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04-鐵甲艦與無畏艦:英國太平洋艦隊、夏慤與香港重光

鐵甲艦與無畏艦:英國太平洋艦隊、夏慤與香港重光
https://medium.com/@ironclads_hist/%E8%8B%B1%E5%9C%8B%E5%A4%AA%E5%B9%B3%E6%B4%8B%E8%89%A6%E9%9A%8A-%E5%A4%8F%E6%85%A4%E8%88%87%E9%A6%99%E6%B8%AF%E9%87%8D%E5%85%89-fe7272bc51b6
鐵甲艦與無畏艦 Ironclads and Dreadnoughts
20190704


如果有看過FB專頁港識多史這一篇關於夏慤道的文章,相信對夏慤將軍與夏慤道的由來,有一定的認識。作為在近年社運抗爭運動上十分重要的夏愨道,以其命名的夏愨將軍,正正是當年負責指揮艦隊為香港自日治時期解放,並擔任軍政府首長的皇家海軍軍官,這個巧合本身便充滿了歷史感。而在一個月的板蕩後,1945年香港重光的過程也值得我們留意。

1945年6月至8月之間,日軍形勢早已急轉直下,甚至早在美軍投下原子彈前,日本已經向蘇聯試探求和的可能性,以及通過瑞士、瑞典等中立國向盟軍接觸。而英國政府儘管沒有武裝部隊在香港附近,只能與中美兩國商量接收香港的問題。但在8月10日,日本透過中立國向盟軍傳達願意接受《波茨坦宣言》部份條款的消息,各方隨即開始競相為接收日佔領土作準備。當日正進行內閣會議的英國政府,已決定在日本投降時派艦隊前往香港,在得知日本投降後,更即命令各路人馬前往香港,包括以「至急」電報電令駐華大使,派遣英軍服務團人員潛入香港,向赤柱拘留營中的輔政司詹遜傳達成立臨時政府,恢復英國管治。又命令規劃戰後發展藍圖的香港計劃組(Hong Kong Planning Unit)立即從倫敦出發,經澳洲轉往香港。而最快能到達香港的,便是自1944年開始在太平洋地區與美軍共同作戰的英國太平洋艦隊(British Pacific Fleet, BPF)了。

1942年4月9日,在日軍空中打擊下沉沒的競技神號航空母艦(HMS Hermes)。該艦在戰間期(interwar period)曾長期駐在皇家海軍中國艦隊(China Station),直至38年才調回本土。在二次大戰初期,該艦曾先後從事反潛以及搜捕德國通商破壞艦的工作;並在地中海及中東地區為作戰部隊提供支援。最終在42年日本海軍的印度洋攻勢中被擊沉。在當時由於擔心日本進一步在印度洋地區推進,皇家海軍曾一度打算將東方艦隊的增援優先度提升至最高級別,將本土及地中海艦隊的大部分航母調派過去。但在中途島海戰後,海軍研判日軍將轉入守勢,增援計劃告吹,而東方艦隊亦進一步縮編,直至1944年中,皇家海軍才再一次派出大部隊至西南太平洋戰區進行作戰。

1944年8月,弗利舍上將(Admiral Bruce Fraser)在錫蘭亭可馬里出任東方艦隊司令。該艦隊一步一步擴編,並最終在1944年11月改組成英國太平洋艦隊。該艦隊的主力艦來自皇家海軍,而部分輔助艦隻與人員則由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等英聯邦國家提供。太平洋艦隊成立後,其首項作戰行動為對日佔蘇門答臘島進行打擊。在1945年初,艦隊從錫蘭轉移至澳洲悉尼作母港,並在1945年3月開始與美國海軍一同在太平洋作戰,參與沖繩戰役以及戰爭後期對日本本土沿岸的攻擊行動。

1944年7月,經蘇伊士運河前往印度洋的英皇喬治五世級豪號戰艦(HMS Howe),該艦在1944年8月8日抵達錫蘭亭可馬里加入東方艦隊,成為弗利舍上將的旗艦。該艦是繼威爾斯親王號以後,皇家海軍第一艘派往東方水域的現代戰艦。至1945年8月,四艘英皇喬治五世級戰艦已經全數調往太平洋艦隊,參與對日本本土的岸轟行動。

1945年3月,停泊在澳洲悉尼港內的英皇喬治五世號戰艦(HMS King George V)。澳洲及紐西蘭的港口對太平洋艦隊的物流及船艦維護作用極大,要是沒有這些港口支持,太平洋地區作戰的後勤壓力將會大大加重。

英國太平洋艦隊的其中三艘航空母艦:從近至遠為:莊嚴號(HMS Formidable)、勝利號(HMS Victorious)及怨仇號(HMS Implacable),照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莊嚴號甲板上的海盜式戰鬥機及復仇者式轟炸機。儘管皇家海軍航空隊使用大量美系作戰機,但艦隊武裝與美國海軍差異頗大。

由於美國海軍在太平洋戰場的艦隊珠玉作前,使得英國太平洋艦隊較為鮮為人知。但實際上英國太平洋艦隊的規模同樣不容忽視,至45年8月該艦隊的主要作戰艦隻計有:
航空母艦9艘:莊嚴號(HMS Formidable)、勝利號(HMS Victorious)、怨仇號(HMS Implacable)、不倦號(HMS Indefatigable)、不屈號(HMS Indomitable)、巨像號(HMS Colossus)、光榮號(HMS Glory)、可畏號(HMS Venerable)、復仇號(HMS Vengeance)

戰艦四艘:英皇喬治五世號戰艦(HMS King George V)、豪號(HMS Howe)、安臣號(HMS Anson)及約克公爵號(HMS Duke of York)

巡洋艦11艘:阿基里斯號(HMNZS Achilles)、阿爾戈號(HMS Argonaut)、貝爾法斯特號(HMS Belfast)、百慕達號(HMS Bermuda)、黑太子號(HMS Black Prince)、尤利盧斯號(HMS Euryalus)、甘比亞號(HMNZS Gambia)、紐芬蘭號(HMS Newfoundland)、安大略號(HMCS Ontario)、迅敏號(HMS Swiftsure)、烏干達號(HMCS Uganda)

除上述主要作戰艦艇外,整支英國太平洋艦隊還有兩艘飛機維修母艦(aircraft maintenance carrier)、九艘護航航母、35艘驅逐艦、31艘潛艇、14艘巡防艦(Frigate)及44艘小型作戰艦隻,超過750架作戰飛機。而這支龐大的艦隊,其後勤則由一列54艘大型輔助艦隻支援。可以說,英國太平洋艦隊絕對是英國以及英聯邦國家海軍力量之大成。在8月14號得到英美聯合總參謀部(Combined Chiefs of Staff)的批准後,一支由夏愨少將所率領前往香港的第111.2特遣艦隊(Task Force 111.2)即告編成,並在距離香港兩天航程的菲律賓蘇碧灣內集結。


夏愨將軍攝於二次大戰任職海軍部期間的照片。儘管夏愨將軍以香港重光而聞名,但他實際上也是一員經驗豐富的海軍軍官。他在十二歲時加入皇家海軍,參於過一次大戰。在兩次大戰之間,他曾先後於飛龍號驅逐艦(HMS Wivern)、什羅普夏號重巡洋艦(HMS Shropshire)及韋賽克斯號驅逐艦(HMS Wessex)等艦隻上服役。在38–41年間,他歷任海軍行動署(Operation Division)副總監及總監。在1941年4月-42年8月出任約克公爵號戰艦(HMS Duke of York)的艦長後,他在艦長任期將盡時獲晉升海軍少將(Rear Admiral),並在42年末至44年初指揮第10、第12及第15巡洋艦分艦隊,參於過地中海戰區的北非戰役,義大利戰役的西西里登陸戰及薩萊諾登陸戰等。於44年調回海軍部後,他一直出任第一海軍大臣的海軍秘書(Naval Secretary to the First Lord of Admiralty),負責向內閣政治任命的第一海軍大臣提供高級將領任命的建議。在45年3月,他受命指揮英國太平洋艦隊(British Pacific Fleet, BPF)第十一航空母艦分艦隊(11th Aircraft Carrier Squadron)。然後在八月發生什麼事情,接下來就知道了……

即使是這支前往接收香港的特遣艦隊,其陣容同樣極具震攝力,其主要作戰艦隻便包括有:安臣號戰艦;不屈號(HMS Indomitable)、可畏號(HMS Venerable)、復仇號(HMS Vengeance)航空母艦;巡洋艦尤利盧斯號(HMS Euryalus)及迅敏號(HMS Swiftsure)。值得一提的是,這支艦隊還包括了在1941年曾運送加拿大軍到港的防空護航船羅拔王子號(HMCS Prince Robert)。另一方面,英國東南亞總司令部亦實施了緊急制定的鐵甲行動(Operation Armour),把本來前往亞洲各地的人員、艦隻及物資改為集中在香港,以便救濟剛剛解放的香港。而第一批前往香港的地面部隊,便是本來擬定調往沖繩建設機場的技術及地勤人員三千名。

不屈號(HMS Indomitable)航空母艦屬於光輝級航空母艦的改進型,與光輝級不同之處在於,該艦在原機庫下新增了一層機庫(不過只有原機庫長度一半),使載機量從36升至48架。但側舷裝甲帶亦相應減薄而補償提高了的重心。該艦在1941年十月服役後,原定派往東方艦隊,與威爾斯親王號戰艦及聲望號戰列巡洋艦一同作為海軍威懾力量。但由於首航時於牙買加觸礁,結果未能前往。儘管有人認為這次觸礁帶來的延誤令Z艦隊失去空中支援,但實際上,該艦除非在當年11月3日出發,否則也不可能在開戰前趕到新加坡。在44年再一次調往東方艦隊前,該艦主要在地中海服役。


停泊在馬爾他港內的1945年復仇號(HMS Vengeance)航空母艦,以及另一艘同級艦,拍攝時間相信為1945年3–4月間。這兩艘航空母艦同屬巨像級(Colossus Class),在最初設計時被稱為1942年輕型艦隊航母設計案(1942 Design Light Fleet Carrier),其定位是一款介乎大型艦隊航母及小型的護航航母之間的輕型航母,設計亦盡量簡化以便由沒有經驗的民間船廠建造。該級首兩艦巨像號(HMS Colossus)及光榮號(HMS Glory)在42年2月開工,其餘十四艘亦在42-43年依次動工。理論上這一款航母應該能夠在21月完成入役,但最終由於設計改動等等原因,大多數的艦隻工時延長至27個月。而最終只有八艘按照巨像級的設計建造,在戰爭結束前只有四艘完工服役,亦即英國太平洋艦隊轄下的巨像號(HMS Colossus)、光榮號(HMS Glory)、可畏號(HMS Venerable)、復仇號(HMS Vengeance),全部編成由夏愨少將指揮的第11航空母艦分艦隊。當中可畏號(HMS Venerable)、復仇號(HMS Vengeance)亦成為了解放香港的特遣艦隊一員。

在英國派遣艦隊趕往香港時,國民政府曾與英美兩國交涉,意圖由國軍接收香港,最終在18日,美國政府容許英國接收香港,條件為國軍可在香港上船前往中國其他沿海地區接收,並指示亞洲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下令在港日軍向英軍投降。然而在英國艦隊抵港前,國共雙方亦同樣在爭奪對香港的控制權,但均由於實力不足而無法造成影響。與此同時,輔政司詹森在23日接獲英國政府指示後,於26日離營,並在兩日後宣佈成立臨時政府。在8月30日,英國艦隊終於來到香港了。
當香港暗潮洶湧之際,實際上夏愨少將的艦隊在29號已經到達香港外海。在抵達後夏愨曾派機向日軍要求,派出代表商討交接事宜,但被在港日軍以未收到上級命令婉拒,然而夏愨決意要進入港口。在30日早上八時,夏愨特遣艦隊海港部隊(Port Party)轄下的澳洲皇家海軍第22掃雷隊前往藍塘海峽掃雷,隨後夏愨換乘迅敏號,連同加拿大皇家海軍防空護航船羅拔王子號及另外三艘驅逐艦,在十時開始駛進香港水域。截至下午五時,艦隊已經全部進入香港,在當天晚上海軍維修人員已經恢復了港島的供電系統。在9月16日夏愨受降後,香港隨即進入軍政時代,直至翌年5月楊慕琦回港為止。


1945年8月30日,經北角(North Point)駛入維多利亞港的皇家海軍迅敏號(HMS Swiftsure)輕巡洋艦。該艦當時為英國太平洋艦隊(British Pacific Fleet)第四巡洋艦分艦隊(4th Cruiser Squadron)的旗艦,並在30日隨同海軍少將夏愨(Sir Cecil Halliday Jepson Harcourt)抵達香港,標誌著香港自日治時期重光。迅敏號屬於牛頭人級(Minotaur-class),是皇家海軍在41年獲授權建造的輕巡洋艦,也是皇家海軍第一級圍繞作戰室、現代雷達及相應作戰設備而設計的輕巡洋艦。不過由於相對後的建造排程,二戰結束時原定八艘艦隻當中僅有三艘完工。該級除了迅敏號外,基本上沒有什麼重大戰功,但因其設計相對先進,快捷號亦被認為是英國太平洋艦隊中最具效率的防空巡洋艦。

香港戰役對英國管治香港的態度有著極大的影響,43年8月英國殖民地部成立了香港計劃組(Hong Kong Planning Unit),以研究收回香港事宜,及對戰後香港管治作長遠政策規劃。在戰爭期間,計劃組進行過多次會議,並自成立開始對包括政策、行政、教育等問題撰寫政策指令。至1945年初,計劃組已具備一定架構。當45年6月,日後接收香港時的糧食供應問題浮上水面時,計劃組隨即與英國政府其他部門研究重光時為香港張羅糧食。在日軍投降後,當年9月初計劃組成員已經到達香港,協助軍政府進行重建工作。


從太平山下遙望重光後的維多利亞港,在照片左中位置,海港內錨泊中的,正是九月來港受降的約克公爵號戰艦。在夏愨艦隊抵港當日,為震懾國共勢力,鼓舞士氣,安定民心,當天的 《南華早報暨香港電訊報聯合刊》特別強調安臣號備有十門14"主炮,也就是說,當約克公爵號抵達後,香港的英國艦隊便擁有20門14"主炮。不過,軍政府管治初期,香港的糧食問題極為嚴峻,這是巨炮的震懾力也無法解決的。幸好英軍緊急執行的裝甲行動(Operation Armour)成功為香港帶來極為需要的糧食及燃料,還有流通的貨幣,而英軍技術人員亦成功以極快的速度修理如發電廠及鐵路等基礎設施,又清理了香港海港內的船隻殘骸,並極力要求倫敦當局儘快恢復香港的海外貿易。如果沒有計劃組在戰爭期間的研究,香港重光後很可能又會面臨41年淪陷後的悲慘局面......

總結來說,日軍佔領香港後,完全缺乏長遠管治方針,最終令日治時期香港經濟失敗,社會混亂。再加上總督無能,日治政府在侵華以及佔領香港初期的血腥混亂過後,既缺乏政權合法性,亦難以重新建立。結果淪落至憲兵隊暴力維持統治的局面,使憲兵隊權力過大,毫無法治可言——法治所指的,並不單是人民守法,而是政府同樣受法律管制約束其權力,這一點對當時的日治政府而言,難以達成。而英國政府在香港淪陷後,已經開始對戰前管治痛定思痛,在規劃長遠政策時願意擴大華人的參與度,由商業主導改為以社會福祉為主,並對香港重光後從政策到物資方面的問題均作出研究與準備。這些準備工作的成果,除了有助香港加速復甦外,亦成功令政府能「以善治對抗民族主義」。在當時抗戰勝利,民族主義高漲,但隨著時間推移,漸漸重回軌道的香港,與仍然一片混亂的中國大陸,對比十分明顯。另一點值得注意的是,戰後46-49年間,香港成為亞洲審判日軍戰犯的地區之一,負責乙、丙級戰犯的審判工作,而審判過程亦力求公正公開——公平公正的司法制度,是重新建立合法性與管治威信的最佳方法之一。

夏愨少將在53年退役,在六年後去世。港英政府在61年填平舊海軍船塢及對出海面後,將建成一條新馬路以改善該處交通,並將其命名為夏愨道以紀念解放香港的海軍少將。夏愨將軍當年為香港帶來解放,而香港計劃組則為香港重回正軌作出了極大的貢獻。假如香港再一次面臨像1941年淪陷後的局面,大概不能指望夏愨將軍再一次令香港重光,為了免於恐懼的自由,香港人亦應該團結起來,守護自己的家。

資料來源:
鄺智文,《重光之路 :日據香港與太平洋戰爭》,香港:天地圖書,2015。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