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17-楊照:黎智英對我來說一直是個謎

楊照:黎智英對我來說一直是個謎
2018/5/17 — 15:43


2001年,黎智英的《壹週刊》大張旗鼓登台,我接到《紐約時報》記者從上海打來的電話,問我對這件事的看法。記得很清楚,我當時斬金截鐵地回答:台灣有長遠深厚的「文人辦報」傳統,那個傳統和黎智英對於新聞、傳媒的概念、態度南轅北轍,黎智英那套做法能在香港成功,正因為這樣,恐怕很難在台灣生根……

我那時候就正在「文人辦報」傳統中的機構擔任總編輯,因而可以近乎本能地對《紐約時報》記者分析:「文人辦報」無可避免一定帶有菁英色彩與啟蒙態度,相信報紙該提供的是「the news you need to know」,絕對不會將新聞視為商品,而黎智英在香港所做的,卻是要提供「the news you want to know」,只要讀者要,有市場,就是重要的新聞,就應該大肆報導。這樣的風格與做法,很難說服、更難改變台灣的新聞體制吧!

會一直記得這件事,因為我當時所給的答案,錯得離譜。黎智英的《壹週刊》和《蘋果日報》短時間內便橫掃台灣,不要說站穩腳步一點問題都沒有,甚至還徹底改變改造了台灣的新聞媒體,從雜誌到報紙再到電視,如果說這十幾年的主要變化就是「媒體《壹週刊》化」,應該一點都不誇張。

我以為具備堅實基礎的「文人辦報」傳統摧枯拉朽地毀滅了,所有的媒體一面倒模仿、學習黎智英建立的風格,引發兩個我自己不得不誠實追究回答的問題:第一,台灣原本的新聞傳統,在哪裡出了什麼樣的根本錯誤,為什麼會如此脆弱不堪一擊?第二,黎智英是個甚麼樣的人?又從何培養出他如此強大的經營與改造能力?

這麼多年,抱持著近乎贖罪的心情,我對於前一個問題有了許多整理,進而對於過去的台灣報業與雜誌歷史有過比較深入的認識,儘管仍然是個很糟糕的預言者,到底從糟糕的預言錯誤中累積了一點歷史解釋的智慧。相對地,帶著一點排斥心情吧,對於後一個問題遲遲沒有比較認真的探究,當然也就不會有什麼像樣的理解。

黎智英對我來說,一直都是個謎。仔細閱讀收在《人生不是名利場》的文章,算是通往解謎的第一步。八歲開始在廣州街頭做生意,十二歲毫不回顧地從自己痛恨的大陸離開偷渡到香港,閱讀《到奴役之路》而成為海耶克和自由放任主義的信徒 …… 這些都是解謎的重要線索。不過讀這本書卻又必然帶來新的迷疑,如此宣告揭露自身生命信念的黎智英,和以將新聞當商品販售時近乎毫無規範毫無禁忌的壹傳媒老闆黎智英,似乎中間還是隔著一道缺乏跨越橋梁的鴻溝 ……


楊照
本名李明駿,1963年生,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歷任民進黨國際事務部主任、《明日報》總主筆、遠流出版公司編輯部製作總監、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新新聞》總編輯、總主筆及副社長。現為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並在News 98及Bravo 91.3主持電台節目。 著有長短篇小說、散文集、文學文化評論及經典解讀專書等四十餘種。

-----

台北電台FM93.1「楊照談書」節目今天(5月17日)晚上9點介紹黎智英的《人生不是名利場》(新經典出版)。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