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01-蘋果:港英餘業:前華籍英兵:這一代,再無職業軍人

蘋果:港英餘業:前華籍英兵:這一代,再無職業軍人
20120901


■當年駐港英軍也有自己的英文雜誌《The Junk》。

Benson當年是華籍英軍裏的神槍手,跟英女皇吃過飯;昔日風光,他有資格懷緬。請他着軍服拍照,他遲疑,「我唔係咁想。」為讓我們交差,才套上迷彩軍褲,其他如戴帽、揸槍,旗幟太鮮明,可免則免。「過去就過去了。」他說。香港回歸,華籍英軍歷史隨之落幕,他一身神槍無用武之地,膊上三柴亦無法賴以鑽火取暖。唯一慨嘆是,這一代,再沒有軍人這個職業了。 記者:劉嘉蕙 攝影:周旭文


■解散後有得揀入籍英國,名額約250人,Joe沒有選擇拿那本護照,「我想留在香港。」
懷念傳說中的筍工
香港人對「筍工」這兩個字很敏感,不經Joe說起,我不曉得華籍英軍也曾經是筍工一份。早期華籍英兵待遇跟英國人差一截,受盡歧視,幸運的Joe在最美好的80年代初入伍,其時天下太平,福利漸漸跟英國人看齊。「你問我懷唔懷念呢份工?梗係懷念!家邊份工有一個月大假放?軍部有醫院,有病免費幫你醫,身體唔舒服叫你唞番幾日,唔會催你開工。」
他記憶中的兵房,像個聯合國,有西人華人印度人尼泊爾人,飯堂裏異國料理香味飄送,一大班熱血男兒天天圍在一起講粗口,「尼泊爾粗口我都識講。」上班節目是潛水攀石滑浪風帆划艇,以鍛煉為名,工時照計,一日眨眼便過。「當兵真係好開心㗎!」


■Joe平均兩年換一次部門,唔問你識唔識,嚟到就要學,所以現在潛水划艇攀山瓣瓣精,證書一大抽。

最難忘越南難民

自言生得似啹喀兵的Joe做得最長的是軍警:原來軍部是個小社會,有廚師保安護士工程師等各樣工種,即使軍廚要揸鑊鏟之餘也要揸槍,體能技能兩邊練。他做的軍警,就是負責維持軍營治安,多數時間應付小奸小惡,越南難民湧港那幾年,最頭痛。「越南難民搬入石崗,治安即刻差咗。佢哋好犀利,無工具無指南針,都可以挖條隧道穿過去隔籬村條坑渠,有時見佢哋突然多咗新嘢,就係鑽隧道偷返嚟。」鑽得出去,何不逃之夭夭?「佢哋出咗去都唔知去邊!偷嘢仲好呀,可以食、可以變賣、可以做武器。」


■天下太平,做兵豈不悠閒?Joe說:「我們有很多行動無人知。」

死守War Game場

軍中生活,苦的主要是體能;像奧運選手,這些人襟捱襟罵但思想單純,重投社會,一時無法應對社會複雜人面。97後,Joe搞War Game,也去大公司上班,驚覺某些價值觀在兵房之外不通行。「當兵講團隊精神,一人犯錯全組受罰,養成大家會互相協助關照;現實社會無人咁諗,大家會覺得你死你事,點解要牽連我。」
軍人時時要維持最佳狀態,沒有任務也不能鬆懈,他習慣全力以赴,「出面原來唔係咁,啲人會諗,做又八千唔做又八千,梗係揀hea做。」所以他跟Benson死都要維持那個無錢賺的War Game場,香港15年來該倒的生意都倒了,他們死守,「始終想把軍事知識傳下去,讓年輕一代體驗軍事訓練。」

跟英女皇午餐

96年,李麗珊為香港取得首面奧運金牌,高呼「香港運動員唔係垃圾」;同年,華籍英軍在英國陸軍射擊賽中取得全場總冠軍。慶功宴上,英國佬上前熱情祝賀,「英國人好開心,因為香港隊贏咗好多年,97後終於唔使再見到我哋。」
作風低調的華籍英軍,曾經是震懾江湖的英軍神槍隊,84年首次赴英出戰,苦熬十年,93年摘下全場總冠軍。當年剛好英女皇出席「世紀頒獎禮」,優勝隊伍有幸跟英女皇在臨時大帳篷中共晉午餐,Benson跟一名隊友被抽中做代表。「一張U形枱坐了幾十人,事前有個類似管家的人行出嚟,同大家上速成禮儀班,大意講解吓啲叉點用、要注意乜嘢。」
萬眾期待的女皇現身,坐下,她吃她的,吃完講兩句場面話,閃。沒有打招呼、握手、合照、簽名等環節,跟這個全世界最出名女人的接觸,止於遙望,「好悶,隔籬位又唔識,無話題。」全程他發揮「香港仔精神」,不包尾也不爭做第一,尤其在餐桌上,「我特登食得好慢,睇吓隔籬用邊隻叉先、塊扒慢慢切,人哋叫咖啡我又叫,免得失禮。」那年代的人,視入鄉隨俗為禮貌。


■年過五十的Benson依然弗,是習慣也是實際需要。

■射槍射到跟英女皇共晉午餐,「無講嘢,唔准影合照。」

■槍隊攞過幾年全場總冠軍,他個人排名第八,叻過很多英國人,但華籍英兵作風低調,這些榮譽,在香港無乜人知。


■屢戰屢勝,獲英國軍人雜誌專文報道,這句「Licensed to win」他很珍惜,「話你贏硬,就好似家林丹咁勁!」

■離隊初期,被地鐵招攬做培訓主任,機鐵啓用,他帶領員工步操出場(前排戴帽者),很是威風。


華籍英兵這份工

Benson是典型嬰兒潮下面世的香港仔,家有六兄弟姊妹,只能供一個上大學,大佬去讀書了,細的幾個就趕快出身。因為喜歡槍,79年他中五未畢業就去考華籍英兵,「諗過做警察,但那年代未有ICAC,當差品流複雜,阿媽唔准。」考上了,起初準備玩4年(合約是4年期),誰知一去18年,看着華籍英兵解散。
這一代沒有軍人這個職業了。用他的話說,這是個「出賣青春和體力」的行業,其他紀律部隊工可以養老,華籍英兵沒有老人,最多待22年,期滿即走。軍人不用周街行咇查案,生活日復日躲在軍營鍛煉體能,做軍務,收工洗晾熨,「英軍很注重Dress Code,步操一套衫、上英文一套、上槍一套,好似Fashion Show,一日起碼換三四套衫。晚上回宿舍,要洗衫磨鞋,熨衫熨到起骨,無時間娛樂。」
他主要教步操和燒槍,英軍財力龐大,有「子彈放題」,一天燒幾千粒是閒事,「燒槍不同奧運射擊,我們要揹成身器材跑兩公里才射,像現代五項。」放洋比賽贏盡殊榮,代價是現在右耳聽不清楚,電話開了免提,他還是要湊隻左耳埋去話機聽。


■當兵,要上山下海,無所不能,因為真實戰場甚麼都有可能發生,圖中的他準備跳傘。

■當兵期間去過13次英國,「多過香港人去長洲。」對當地印象是悶,「我哋住兵房,環境蒼凉,離倫敦好遠,開車都要兩三個鐘。」

■97後華籍英軍各奔前程,頭幾年還有傳媒關心他們何去何從,15年過去越來越少人提起。96年一份報紙,他過了膠,珍藏至今。


沒有Why Sir只有Yes Sir

回歸前兩年,有人替他們擔心過:本港紀律部隊不接受職位空降,這些軍中老鬼何去何從?華籍英兵擺到明是「港英餘孽」了吧?會不會被「搞」?
悠悠15年,沒有被人搞,他先被時局搞了:退伍,他被地鐵公司羅致做培訓主任,一年後機鐵無人搭,日蝕廿多萬,他的部門率先執笠;跟昔日軍中夥伴在掃管笏搞War Game,03年沙士,全港無人玩集體活動,拍烏蠅半年,「無人嚟,我不想炒夥記,又需要收入,惟有去地盤做,做咗半年。」
他有時懷念當兵年代,英國佬講制度,有實力有紥職,當兵唯一要顧慮的,是自己夠不夠弗、是否達到要求,「重投社會真係好唔慣。」槍和步操現實社會用不上,他與時並進去考健身和Kick-Boxing教練牌;以前操新仔,看不順眼破口大罵,會得到一句恭恭敬敬的「Yes Sir」,今日教中學生及大機構職員,要為大家張羅用膳保險、避太陽曬、還要解答「點解浴室無浴簾」以及「無浴簾點冲凉」等問題。已經五十了,姑且鞭策自己,不理解新一代的求求其其、只看眼前利,「學生問我,讀歷史有咩用?我答唔到,佢哋就話唔想學,覺得浪費時間。」在軍中,他們甚麼都要學,沒有Why Sir、只有Yes Sir,因為相信辛苦必有所成;新一代卻覺得辛苦是蠢。「點解要學游水?不是叫你即刻去跳河,是假設有事你可以救自己。識游水可能家無用,但第日有事,唔識一定死。」

■回歸前,全港約有1,300名本地招募的華籍英軍。


華籍英軍簡史

英軍招募華人早於1880年代開始,當時華人主要參與建造兵營及防禦工程。二次大戰期間,亦有華人參與防衞行動。1948年香港華人訓練分隊成立,至1962年改組為香港軍事服務團(The Hong Kong Military Service Corps, HKMSC),有規模地招募本地華人(稱為Locally Enlisted Personnel, LEP)入伍。華籍英軍屬英國國防部陸軍支援部隊,編制和訓練完全參照英軍模式,服務36年來,曾多次支援警方工作,尤其在堵截非法入境方面,皇家軍犬隊協助逮捕非法入境者約二萬名。香港回歸中國,華籍英軍於96年12月解散,少部份服役至97回歸日。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