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31-蘋果:【文化籽】阿凡達式生活,蘭嶼作家替海說話

蘋果:【文化籽】阿凡達式生活,蘭嶼作家替海說話
19:57 31/7/2015


 夏曼.藍波安-生於1957年,台灣蘭嶼島達悟族作家-淡江大學法文系畢業,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島上首個不靠保送考上大學的學生,畢業後曾在台灣本島工作-1989年回蘭嶼後以漁耕方式生活,用文字記錄達悟族文化-著作有《黑色的翅膀》、《冷海情深》、《老海人》等攝影/小路

夏曼.藍波安
-生於1957年,台灣蘭嶼島達悟族作家
-淡江大學法文系畢業,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
-島上首個不靠保送考上大學的學生,畢業後曾在台灣本島工作
-1989年回蘭嶼後以漁耕方式生活,用文字記錄達悟族文化
-著作有《黑色的翅膀》、《冷海情深》、《老海人》等
攝影/小路


【文化籽:字裏凡間】
在沒有童話的社會裏,賺錢是生存的不二法門。摘去鮮花,種出遊艇港,銅臭行先的價值觀蠶食着下一代的可能性。台灣作家兼蘭嶼島原住民夏曼.藍波安,從小就有不一樣的世界觀——土地屬於人,不是「國家的」;食物來自泥土與海洋,不是超市;旅行不是有錢人專利,攜一個黑色垃圾袋,也可出海周遊列國。佛家說,死如出獄,生者,思想上何嘗不受囹圄之苦?讀夏曼的書,在阿凡達般的世界與海洋共舞,未至於放監,但有假釋的錯覺。

夏曼.藍波安,名字像洋人,想不到是台灣人。說台灣人也不準確,他是達悟族人,現居蘭嶼島紅頭村。在台灣還未「建國」前,蘭嶼島已有達悟族。這支四千餘人口的部族,是台灣唯一海洋文化部落,以捕魚、農耕為生,與世無爭。他們像阿凡達一樣,相信自然萬物有神靈,如山羊是造島的神,魚精靈會託夢給孩子。直到現在,夏曼每砍一棵樹,都先跟樹說話,感謝大自然的犧牲。達悟族以飛魚為食,飛魚季的冬夜,船隊出海獵魚,以達悟族「火漁」方式,點燃火把吸引飛魚進網,小叔公就牽着夏曼的手,在涼台上說故事:「飛魚飛奔遁逃,煞似水面上移動的浮雲,魚群飛散,入海即刻又聚集……」


童年價值觀 與樹靈共享生命

書展期間,夏曼到香港分享創作經驗,提到:「所謂童年往事,我們成長的記憶,會構成一個價值觀,是我們核心的東西。不管你出生在香港或是上海,都有一種價值觀。」從小接觸童話的夏曼,嚮往群魚飛舞的磅礡氣勢,發誓要離開島嶼,流浪到外面看世界。達悟族沒有文字,他也渴望學漢語,書寫民族的記憶。然而,出島是件難事,除了家人反對,還有經濟顧慮。達悟族生存,靠魚類和樹木,並非錢。蘭嶼島的樹木是家族財產,每個家族的樹,都刻有圖騰,夏曼家族的圖騰,正是他左手手背上的紋身圖案。這個圖案,是他自己一針一針紋上去的。「在淡江念大學時,我兩天半沒有吃飯,很痛苦,睡不着,自己用針一直刺刺刺,心想:『爸爸為甚麼沒有錢?爸爸為甚麼沒有錢讓我念書?』」
夏曼走進漢人圈子後,價值觀受到很大衝擊。達悟族天生天養,以魚穫為傲,錢反而不是必需品。幾百年來,蘭嶼的土地不是拿來買賣的,是耕種或建屋的,房子亦是拿來自住。「我們很難想像,一塊土地,把它變成幾百萬、幾千萬。」崇敬自然的民族,使用天然資源,心存敬意,而非貪婪。達悟族出海抓魚,乘手工造的拼板船,船身的木材,來自大地恩賜。他們相信樹有靈魂,但凡造船的男人,都會跟樹對話:「我要把你砍下來,請你的情緒好一點,不要裂開。我會好好照顧你的靈魂,你會變成我的船,我們是生命共同體,在海上一起看海,一起抓魚。」
漢人與達悟文化的拉鋸,寫進了夏曼的《冷海情深》中,反讓漢人受到文化衝擊。台灣導演鄭有傑深受感動,將其中一篇作品拍成微電影《老海人洛馬比克》,今年於台灣公映。故事以真人真事改編,主角洛馬比克是夏曼的堂叔。洛馬比克渴望離開島嶼到台灣求學。可是漢人在島上濫砍林木,令洛馬比克的爸爸對台灣深惡痛絕,阻止他離開。而他的戀人離開了島嶼,到台灣學習縫紉,兩人從此斷絕音訊。故事拍出了蘭嶼島令人驚艷的風光,還有文明浪潮對台灣原住文化的衝擊。更重要的是,夏曼用文字,為深情的叔叔留下一點浪漫的見證。


寫書不捉魚 老婆怒撕原稿

至於夏曼本人的浪漫史,感動又搞笑。自命苦命的他,學成後返回蘭嶼居住,夜間出海捕飛魚,養妻活兒;日間砍樹造船,實踐海洋文學,只餘很少時間寫書。「孩子的媽媽試過嫌我寫書不捉魚,把我寫了一半的原稿撕碎。我氣得很,但又不能打女人,只好一個人出海潛水,捉魚捉龍蝦去。」太太也有體貼一面,夏曼實踐兒時夢想,到世界各地看海,獲得妻子體諒,「我一天到晚離開家,可是沒有關係。我不會胡思亂想,不會找小三,所以我的太太非常信任我。她說:『好吧,既然你是那麼浪漫的一個作家,那麼愛去旅行,你就跑吧,寫出我們台灣原住民的海洋文學。』我聽得蠻高興的,雖然經常離開太太,這樣跑來跑去很孤獨啦!」
旅費欠奉,夏曼也要去看世界。他不負妻子期望,旅程中遇到很多美麗故事,成為寫作題材。2004年,他在南太平洋的船程中,遇上一群來自四川的羌族少年。他們把黑色垃圾袋當成旅行袋,入滿乾糧,橫跨廣州、大馬士革、中美洲,渴望「在海上當個男人」,尋找脫貧機遇。「陸地的小孩,在海上怎樣當男人?當不起。他們釣到六百公斤的魚,都嚇了一跳。我叫他們天天來吃飯,聽他們的故事。我當時去南太平洋,就需要找這些人。為甚麼在台灣,從來沒有一個男性作家,記錄這些遠洋漁工的美麗故事?後來我將他們的事寫成了書。」旅程帶來寫作靈感,但換得一貧如洗。在庫克群島(Cook Islands),夏曼試過窮得快要流落街頭,但又幸運地獲房東「撿起來」,免費住宿一個月。夏曼說,他老了,窮了,仍想去旅行。「我們家物質需求不多,孩子長大了,會照顧自己。我的兒子,2009年還坐着商船環遊世界呢!」在英倫海峽,夏曼收到兒子的電話:「爸,你還是一個人在海上旅行嗎?」


達悟族人認為樹木有靈魂,砍樹前會先跟樹木對話,令他們知道自己的用處,情景跟電影《阿凡達》答謝獵物的橋段相似。

在拉洛東咖島遊歷時,夏曼幸得房東收容。

夏曼獲得妻子信任,環遊世界尋找海洋的寫作題材,這類題材在華文世界中鮮見。

太太遷怒夏曼寫書不捕魚,曾撕破他《黑色的翅膀》的原稿。

夏曼新書《安洛米恩之死》八月出版。安洛米恩是真實人物,患上幻想症,又痛恨政府將核廢料帶來島上。

旅行時不忘家人,寫明信片報告行蹤,問候子女近況。

在南太平洋,夏曼遇上一群來自四川的羌族少年,他們希望當漁工脫貧。

蘭嶼島四面環海,風景優美。

部份圖片由《聯合文學》及受訪者提供


記者:彭海燕
攝影:小路
編輯:李寶筠
美術:楊永昌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