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11-經濟日報:金魚街上的科學家,窮一生揭開魚類奧秘

經濟日報:金魚街上的科學家,窮一生揭開魚類奧秘
 12:43 2017/08/11


他是魚類科學家,又像世界的探索者,不過,說他是奇人可能更貼切。穿上普通T恤及水鞋、拿著古店手製的御用魚網,興趣盎然地鑽研魚類,他是香港魚類學會會長莊棣華(莊sir)。

很多人用幾十年買一幢水泥,卻失去了對自然界的好奇,認識世界的機會。人生那麼有限,應該用來探索世界。
地球生物的拼圖,少了一塊就不完整。莊sir是中日混血兒,操流利廣東話,30多年來日夜觀察、採集魚類標本,只為以一生與魚類知識為伴。


(曾有為攝)

讓我對這世界好奇

莊sir的工作室位於旺角金魚街,面積約900平方呎,走廊通道狹窄,擠滿了大量魚類文獻,部分200年前出版,他特意聯絡歐洲古董商購買。


位於旺角金魚街的香港魚類學會。(曾有為攝)

莊sir對世界的好奇,從3歲幾開始。他家屬近郊地區,當時在後園捉了很多毛茸茸的毛毛蟲,放在家裡疊蓆地上奔跑,事後有毒的毛使他全身痕癢,抓癢後更留下一大片紅印。他笑言:

當時就好想知道背後原因,到底它們是什麼種類、性質的生物?
自那時開始,他幾乎每天都問了很多問題,為何鱔魚那麼長?人是否由魚變成?他媽媽被問得口啞啞,索性拉著他的手到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他踏入大門東看西看,從開館到閉館,一天就這樣過了…......

有一天,我問研究員一個問題:「世界這麼大,博物館已經包括了所有知識嗎?」研究員答案顯然不是,於是我離開博物館開始野外實地考察。
他7歲看世界各地民間故事,更天天翻閱兒童昆蟲圖鑑、百科全書。書本愈看愈仔細,整本書竟倒背如流。痛癢、紅印會隨時間減退,但知識獲得了,便再也拿不走了。

小四立志解開魚的奧秘  與魚類知識為伴

小二時莊sir隨家人到香港,最深刻的不是大都市的五光十色,而是荔園一道綠色的鐵門。他形容,自己就像兒童文學經典《納尼亞傳奇》裡的主角一樣,偶然由魔衣櫥進入一個異世界空間:

親戚朋友們都愛到荔園玩遊戲,但我打開鐵門,就是一片綠油油的田野草地、溪澗水道,在裡面找到魚、蝦、蟹,結果幾乎沒有一次玩過機動遊戲。
小學時代的發現,莊sir回想仍是一臉興奮。

小四時全班去大嶼山旅行,他發現銀曠瀑布的上與下,也有各種淡水魚類在棲息。

瀑布這麼高,為何魚可以游到上面?這個問題我想了10年。
他確信,每件事都有原因。據80年代統計,全世界魚類約21,000種,如果人有80年壽命,每天看一兩種,應該夠時間看完2萬多種魚類。

少時的傻勁,誰說會因為年紀消失?至少從踏進中學開始,莊sir這個夢慢慢成真了。


採集魚類標本,只為以一生與魚類知識為伴。(曾有為攝)

跳出香港 出走探索

初中時,他編纂香港魚類總結研究;中四時,他踏足北京、上海,用幾年時間親身尋訪中國魚類分類學專家和專著的作者,並遇上了他在學術生涯中的恩師伍漢霖教授。

80年初至90年的十年,他來回走訪全港1,400多條河流及6,400多條支流,採集、研究魚類的分類、地理分佈及生態,這本90年代初才出版的研究報告,當中記載了96種魚,為香港的淡水魚類研究奠定了基礎。

向未知的風景進發,但仍做相同的事:發問、求真相。


他走遍香港的河流,用雙手探索魚的世界。(李海藍攝)

80年代末,年紀輕輕的他記錄、研究與拍攝中國各海域魚類300多種,與伍教授及國内600多個專家編寫中國第一套農業百科全書《中國農業百科全書》的水產卷上下冊。

香港太商業,人人跑去讀各類證書,為何不能跟真正的興趣走?
他跟著所愛的學問走,結果沒有直接升讀大學,94年卻被香港大學動物學及生態學系破格取錄為研究生。當時,他才23歲。

代表香港與明仁天皇論述香港魚類的研究

其中一件最深刻的事,發生於1989年。當時其恩師伍漢霖教授受日皇明仁邀請,赴日作學術訪問,莊sir亦以香港魚類研究代表,兼即時傳譯的雙重身份,隨伍教授赴日出席學術討論,並向明仁天皇及皇室研究員,論述香港魚類的研究概況。

然而,同為研究自然生命科學的學者,明仁天皇及皇室研究員,希望對香港及南海的魚類與生態有更多了解,故他亦曾受邀單獨赴赤坂御所,講述香港河流及海洋的自然環境,包括他在長洲和野外的生活與研究工作。

明仁天皇是日本著名的魚類學家,是蝦虎魚類專家,不時在國際權威期刊上發表論文。我們是日皇明仁登基後,當時第一個接待的外賓。
明仁天皇在當年有關鰕虎魚的論文上,也特地鳴謝他提供的資料。自此開始他與日本魚類學家之間的學術交流。


看一眼,莊sir就可說出魚的品種名稱特性。(李海藍攝)

探索之路,從觀察、拍攝、繪畫,到採集及製作標本,都是他一手一腳完成。會很孤獨嗎?他一笑,回答:

做任何學問都可以好孤獨!
坐困愁城的香港人

莊sir小時候住在長洲,天天對著遼闊的海洋,問體育老師「我可以在海濱游水嗎?」,結果換來一陣質疑。他不解:

體育堂就是要鍛錬身體,有這麽美麗的環境,為何被困一塊小空地,不可以通山跑?鐵欄外就是海灘,卻要在室內活動。
香港人或許也是如此。為了生活,為了磚頭,無可奈何地困在辦公室。他邊做魚類研究邊做外語傳譯,近十多年做環評報告,設立香港魚類學會。

他雖然沒有買樓,卻一點也不覺可惜。莊sir一臉豁達的說:

這個世界沒有界限。對於科學家,榮譽絕非重要,重要的是理解真相!我一生中所知道的,發表的,全是多年一點一滴找到的真相。
他說得很堅定。


窺探魚的世界,莊sir尤如一個有風度的紳士,他強調必須尊重大自然。(李海藍攝)

訪問當天,身處雷電交加的荔枝莊,莊sir冒著雷雨,雀躍地說魚類、他與魚的故事。「人會說話,但魚不會,你不靠岸,如何明白?」

《星空奇遇記》裡,有句對白他很深刻:To boldly go where no man has gone before

踏上前人未至之境,用來形容他追求學問的旅程,最貼切不過了。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