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07-王卓祺﹕——從泰國反民主示威到美國的共和夢

王卓祺﹕——從泰國反民主示威到美國的共和夢
20140107


【明報專訊】民主是好東西,也是壞東西,問題是平衡。本文目的是從最近泰國反民主反政府示威思考,解釋為何一些追求民主的人士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選票民主的問題呢?他﹙她﹚們是否患了民主激情的專制病?激情專制(tyranny of passion) 中的tyranny 譯為專制,比暴政或專政好,因個人激情是無政可制或可暴,專制意思清晰,就是激情使人不接納理性意見及客觀事實,固執己見。激情專制病徵早在美國立國之際,即220多年前已有論及。服用興奮劑效果是受外力刺激的,民主若是激情專制則是內在衍生的,即其制度有內置因素滋生偏見及執著,對不同意見及利益持敵對立場及打壓。本文參考西方民主大國,美國立國國父言論佐證。筆者首先介紹發生在泰國的選票民主亂象,再參考美國立國國父考慮的共和政體的本意。透過參照,我們或許可以看到民主在一個理想政體的位置,而不應過分美化它。


泰國反民主亂象及全球民主退卻

對於無權的普通民眾來說,民主是好東西。但近月泰國曼谷街頭的抗議者,卻要求政府要由委任的社會精英的「人民議會」組成。其實,今天泰國發生以街頭示威遊行推翻政府的反民主運動,即反對透過選舉達至政府輪替,曾在2006年成功導致民選政府倒台。香港城大教授唐信(Mark Thompson)在2007年的論文指出,印尼、菲律賓及泰國的中產階級上街抗議民選政府管治無能,他們面對得到「落後」農村民眾支持的民選政府,但由於人數不及農村選民,只得用反民主的手段推翻政府。這些例子說明,若社會嚴重分化,透過「數人頭」的選票民主制度並不一定有能力解決管治問題。

美國主流政治學者Larry Diamond認為,新興民主國家的民主亂象是美國及其民主盟國以為選票至上主義(electoralism),即「一個尺寸適合所有人」民主策略的後果。其背後假設是量度社會進步就是舉行有競爭性、自由的選舉,而忘記了其他自由社會的基礎。怪不得美國外交關係議會、美國重要的建制智庫(出版影響力甚大的《外交事務》期刊)的成員Kurlantzick要出專書,大聲呼籲美國當政者要糾正這種推銷選票民主的錯誤策略。他的專書由美國耶魯大學出版社在2013年出版,書名《民主退卻》,副題是「中產階級的反叛及代議政府全球性衰退」(註)。這些標題顯示由美國及其民主盟友推動的選票民主制度為本的民主第三波,甚至第四波正在退卻之中。

泰國的民主亂象說明,若政治決策的實質內容未能擺平社會分歧,達至有社會共識的公義,就算選舉方式公平公正亦不能解決社會紛爭。


美國立國共和政體的本意

在19世紀前,民主一詞一般帶有貶意,它指階級為本身利益的統治,尤指下層及工人階級。而民主政體最經典當然是古希臘雅典等的城邦直接民主。但是,美國立國的本意不是建立民主政體,而是共和國。在文獻中,共和政體並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主要是指沒有君主的政治體制。例如古代羅馬是共和政體,由元老院、執政官及民眾會議組成。元老院組成是非民選而終身任命的貴族階層,是羅馬共和國的實權機構。

根據美國立國期間,撰寫85篇聯邦人論文(The Federalist Papers)的其中一位立國國父麥迪遜(James Madison)的見解,雅典的直接民主政體並不理想,尤其不能夠解決黨派(faction)造成的損害。因此,他主張代議原則,不容許人民以集體的資格(collective capacity)直接參與美國政府的行政管理(聯邦人論文第63篇)。

麥迪遜在聯邦人論文(第10及63篇)指出,由於地域細小,純粹的民主(指希臘的城邦直接民主)容易受極端激情感染,並且較難制止多數黨派將不良的激情傳播予大部分人,並透過民主政府立法犧牲弱勢或被歧視社群的權利。

因此,麥迪遜鼓吹代議民主,即共和政體是由公民選舉少數政治精英,而非直接民主,公民自己參與立法。他認為代議士較為克制,會與集體利益保持一致。因此,他支持參議院由州議會間接選舉產生(聯邦人論文第63篇)。但在美國聯邦的共和政體內,仍然有直接選舉的民主——眾議院,以代表多數人政府。他感嘆雅典人若能得到他們有遠見政府的保護,便可以逃脫受本身激情專制而不會陷入極度的痛苦。

而麥迪遜所指的激情受到黨派影響,而黨派是指一部分人基於共同激情或利益所驅動,而與其他公民或社區對立。激情在黨派活動中受到刺激而滋長的因由有二:一是政治、宗教及黨派領袖製造敵對狀態以凝聚追隨者等其他因素,二是財產(聯邦人論文第10篇)。麥迪遜所指的激情既有主、客觀及組織因素,而這些因由是普遍存在不同社會的。

另一位撰寫聯邦人論文的咸美頓(Alexander Hamilton)在第68篇論文中反對直接選舉總統,而認為應該由每州的選民選舉社區內最受尊重的人士成為選舉人。他亦反對兩院議員選舉總統,為了防止總統討好前者而不能獨立行事,全心全意為民。明顯地,美國立國政體設計的總統有點像皇權的君主,是有能力及權威作深謀遠慮決策的領袖。有評論認為美國政治體制受到希臘哲人亞理士多德的影響。亞理士多德認為最好的政府是混合式,有一人政府(君主)、少數人政府(貴族)及多數人政府(民主)三者元素所組成。而好政府是看績效及為全民利益而治的政府,政府如何組成是次要的。

不過,我們不應將共和與民主政體對立起來,民主應包括在共和之內,才能保障普通公民的利益。美國立國文獻分析,其政體吸收古希臘民主的經驗,而得出混合政體的共和制結論。但是今天,參議員已經直選,美國總統實質由公民直選產生。


美國:從共和走向民主單一政體

美國聯邦憲法並沒有保證公民直接選舉總統,而是每州選出若干選舉人,正如聯邦人論文指出,間選的目的是要選舉人用獨立的判斷投票選舉有全聯邦利益的總統。但是事與願違,就算是競爭性的間接選舉,它的競爭邏輯亦導致背離了咸美頓等立國國父的意願,因選舉人在競選中已承諾投哪位總統候選人的票。當然,後來多數州份及哥倫比亞地區亦正式約束選舉人。在一份2004年出版的文章統計,自立國以來的2.1萬名選舉人中,只有10位沒有投予他們承諾的候選人。

至於參議院的轉變是較遲發生的,直至1913年才實行直選。這個轉變是因19世紀末,一些州議會由不同政黨控制而陷入僵局,選舉拖延數月至數年不等。另外,那時候的參議院亦被批評為「百萬富翁俱樂部」,最後,1912年發生的一宗參議員貪污醜聞最終導致修憲。美國參議院從間接選舉到直接選舉的發展一早已為麥迪遜所預見。他在聯邦人論文第63號已指出,英國歷史教訓是承襲議會(heritage assembly)未能免於代議議會的不斷侵犯,最後被普及部門的重量所摧毁。美國立國的共和政體是希望避免直接民主或直接選舉產生的激情專制,如間選的参議院較少受黨派領袖無節制及惡性決議的引誘(聯邦人論文第62號)。麥迪遜等人相信人性不能改變,只可以透過制度減弱人性產生的極端激情。麥迪遜的名言是:若人是天使,便不需要政府。但事與願違。


總結:沒有單一政體是完美的

若美國單一政體發展是導致今天全球代議政府衰落的原因,可能是在歷史發展中美國當政者忘記了麥迪遜等人共和政體設計的智慧及苦心,或是在冷戰時期美國以民主作為與共產政權爭鬥工具,在這過程中相信了自己推銷的策略。

美國的聯邦人論文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佔有重要席位,它確立代議民主較直接民主理想的論述。麥迪遜及咸美頓等人深謀遠慮,希望間接選舉總統及參議員可以做到混合式政府,力圖透過政府部門的不同產生方式,避免民主政治的激情專制。不過,歷史發展證明,選票或民粹政治的邏輯最終改變總統及參議院的選舉方式。麥迪遜及咸美頓等美國立國國父的共和政體設計亦最終淪為共和夢。泰國曼谷的中產階級未能透過選票民主獲得政治及經濟利益的保障,這說明無論民主或共和政體,其形式有制度性作用外,若管治結果未能平衡社會不同利益的話,社會撕裂亦不能避免的。

不過,這不是說政體形式不重要。泰國中產階級示威者要求更少民主的委任議會說明代表「大多數」的民主不能代表「少數人」的情况。即是說,一個混合式政體,有決斷的「一人君主」、有經驗及智慧的「少數人的貴族」及「多數人的民主」三者的政體元素,其制衡作用應勝於單一政體應對激情專制,同時又保存權威的元素。即是說,若古希臘哲人及美國國父的共和夢有借鑑之處,就是沒有單一政體是完美的。這也解釋了為何一些新興民主國家,在缺乏管治績效的結果下,有思念「威權政治」甚至是選擇獨裁者(有決策決斷優勢)的情况出現!

(註)Joshua Kurlantzick(2013)Democracy in Retreat - The Revolt of the Middle Class and the Worldwide Decline of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Yale University Press.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