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21-張望﹕宮崎駿的歷史洞見——《風起了》與日本戰爭記憶

張望﹕宮崎駿的歷史洞見——《風起了》與日本戰爭記憶
7:51 21/1/2014


【明報專訊】2013年夏,日本NHK電視台播放了一部花時3年拍攝的紀錄片,追蹤日本動漫大導演宮崎駿的新片《風起了》的製作過程。《風起了》講述二戰日本王牌零式戰鬥機設計師堀越二郎的飛行夢想和愛情故事,在日本上映後反響熱烈,亦成為宮崎駿大師長篇動畫系列的退隱之作。

無論從任何角度來看,《風起了》都是一部很不「宮崎駿」的宮崎駿作品。和過往的宮崎作品相比,影片一改過往帶有童話式的人物造型和奇幻的故事情節,改走歷史寫實路線,通過導入飛機設計師堀越二郎和文學家堀辰雄的精華背景元素,反思了1930至1940年代的日本戰爭歷史。由於影片涉及敏感的題材,宮崎駿在紀錄片中笑稱,希望這部片不會令我晚節不保。


被集體主義淹沒的「個人」

在日本看完《風起了》,首先感到的是一種過往宮崎駿作品中所沒有的,莫名的沉重感和壓抑感。散場後,觀眾沒有回味的笑聲,大家靜靜離場。一位純粹喜歡設計飛機的年輕人,在那個戰爭年代只能通過為國製造戰鬥機來實現自己的夢想,但其成果卻被軍隊拿去當神風特攻隊的自殺座機,諷刺至極。宮崎駿在影片試映會上說,說來實在難為情,這次我是第一次看完自己拍的電影而落淚。他在接受日本媒體採訪稱,他拍攝該部電影是為了紀念那些在那個艱苦困難的時代依然拚命活下去的人們。

在艱苦困難的時代依然拚命活下去?懷抗日戰爭的慘烈記憶,中國觀眾或許很難理解這句話背後的日本悲情。在日本社會,「集體」(組織)和「個人」的關係一直處於極為微妙的緊張關係。個人有抱負有理想,但只能通過集體去實現。一方面,民眾在精神上依賴集團。這個集團可以是政府、公司或團體。時至今日,我們依然可以看到日本民眾在接受媒體訪問時這樣說:希望國家()多多為我們做些事情,幫我們解決某某問題之類的話。國家,不是自己的代表,而是作為他者而存在,保障自己的生活,為自己作主。但另一方面,民眾又對集體壓制個人又怒又恨。一些事,自己本來不想做,但基於同輩壓力和終身保障又不能不做。這種過往在戰時瀰漫的「空氣」法則至今仍然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在日本社會通用。個體期待通過集體來實現自己,但集體常常不把個體當人看,肆意糟蹋。

二戰日本民眾的受害者意識須通過以上的心理狀態來理解。1945年天皇宣布戰爭突然結束,日本民眾當時普遍感到震驚和被騙:軍國政府告訴他們「聖戰不敗」,因此他們經歷空襲、忍耐飢餓、捱了兩顆原子彈,更失去親友。國家來人派發徵兵紙,連學徒和生重病的男人都要上戰場。心裏縱是萬般不想,基於社會壓力只能強忍。打了敗仗,士兵平民必須高呼「天皇萬歲」引彈玉碎以示忠心愛國,天皇及軍政大臣卻可出爾反爾輕易轉向,和美國人握手言歡。日本民眾的主流記憶,是把自己對立於戰前日本軍國主義這個「國家」。通過廣島長崎的原爆紀念,東京大空襲的回憶,日本不少戰爭題材的電視和書籍中都隱隱地反映出這種對「國家」的不滿和無奈。而這,形成了戰後遺族追悼被捲入戰爭的親人的感情基礎。


民眾受害心理被右派利用

2013年12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為了實現個人信念參拜位於東京九段下的靖國神社。據當天日本Yahoo網站調查顯示,八成網友支持安倍參拜行為(這個民調的科學性值得懷疑)。對此,中央電視台名主播白岩松在新聞評論節目中慨嘆,難道日本民意真的極速轉右?

其實,並不是所有日本人都支持安倍的靖國參拜。《讀賣新聞》1月13日公布的民調顯示:47%的受訪民眾不支持安倍的靖國參拜。那些即使支持參拜的民眾,也未必認同安倍的歷史認識,而更可能是出於以上這種追悼被無辜捲入戰爭的親人的感情。然而,這一民間受害者意識,時而被當權的右派政治家偷換話語,把日本民眾對無奈被迫出征的家人的哀悼,轉換成對戰時「日軍英勇戰績」的光輝宣傳。安倍內閣的總務大臣、日本陸軍中將栗林忠道(有留美經歷的日軍硫磺島戰役指揮官)的後代新藤義孝辯稱,參拜靖國神社是為了追悼戰死者,哪個國家都有這樣的場所。但靖國神社戰前直接發揮天皇戰爭動員的傳聲筒,又供奉了令亞洲和日本民眾受到戰爭慘禍、負有發動戰爭責任的甲級戰犯,這樣的言論無論如何都難以自圓其說。

宮崎駿在3年的《風起了》製作過程中經歷了兩大震撼性事件:一是2011年的3.11東日本大地震,二是2012年因釣魚島國有化而在中國發生的大規模對日抗議遊行。日本在70年前亦經歷了關東大地震,之後全國瘋狂突入戰爭。去年,宮崎駿亦參加了反對安倍制定《特定秘密保護法案》的集會。他似乎隱隱感到過去那個國家壓制個人的時代空氣,又悄然而至。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作者是日本早稻田大學亞洲研究機構現代中國研究所講師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