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25-劉細良:【讀書好×果籽】書店的詩

劉細良:【讀書好×果籽】書店的詩
19:43 25/11/2016

台北松菸文創區的閱樂書店,足以消磨一個上午。

【文化籽:讀書好】
今時今日,總有自以為趕上潮流的人認為紙本印刷品已死,連帶售賣的書店也將成為夕陽工業。其實這些預言早在十多年貝索斯創辦網上書店Amazon及閱讀器Kindle後,已經很多人大叫書店已死。結果呢?果然大型連鎖的書店應驗了一間一間倒閉,大的出版社也在苦苦支撐,但十多年下來,在北美、日本、台灣等地,獨立小書店卻破土而出,一人小出版社如雨後春筍,實體的繪本童書銷量每年都在上升。紙本書及書店業沒有死,只是營運方式改變了。被淘汰的是沒有性格、沒有理念及沒有想像的經營者。


書店不死

最近去台北與出版社碰面,時間尚早便走到松山菸廠文創區「閱樂書店」吃早餐,因為朋友張鐵志離開《號外》雜誌回台後,就在「閱樂書店」做書本文化策展的事,即是為書店選書及搞活動,獨立書店近年成為文青時尚,「閱樂」是日治時代的育嬰室屬古蹟,曾出現在台劇作為主場景,一度是文青們打卡喝咖啡的地點,但熱潮過後就無以為繼。書店的靈魂始終是書,所以老闆找張鐵志來做策劃選書,當逛進書店我感受到這裏是他的書房,書架上陳列的電影、音樂、建築、人物傳記、社科等書,見書就如見其人,很親切!
台灣獨立小書店的熱潮,要多得當年那齣台劇結尾時的一小段紀錄片,是導演侯季然拍的《書店裡的影像詩》,他將獨立書店拍成詩一般的影像,成為傳媒話題。這紀錄片也曾啟發了香港大埔一位家庭主婦在街市內開設「解憂舊書店」。
去年紀錄片開始拍第二季,走訪全台四十家獨立書店,這些不是文青打卡潮流店,而是扎根社區、默默耕耘的愛書人。作家楊富閔跟着侯季然的脚步,用文字紀錄這些書店風景,出版《書店本事:在你心中的那些書店》一書,我在閱樂看了這書,終於明白為何互聯網打不死這些小書店,因為這裏不只是購書地點,而是一個人與人分享知識、交流生活的地方,社區的文脈就是由此而誕生。


城市的名片

有人認為,書店是一個城市的名片,背後蘊含了城市的文化底蘊,現在的旅遊指南如《Lonely Planet》,已將書店納入為景點。在仰光我就是跟着指南去訪尋Bagan Book House,這曾經是反抗軍政府的思想精神食糧所在、在京都訪尋惠文社、溫哥華的灰狗書店、在加德滿都找朝聖者書店。
至於香港,最能代表今日這城市高度自治的淪落的,應該是黨營的大型連鎖書店及出版集團:三聯書店。原因是甚麽,相信也不用我多說!


台灣獨立書店成為當地的文化名片。

選書也很個性化,「消極的書」選了「麥田捕手」。

書店室內設計很接近我理想中的小書店。


撰文:劉細良
編輯:謝慧珊
美術:孔文彬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