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4-我在《頭條新聞》的日子

我在《頭條新聞》的日子
2020年5月24日星期日


《頭條新聞》:第15集—曼德拉(影片截圖)

【明報專訊】從1990年代尾到2005年前,斷斷續續在《頭條新聞》當了幾年初級編導,當時每星期最常聽到,就是監製在審完故事分鏡後說:「喂,唔好笑喎,執吓呢度……」節目自1989年4月4日首播以來,都是打正「嬉笑怒罵」的旗號,挪用不同新聞材料以及摸清公眾情緒,再配以歌曲二次創作,能捉緊公眾情緒才能幽默及「好笑」。

印象中,大部分初出茅廬的導演都是先派到《頭條新聞》「學嘢」,學什麼呢?學習如何掌握新聞的獨特性及拿揑公眾的情緒,以後者為要。畢竟香港電台是公營廣播機構,服務對象是大眾香港市民,因此要對公眾負責。而且要做到幽默諷刺,觀眾的共鳴非常重要。如何知道公眾對新聞事件反應,就是從讀報開始。基本上每天要將不論左、中、右、中英文的本地報章讀完,有時間還要留意外媒報道。然後各電視台的新聞也要看,因為大部分的「片源」都從那裏來。當時港台跟無綫及亞視有協議,就是節目在那個台播,就可以用那個台的新聞片段。間中還會跟隔籬《議事論事》組的同事到立法會採訪,以理解議會內情况,也感受採訪的脈搏。有時也有就不同議題專訪個案,做街訪等。對於我,整個過程不是新聞採訪的訓練,而是加強對社會事件的敏感度,因為創作,尤其涉及社會事件,沒有敏感度怎能每星期引人發笑。搔癢也得搔着癢處。


「搔癢」不等於煽動情緒

自2003年,香港經歷不同社會政治事件。先是SARS,然後來個基本法23條,令當年七‧一回歸紀念日有50萬人上街。政府煞停23條立法,卻在同年推行「港澳個人自由行」,埋下中港矛盾種子。2004年由時任政務司長曾蔭權為首的「政制改革小組」,在雙普選諮詢後發表報告。人大常委會後來釋法,在《基本法》條文之上加上政改「五部曲」,令雙普選更加遙遙無期。那幾年我都在《頭條新聞》,見證大眾市民對浪接浪而來的事件那種無間無斷的感覺,坊間也有不少對曾蔭權是「忠」還是「奸」的茶餘飯後討論。公眾對政制改革的內容及爭拗未必能完全掌握,可是作為諷刺時弊的節目,《頭條新聞》的角色也不是作解釋說明報道,而是去「搔癢」。當時電影《無間道》大熱,我想到公眾對社會政治狀况的沒完沒了,以及摸不透曾蔭權是否「卧底」的情緒,就用了《無間道》的主題曲「唱」出情况。

「明明我已晝夜無間踏盡面前路 
夢想中的彼岸為何還未到
明明我已奮力無間 
天天上路 
我不死也為活得好
有沒有終點 
誰能知道 
在這塵世的無間道」


群眾情緒來自親身經歷

林夕的詞道出當時大眾對社會狀况及官員的感受。換個時空,今時今日這樣處理,或許早就被指煽動情緒。但群眾情緒不就是從親身經歷事件而來嗎?歷史學家柯文曾指相對於歷史是編寫(fabrication),「現實」(reality)其實較多指涉人們的直接經歷。而情緒(包括喜惡、認同、排斥等)是建構一個地方文化的重要元素,那是生而為人(humanity)的基本。

公眾對領導人有喜惡的情緒是人性的基本,當年有一個環節,找來林敏驄及一位背面跟前特首董建華(就是那個後尾枕)很相似的演員作互動。環節中,林經常拿着一個大時鐘來把玩,又以不純正的廣東話說成「玩鐘」,發音跟「反鐘(中)」相同。那個「後尾枕」是公眾對領導人的情感投射,林敏驄的表達方法就是將公眾情緒進一步演繹,都是「搔癢」方法之一。但以當下標準,港台可能要為這種「搔癢」方法道一億次歉。《頭條新聞》的生日是4月4日兒童節,不清楚開山鼻祖選這日是否有其他用意,但有個說法:就是希望節目能像童話一樣天真清明。大人常說:「呀,有怪莫怪細路仔口快快講錯嘢。」孩子可能並沒有說錯,而是說對了,並擊中要害,對方才會老羞成怒,並要求道歉。

我記得早年《頭條新聞》的開場片頭,最後的鏡頭是,一塊刻有節目名字的石頭壓軸而出,那是擲地有聲、固守信念的象徵。


文//鄭秀慧
編輯//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