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2-movie chic movie style:我的電影和書店時光

movie chic movie style:我的電影和書店時光
2020年3月22日星期日


《珈琲時光》


【明報專訊】有一種再見,是永遠不會再見的,就是書店結業。書店一旦無法再經營,多數都從此走進歷史迴廊。近來有不少連鎖書店倒閉,是時代選擇了它們,還是它們選擇了時代?

時代之下,我們經常慨嘆,噢,現代人不喜歡看書了,但又不明白為什麼每年香港書展還是人山人海。灣仔當然是逛書店的好地方,三聯書店樓高三層,走過幾條街,又有天地圖書,上下兩層中英書齊備,轉個路口,還有大眾書局,兼賣文具唱片。早前有劫匪在街頭搶劫廁紙,成為人性醜陋大新聞,書展每年也有不少雅賊。雅賊不知是要響應馬克吐溫說不偷書的人不會有出息,還是景慕馬格斯朱薩克在《偷書賊》筆下的猶太青年在納粹德軍焚書時大膽偷走書本。

一九九○年代上大學時,景慕一本本厚疊疊的英文學術書。這當然是精神式景慕,多於真正閱讀後的仰慕。大學書店不好逛,於是跑到尖沙嘴辰衝上上落落,學術書拿上手翻兩翻又放下,翻了當看了,看了當買了。有些社會學書、文研書、電影書總是無法在辰衝找到,學友提議不如去灣仔曙光試試看。上到曙光,連帶青文,兩間中英書店併在一起,奇奇怪怪,但,書店又真的有種氣場,叫人要老老實實買一本學術書,努力看完它,後然記住它。

逛書店固然為了尋書,但純粹只為尋書,又浪費了處身書店的人文風景。所謂人文,首先是人。看書同時也看人。看人看什麼書,看人有什麼舉動,一切都悄悄收在眉梢眼下。岩井俊二的《四月物語》(1998),其實是書店物語。但松隆子每次溜到書店,有哪一次是真正看書呢。當一個女孩在書店不是在看書只看着你,她就是喜歡你。她待在書店,光線透過書架夾縫映照臉上,折射出她期盼的,是幻想中的戀之風景。

中環柏道的Books & Co.,是最可能遇到松隆子的書店。昔日家住荷李活道,中午後,我這個無聊廢青就會步行三十分鐘到Books & Co.,一待就是半天。書店主要賣英文小說,一手二手都有,小小空間像小迷宮,拐個彎轉個身,就可以躲在書架後無人發現。我想過,真的想過,在這裏打工,就算是志工都好,因為每到四五時放課後,附近英華或港大女生就會到來看書吃茶點,我樂意跟她們談關於電影的二三事。假若天空忽然下雨,我會把客人留下來的雨傘,交給她,要她好好走回家。


誠品敦南店 一道風景

台灣人想念誠品敦南店,香港人何嘗不是。當年畢業後,找到報館工作,做副刊記者,儲了點錢,第一次到台北,住西門町,到埗後,走訪重慶南路書局街,溜進金石堂,覺不是味兒,書店太老氣橫秋,似足香港中華書局。後來晚餐飽肚過後,不想回酒店,就初次踏足誠品敦南店了。敦南店通宵營業,愈待得夜,就會發覺愈多香港人到來。一來怕醜,二來怕刻意,我少有像台灣人一樣坐在地上看書。但看過《一頁台北》(2010)之後,才發覺原來坐在地上看書沒有什麼不好,只要每天都去,坐在同一位置,就會有人留意你。

戲中女服務員向看書男孩搭訕,寫得幾有趣,女服務員扮執書,要男孩借過,男孩坐歪了一點之後,女孩自言自言說這裏不是圖書館,既然每天都來,為什麼不買,男孩尷尬說只是無聊。女孩走前拋下一句「明天見」,就表明了心迹。一頁台北,其實在描寫一夜誠品,當書店營業到凌晨,仍然有那麼多文青男女流連,既看書,也看人,書店這回事,就不止是書店,是一道風景了。不過《一頁台北》取景的誠品敦南店,從此成了歷史,凌晨書店的情感脈動可一不可再。

我跟誠品的關係,發生在香港,那年誠品銅鑼灣店和尖沙嘴店替我舉行新書發布會,感受到替書找讀者、替讀者找書的浪漫。自從香港有了誠品,出街逛誠品就好過逛商場。書店魔力強大,正如初次踏足東京代官山蔦屋書店,興奮之情比初次去尖沙嘴K11 Musea大一百倍。蔦屋書店創辦人增田宗昭說過,辦書店,就要辦到一種讀者不能在家感受到的感覺,那必須是有日光遍灑、窗明几淨的環境。我明,我真的明。站在書店,看着面前的落地大玻璃,身體髮膚感受陽光洗禮,你無可能還會想到要打開雨傘害怕紫外光。

大片玻璃對書店的重要,我早在昔日中環上樓的洪葉書店領略到。樂文空間太狹窄,田園選書無特色,當年洪葉就夠大、人少、書多。喜歡洪葉,因為喜歡洪葉個舖位。看書的時候,可以看到在中環扶手電梯走過的人,相反,在扶手電梯走過時,又可以看到書店看書的人——中環擺花街流動風景書店負責人,形容這是「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我」。樓上,就是上樓書店。

流動風景是我到過最有趣的書店,有書有唱片有影碟,全是二手,書有書的生命。書店的生命不止是書,店主還推動New Age生活,講瑜伽、冥想、正念、禪修,我最愛查閱店內的課程單張。有一次,跟店主搭訕,他認識我是做電影工作,問我名字,我介紹自己叫「Pierre」,他微笑回應自己叫「Je t'aime」。還以為他開我玩笑,後來發覺他是認真的。我不懂文字串法,但發音就是「Je t'aime」,法文我愛你。


珈琲時光 陀表書本唱片

侯孝賢的《珈琲時光》(2003),描寫淺野忠信守在一間小小舊書店裏頭,女作家經常去書店,其實是去找他。淺野忠信把一疊書和唱片交給她,又找來一部手提唱機,放入唱片,跟女作家一起試聽唱片。那場戲,鏡頭動也不動,以漫長的時間,記錄二人在小書店一起聽鋼琴音樂的時光。那種浪漫程度,就像你跟別人介紹自己是Pierre時,別人跟你說他叫Je t'aime。

女作家再訪書店,送淺野忠信一隻陀表,後來外賣咖啡送到,咖啡店職員親自捧着咖啡壺到來,遞上咖啡杯,在你面前倒咖啡。這種外賣服務,太令人羨慕了吧。在一杯咖啡的時光,他們的距離就在舊書店拉近。《珈琲時光》令我想叫真人外賣倒咖啡之餘,也令我幻想可以像「Je t'aime」一樣,經營一間有風景的書店。是人文風景,有流動風景,還有戀之風景。讓書店從逐步走進歷史陳迹的隧道,找到時間的出口。


文//皮亞
編輯//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