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29-陸昕慈:信託形式能保編採自主?

陸昕慈:信託形式能保編採自主?
22:02 29/12/2014

■蔡東豪復出辦《立場新聞》,但他早前突然結束《主場新聞》又欠缺詳細解釋惹來不少網民的不信任。資料圖片

這個聖誕節,香港傳媒圈裏的一件盛事,便是《主場》班底更名改面,以《立場新聞》面目重生。新團隊又吸納公民黨吳靄儀、「文化監暴」發起人何韻詩、時事評論員練乙錚、社聯前行政總裁方敏生等人加入董事會,親民主的立場不言自明。

對於蔡東豪7月未有與其他創辦人商議,以一封「我恐懼、我誤判、我愧疚」的告別書就將《主場》結業,徒留一眾讀者和同行譁然;如今雨傘運動結束後又捲土重來,網媒上有不少針對蔡東豪個人的尖銳批評——「有事嗰陣去行山,無事就出嚟指點江山」,又懷疑蔡東豪及《立場》能否再次經得住越趨沉重的政治壓力。佔領運動以來,香港傳媒的政治和經濟壓力有增無減,此時復出,不是自打嘴巴嗎?
對於這個問題,蔡東豪似乎早有心理準備,《立場新聞》在創刊辭裏已回答了——三名發起人放棄股權利益,將之轉給信託安排,發起人沒有轉讓公司股份的權力,網站以非牟利形式運營,確保編採自主。這樣煞費苦心的股權安排,似乎是蔡東豪向讀者展示的最大誠意。但是,網民仍然要求蔡解釋當時匆忙結束《主場》、作為「佔中十死士」又在雨傘運動中「龜縮」的緣由。連日來筆伐不停,惡搞不斷,蔡東豪的個人信用,似乎成了《主場》翻生的最大障礙。

《立場新聞》所採用的信託形式,其實與李澤楷2006年委託離岸信託公司Clermont Media Limited購買《信報》的方式如出一轍。李澤楷買《信報》,將「編採自主」寫入法律文件,至今仍難以避免讀者「自我審查」、「河蟹」的批評。2013年1月刊登戴耀廷「佔中宣言」以來,內部更是大換血——7月行政總裁羅燦辭職,8月執行總編輯陳伯添辭職,10月副社長及數碼媒體總裁陳景祥辭職,副總編輯袁耀清(游清源)帶領「獨眼香江」版全組人集體辭職。為何?用陳景祥的話說,「道不同」矣!這一連串變動,更是招致同行和讀者關於《信報》變質的猜測。
《信報》的例子已經證明,信託並不能保證真正的編採自主,那麼《立場新聞》以同樣的做法無法安撫讀者憂慮,也是可以理解的。如今蔡東豪以非牟利機構的形式重組《主場》,着意更多的是獲得更大程度的編採自主,不受財團、金主、權力機構或黨派左右,能否重獲讀者的信任,還是需要「觀其言,察其行」。畢竟,真正影響編採自主的,是傳媒話事人的「立場」。
《主場》翻生,讀者讚譽也好,詆罵也好,都難掩期待。比起《立場》能否經受得住政治高壓的憂慮,我個人更關心蔡東豪所謂「監察權力、制衡權力,為無權者、弱勢和小眾發聲」的傳媒責任。此時此刻,香港人要防範的,不僅是來自北京的鐵腕威權,亦要提防來自另一極端的威權——民粹主義。如今的香港,是威權與民粹共聚,前者壓制民意,後者裹挾民意,理智、務實的聲音卻再難聽見——未出聲、先站隊,與六、七十年代的大陸無異。新聞人的責任,是盡最大可能地報道真相,確保公眾在參與公共決策時是充份知曉(well informed)的。至於這個社會往何處去,是每個握有話語權的新聞人都躍躍欲試的議題,因此亦應該是新聞人自我約束的領地。但願《立場新聞》的「立場」,是其寫入創刊辭的「言論自由,多元包容」,而不是「逢中必反」。


陸昕慈
傳媒研究員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