒時玩伴重聚,沒有很仔細觀看天文台。今天,他又再一次現身一號宿舍,「壁爐另一邊是飯廳,那裏放有一張長枱。」他邊說邊指畫,突然停下來,望着現在宿舍主人岑智明說:「長枱不是這張,從前那張枱長很多,因為有食物,我清楚記起那張長枱。」當年歡送會,就是在這裏舉行,希活太太安排了一個表揚劉伯華為天文台服務了33年、插了33支蠟燭的蛋糕,「她將蛋糕放到我面前,代父親吹熄蠟燭,已記不起我如何吹熄這麼多蠟燭。」舊相片中,希活太太有幫忙吹。

不變天文台 難忘草地座標
希活台長與太太及父親已離開他們,但天文台仍然屹立在天文台山,現任台長岑智明指出,因為天文台的測量儀器必須保持不變的環境,所以天文台基本沒有改變。劉天賜認同,又說芸芸儀器中,印象最深刻是草地上的座標,因為小時候,父親抱過他坐上座標拍照,「那時,我覺得它非常巨大,現在再走到它面前,我已長大了,發現它很細小。時光是不能回頭的,同一物件,不同年代對它的感覺有很大分別。」劉天賜記起五十年代的天文台位處尖沙嘴最高點,可遠眺整個維多利亞港,現在維多利亞港已淹沒在四周高樓大廈中。

台長辦公室沒壁爐
英國皇家學會認為香港地理位置是研究氣象尤其是颱風的理想地點,所以學會於1879年提出設立氣象觀測台。鑑於1874年9月22日至24日,一個強烈颱風(當年仍未為颱風命名)橫過珠江口,在香港造成逾2,000人死亡,稱為甲戌風災,是香港有紀錄以來導致第三多人死亡的風災,颱風造成的破壞受社會關注,所以港英政府研究後,1882年接納學會建議,最後在1883年成立香港天文台,首任台長是杜柏博士(Dr. William Doberck),總部設於九龍尖沙嘴北部,當年稱為伊利近山(現天文台山)的小山丘。
辦公大樓由測量總監John Macneile Price設計,是一座兩層高的長方形磚屋,有設計精巧的木樓梯連接兩層,地台鋪上打磨光滑的花崗石,還有拱形窗和長走廊,柱墩以古希臘式柱頭裝飾,屋頂是木支撐的中式瓦頂並有兩個煙囪,是典型殖民時代建築。大樓是每層各有四間房,中間是樓梯和入口,兩邊的房間對稱排列,其後加建西端。
因為我想拍攝大樓內的原裝壁爐,發現數個房間的壁爐款式有異,希望直搗台長辦公室參觀其壁爐,怎料岑智明笑說:「我的房間沒有壁爐。」原來台長室屬擴建部份,至於大樓在何年擴建,沒有紀錄留下,參考舊照片,估計是在1908至1913年間。由於大樓原於1883年建成,被稱為1883大樓。天文台成立100周年,1883大樓旁有一幢新的高樓落成,用作應付與日俱增的職務,不過,舊大樓依然是台長級職員辦公室及部門行政中心。


記者:黃碧珊
攝影:潘志恆
編輯:陳漢榮
美術:楊永昌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