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25-綠是彩色:懷澳門的舊

綠是彩色:懷澳門的舊
7:33 25/1/2014

■路環暫時還保留昔日的生活閒情。

和一個內地記者去澳門,她突然很驚訝地發現,原來在網上一直看到地面一條條波浪紋的廣場,就是眼前的板樟堂:「我來這裏好幾次,都是人山人海,完全看不見地上的花紋!」
不禁想起2002年,我和電影導遊趙良駿合作寫了一本澳門旅遊書。那本書的開版相片,就是夕陽下的石子路,一塊塊小石子在陽光下,像是鍍上了黃金──澳門很小,可是文化很深,很多香港已經容不下的生活質素,由一碗認真的銀絲蛋麵,到純樸的街坊人情,當時仍然在澳門隨手可得。
那時候,海邊的民國大馬路還有不少優雅古舊的豪宅,小小半圓空地叫「半邊橙」,散步累了坐下看海,非常舒服,現在已經填海,焦點全去了觀光塔。還有營地大街的老店,遊客越多,老店卻消失得更快。如果這些都不能打動你:當年氹仔一間海景千呎單位,只是三十多萬元。
張國榮遺作《異度空間》,裏面住的房子有泳池的,就在氹仔。我當時去看他拍戲,好驚訝,那大廈外表看來平平無奇,但坐電梯時才知道全是複式單位,進門就是一座泳池!這樣的房子,也就是幾十萬。
後事如何,大家都知道。偶然再來澳門,每次都被密密麻麻的內地遊客嚇怕,散步?計程車也開不遠!連「移動」都困難的地方,別說生活了。


■這十年澳門變化極大,主教山的聖母面向林立賭場。

■路環豐富繽紛的鄉居生活。


路環 悠閒如昔

這次到澳門,特意去曾經很喜歡的路環。在碼頭坐計程車直去,以前從氹仔一過橋就是樹林,現在連橋都沒有了,高樓大廈過了又是高樓大廈,四處都是水泥地盤。「澳門無山啦,把山推落海才能起樓嘛!」司機開玩笑,他之前做賭場,說是受命拿幾千萬元去台灣買樓,最近才回到澳門轉行開計程車。
終於到達路環「市區」。雖然多了幾間新屋、有一些內地遊客、對開的橫琴島建築喧嘩,但走進路環的街仔,依然悠悠閒,公園凳上一粒一粒蠔豉,排隊曬太陽。清朝時的路環,繁榮如小鎮,這附近幾個島嶼都是海盜賊竇,路環北面水較深,碼頭邊全是船廠,然後當舖、雜貨店林立,接連到南面的民居:「計單奴街」像魚骨,兩邊小屋之間是無數的小巷,美女巷、水桶巷、鹹蝦巷……然後大大小小的空地,雞公圍、花草圍、賊仔圍……香港昔日的街名也是這樣生鬼吧,難得澳門人一直沒有刻意美化。清末葡國人制伏海盜後,一手起炮台、一手起教堂,聖方濟各堂擠進路環,還帶來一個小廣場。最後六十年代,漁民用船廠用剩的木材,在海邊船人街起了一排棚屋。
今天在路環散步,仍然看到這大致的格局,色彩豐富的小房子,簕杜鵑張揚地爬上屋頂,巷邊一排發泡膠盒在種菜呢。坐在教堂前,對着大海吃熱騰騰的葡塔,讓人放輕鬆的澳門,久違了。


■街坊最愛的泉記奶茶。

■下環街坊打開門口過生活。


下環 七八十年代的風貌

那澳門市區,還能逛街嗎?本地人介紹「下環」:「七八十年代的澳門,就是這個樣子!」像是香港大角嘴的大片唐樓,肆意地加建鐵籠,中間大幅空地,設施簡陋,可是人們興高采烈打球、做運動、聚着閒聊,鐵絲網上一條一條臘肉,排隊曬太陽。
下環以前是海邊,看街名:貨倉街、鹽巷、鹽里、小販巷等,就猜到昔日是碼頭繁華的商舖區。今天滿街商店外,還有馬路邊的鐵皮檔、小販推着車仔賣花賣生果,本地人擠來擠去買東西,非常熱鬧。這裏還有很多老房子,河邊新街的兩層騎樓、百年歷史的老圍像光復圍、綠豆圍等,人們還可以打開門生活,鄰居打麻雀,小貓在雜物堆玩耍。只是這些地方也面臨清拆的危機。澳門回歸前保育的,大多是葡萄牙舊建築,華人社區話拆就拆,包括下環地標的街市,而如今,又面對租金急升的壓力,下環也開始出現高樓大廈。
下環街市好多地道小食,那些糕點粉麵,都是街坊有口碑的。而我就愛上泉記咖啡室的奶茶:上枱的是一壺滾水茶葉、茶隔、有花奶的茶杯,把濃茶用茶隔過濾再沖進杯裏,份外香濃!送着香噴噴的辣魚包,這種澳門好滋味,要珍惜。


Profile:
資深記者,著作包括《剩食》、《有米》、《死在香港》等,相信垃圾都是放錯位置的資源。

陳曉蕾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