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26-畢明:都冇娛樂圈!

畢明:都冇娛樂圈!
22:40 26/7/2015


借問聲,對上一首真正膾炙人口,流行到不行的年度香港金曲是哪一首?

再問聲,對上一齣真正風靡全城,掀起全城熱話的電視神劇是哪一部?(應該是《大時代》重播,廿多年前的)
再再問句,對上一部真正打爆票房,人人談論蔚成現象的電影是哪一部?

主流以外,又有沒有另類、獨立、小眾的歌曲、電視劇、電影可以冒出頭領風騷,有生存及發亮空間,達到一定的商業成功?
健康蓬勃生氣旺盛的工業,除了萬家爭鳴,充滿優勝劣敗的競爭性,還有足夠闊度讓非主流作品找到生機,不會祇有純商業化大眾化貨色,應是不同種類奇形怪色的動物都有,歐美日文化工業、娛樂工業,就有這種「百川異源,而皆歸於海」的吞吐量和深度。

香港這些年,莫說另類,連主流都凋零。金曲不金,無劇稱神,電影不爆,這一個集體,是哪一門娛樂工業?
紙媒衰落是真,市場萎縮,是一場汰弱留強,但《壹週刊》的大裁員,尤其是《忽然一周》的壽終,豈一句紙媒殘年四字了得?(《新報》《成報》不在談論之列,它們不過是報紙裏的《亞視》。)像《忽周》等曾是銷量冠絕全港的雜誌,專販賣娛樂,但現在還可以賣幾多八卦、幾多花邊、幾多bling bling?都不閃閃令,也不叫人在乎了。現實是:都冇娛樂圈!
看過一本書提到一代導演張徹說「當一個工業再生產不出明星,它就報廢了。」近年「樂壇」(如果有)產出過什麼新歌星?真星喎,非三線尾四線頭半浮不沉那些喎,歌唱是可持續發展事業的有冇?還剩幾多有份量的歌星?Sammi和陳奕迅彌足珍貴,都四張嘢了,其他有代表性的都是舊時相識。四大天王,個個半百大叔,上岸半退。不是年齡歧視,是嚴重貧新血。視壇影壇一樣。
CCTVB是娛樂工業罪魁禍首,身為最大的娛樂生產商,由以前幕前後的搖籃推手,至如今無劇無星,祇有膠劇和獨大的傲慢和霸權,對娛樂文化有害無利。金曲頒獎禮把林峯捧成「亞」皆老街及「太」子道最受歡迎香港男歌星,把樂壇公義、專業尊嚴、樂迷智慧摧毀到極致,為所欲為當觀眾死嘅,製作流水抄襲縮骨馳名天下。還有電視明星嗎?如今姐仔不姐、哥仔不哥,都是仔,奀而細。對上一個無記出品的星可能是古天樂。無佳作,即無明星。有佳作,即出明星。天下影視盡皆如此。George Clooney、Brad Pitt之後,有Matt Damon、Jude Law、Michael Fassbender、Joseph Gordon-Levitt。Benedict Cumberbatch靠《Sherlock》大熟大勇;台灣都有阮經天趙又廷。

電影工業呢?合拍片成行成市,唔緊要,但99.9%內容質劣、格局浮誇、劇情戇居、人物虛假,根本邀請觀眾放棄。現在爭逐眼球的東西那麼多,男生上網看甜古好過,女生去呃like又是活動,網上還有一個海的娛樂、世上還有大量方法看歐美日韓好製作。香港電影就算偶有異數,由《少林足球》到《一代宗師》,都是周星馳梁朝偉,以前《430穿梭機》都人才輩出。賀歲檔期曾慨嘆永遠都是「雙周一成張國榮」,哥哥去了,除周潤發神級魅力,星爺減戰力,成蟲大哥聲名狼藉。俱往矣。

冇娛樂圈那有娛樂雜誌?既缺新鮮精肉(邁克語),又欠各色繁花,連爭議性奇人異葩,上流名利場八卦都明日殘花:白姐姐、前B嫂、周啟邦伉儷都與年輕人距離太遠,亦全無同類水平新秀接棒承繼。難怪齊昕獨大。
連電台DJ,也至少十年荒廢,商台還靠出道超過25年的軟硬實力救市(48歲)、少爺占38,近年唯一最強紅新人DJ是:Do姐鄭裕玲。各方無第二、第三梯隊,還娛樂什麼雜誌?又係同一班人塘水滾塘魚,娛樂頭條seem no fun。坦白點,香港的明星歌星如果夠深度,還可有點睇頭,但個個都沒啥成長深度可言,除了名氣,個性不彰亦不見層次陳年,十年緋聞誰都厭。
馬克思說“The press was not merely a machine but a structure for discourse”。新聞媒體已失去了作為娛樂文化的論述體系和功能。
新媒體的出現,除了爭眼球,也奪去了傳媒的「利用價值」,明星、唱片公司、電視台不必對新聞界太賣帳,一個明星,自己的面書、微博,讀者百萬,都是發放娛樂新聞的有效宣傳平台,方便大家互相杯葛後果有限。Press的優勢大減。
娛樂圈的式微,整個工業的不振,更放大了上一代娛樂工業管理層的家長式管治之失敗,電台電視電影唱片等的主要玩家,掌控娛樂權力的集體決定了市場如何走,唱片、新人、電影如何做,都沒創新,一味因循,完全與市場和時代脫軌,長城自毀。
當然,雜誌本身定必也有它本身的失敗,缺乏敏感度和求生應變力是一。華麗存活至今的外國雜誌,把自己視為內容製造者,新舊都好,媒體是載體,創意心思才是王道。一個雜誌封面必定要吸引,當年北京奧運,《Harper's Bazaar》請了Lucy Liu拍攝一輯Fashion Olympics,一時佳話,運動場上時裝奧運驚艷,無數人唔睇都買吓,這叫創意。香港的雜誌封面,除了《100毛》,本本例湯例水。真係好想買囉。
《100毛》也是紙媒,cross-over網上媒體,善用面書而且把娛樂政治化。美國常詬病為了收視把新聞娛樂化的現象,香港的娛樂政治病態帶來娛樂政治化一條新路。Neil Postman在傳播學經典著作《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說,電視教曉雜誌和雜誌教曉電視的,是“news is nothing but entertainment”和“nothing but entertainment is news”。當娛樂性無能,就到最多花生鑊鑊新鮮的政治場借力借趣借春藥,反正回歸後特區政府尤其689積極推動年輕人關心及花生政治,要生存,就要動腦筋。冇娛樂圈,就創造娛樂政治圈,在死水中找活水和口水。


畢明
電郵 :budming@yahoo.com
網頁:https://www.facebook.com/BudmingBudming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