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18的文章

20180227-畢明:《不得鳥小姐》:一樣的成長痛,只此一家真、怪味

畢明:《不得鳥小姐》:一樣的成長痛,只此一家真、怪味 22:57 27/2/2018 一樣的成長痛,只此一家真、怪味 西方的常識和常用語裏,成長有「growing pains」,是指肉體上的生長痛楚,但也明白到青少年時期,總有驛動青春的成長陣痛。 在學校、在朋輩、在家庭、在愛情中,我們必須經歷箇中厚薄起伏和打擊,然後帶着某些傷疤生還。從來如此。《不得鳥小姐》亦是如此的一個故事,自我暴露一堆無知、不成熟和遇上錯的人。 但因為是 Greta Gerwig 的出品,全片沾染了她的獨特個性,耳熟能詳的成長磨難,喜戲感和情調不落俗套,傻傻地、又 odd odd 的,有種off-beat的戲劇性。 片首第一段阿媽車阿女返屋企,已為全片定調,兩個撈亂骨頭的母女,性格各有各的固執,可以一起聽《The Grapes of Wrath》聲帶,為最後一段的充滿光明希望,一起哭得一塌糊塗,溫馨如肥皂劇,下一秒相嗌唔好口對話搏擊狗咬狗骨,結果這幕由阿女頂唔順突兀跳車埋單,斷手收場。 一對充滿愛恨的 odd couple 母女,點出了少女 Christine 反叛倔強,到她無法被接受、排解或面對情況時,她的最後方法是自己硬食咗佢,寧願傷己、也不傷人。 十七歲的學生,讀天主教學校,穿校服裙,Christine 的老死是唔靚的肥妹,二人會一起攤在地上把未祝聖的聖體作零食,悶嘛、厭於規範嘛、青春就是百無禁忌嘛。而 Christine 對自己家中的「寒酸」有羞恥感,希望住在好些的區、有好些的環境,越級升學讀東岸好些的著名大學,說穿了,她嫌自己、嫌自己家的平凡,才要刻意叫自己「Lady Bird」。 偏偏,Gerwig 的自嘲是最不想平凡的女孩,有最典型的愛情失敗,初戀和初夜,都給了錯的男孩,而且是兩個極端的「平凡錯」:基仔和浪子!凸顯了她某種「自命倒霉」的宿命。 其實友情、愛情、親情,她的成長之痛,都在於去學懂看破虛榮的真面,包括自己的虛榮,尤其自己的虛妄。交友重誠,何必交不重視你的有錢朋友,愛情也在乎找珍惜自己的人,她的成長路不特別坎坷,是她特別神經質又敏感。 都說 Gerwig 有種近於活地亞倫的神經質,但她的「神」是暖,活地的是酸的。活地愛賣弄知識分子的 snobbery,她卻自暴知識分子的不安,所以獨特,再加上母女情段段暴烈溫柔入肉,把這不新鮮也沒突

20180226-添馬男:香港步入數碼帝制時代

添馬男:香港步入數碼帝制時代 20180226 ■中共借助科技進步,對官民監控比過往更進一步,香港亦不能獨善其身。資料圖片 根據官方新華社報道,中共中央委員會提出修憲,廢除國家主席及副主席的連任限制,令習近平可以在2022年後繼續執政,又將習思想寫入憲法。這些大動作在外界估計之中,另一大動作是設立國家監察委員會作為最高監察機關,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及個人的干預,只向人大系統負責。 今次修憲是近三十年來最重大的一次,現行憲法在鄧小平主政時,因反省文革及毛個人崇拜,將國家帶入動亂深淵而作出。1982年版的修改,就是明文規定國家主席和國務院總理連續任職不得超過兩屆。想不到,鄧小平防止個人獨裁專政的努力,三十五年後被大幅修改廢掉。近年外界已揣測習近平會在集大權於一身後,正式修憲移除他長期執政的最後障礙,雖然這是意料之中,但化為現實時,仍然令人感到恐懼,因為絕對權力絕對腐化的規律,永恒不變。 目前中共的管治格局,習近平的權力已超越歷史上所有中共領導人,包括毛澤東。香港人一直有錯覺,認為毛在五、六十年代權傾天下,指點江山。但實際上毛一直被手握方向盤的老戰友所排擠,包括周恩來劉少奇及鄧小平,他們聯手抵制毛的激進政策,在大躍進失敗,幾千萬人餓死後,逼毛退居二線。毛為了權力,不惜一切代價,在林彪協助下先在軍隊大搞個人崇拜,另一方面用江青在文化藝術層面突圍,起用一群不入流的政治流氓,形成所謂「四人幫」向黨組織奪權。這場權鬥結果就是十年動亂。即使文革鬥垮毛所有政敵,文革派大權在握,但毛一死,老戰友們聯手對付「四人幫」,拉下華國鋒,毛的政治遺產全被清算。黨史證明垂涎千秋萬代絕對權力足以引發中共黨內你死我活之殘酷鬥爭,習修憲正打開了鄧小平封條,釋放出惡魔。 毛的教訓猶在,今天習近平已成功集大權於一身,終身制提上議事日程,他會將中國帶往何處?香港人也應該關心,因為根據中聯辦主任王志民表示,近期習近平一周內三次直接下達關於香港事務的指示,包括慰問饒宗頤逝世、九巴慘劇及回覆少年警訊,這些「微觀管理」由王志民公開,目的也是確立習對香港事務的絕對領導。大家別以為大陸獨裁管治,香港可以獨善其身。高度自治這幾年在習治下所受的衝擊,是自九七以來最嚴重。 習比毛可以進行更全面的控制、微觀管理,在於雙方採用的工具有別。毛要靠個人崇拜,起用非主流紅衞兵、文革流氓,但習手上的是大數據、數碼

20180228-黃秋生:混血影帝笑看身世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黃秋生:混血影帝笑看身世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2018年 2月 28日 邵智傑 BBC中文記者 混血兒黃秋生:我的身份認同 香港主權移交超過20年,黃秋生不時地回望那個在四歲時就離他而去的英國父親;但同時,這個香港影壇其中一個最具個性的演員、搖滾「老炮」和敢言的社會觀察者也正感到,與他本人一樣具有鮮明標識的那一代香港人正在成為過去。 在灣仔春園街,行走在市集人流中的黃秋生毫無違和感。這個四奪金像獎座,在無數佳作和「爛片」中特立前行的影、視、舞台三棲演員正在轉角處的一家老店,呷著他讚口不絶的蛇羹。 「黃先生!」老店前不知不覺間漸漸聚起來的一小撮路人中的一個,響亮地叫了一聲,「你好有型啊!」 出演超過150部電影的黃秋生,即使不是你最喜歡的演員,也肯定是這座城市裏最為人熟悉的面孔之一。只不過,在他的童年時代,這張臉並非像現在這樣能換來仰慕的圍觀。黃秋生在臉書(Facebook)上的英文名是Anthony Perry,那是他出生時的本名。他的父親是英國人,港英時代的政府官員,在他四歲時與他母親離異,攜同自己的一家前往澳大利亞後便不再回頭。母親黃尊儀的姓氏以及她為秋天出生的兒子所取的中文名,便成為日後人們耳熟能詳的影帝名字。 「番鬼仔」 他跟隨母親在華人小區長大,就讀華人的寄宿學校,而遠走的父親仍然在他身上留下清晰的印記。「你的樣子『鬼』,但英文又不是很好,就被人歧視,」黃秋生這樣回憶他的童年。 童年的黃秋生一度自覺得生活在「夾縫中間」 儘管香港從未有過任何法律限制中西血統間的跨種族婚姻,但這個以華人為主、曾被英國統治多年的地方卻一度對「歐亞混血兒」有長久的雙重歧視。在中荷混血的企業家何東爵士(Sir Robert Hotung)及其家族在1897年設立昭遠墳場之前,即使是出身顯赫的香港歐亞混血兒去世後,也是既不能葬入英國殖民者建的墓地,亦不能安息於以族系為依據的華人墓園。(同樣由母親獨力養大、視自己為中國人的何東,在功成名就後才成為港英殖民地時代第一個被批准在太平山山頂居住的中國血統人士。) 黃秋生記憶裏的60年代便是這樣一種「夾縫中間」的茫然無措。「『鬼佬』不和你玩,中國人又當你『鬼』。樣子古古怪怪,不知怎算,」他說。同學口中「番鬼仔」這個現在聽來已無傷大雅的稱謂,那時候卻時常激起他的憤怒。 黃秋生母親黃

20180228-JANE PERLEZ:習近平推進大國議程,中美或迎來新冷戰

JANE PERLEZ:習近平推進大國議程,中美或迎來新冷戰 2018年2月28日 隨著國家主席任期期限取消,習近平將獲得新的權威,推動中國成為全球大國——即使這麼做有著與華盛頓發生矛盾的風險。 北京——據中國的分析人士稱,取消主席任期限制的中國,正在為與美國的關係在國家主席習近平繼續統治中國期間進入一個危險時期做準備,它打算堅決對抗川普總統,以及那些被它視為企圖遏制其崛起的政策。 分析人士說,早在週日宣布他可能會在可預見的將來繼續統治中國之前,習近平就已經下令中國軍方利用自己在空中、海上、太空和網路武器上的現代化對抗五角大廈。這在一定程度上是針對川普重振美國核力量的計劃做出的反應。 分析人士表示,下月,習近平不會像跛腳鴨那樣開始自己的最後一屆任期,而是會利用新的權威來推動他讓中國成為全球大國的議程,即便這可能會導致北京在相互接觸40年後與華盛頓發生衝突,並引發一場新的冷戰。 「在亞太地區,美國在政治和軍事方面的主導地位將不得不重新調整,」中國國家安全部下屬的智庫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前院長崔立如說。該機構反映的常常是官方的想法。「這並不意味著必須犧牲美國的利益。但如果美國一直抓著主導地位不放,就是一個問題。」 在被問及該地區是否有可能發生衝突時,崔立如說:「我不排除這種可能性。在這個過渡時期,取決於雙方如何處理這件事。」 他接著說,「讓中國永遠處於美國的主導地位下是不正常的。你不可能永遠都有理由佔據主導地位。」 習近平似乎與中國很多分析人士和軍官的意見一致,認為美國是一個正在衰落的超級大國,中國必須填補它留下的真空。 他加快軍隊建設一支藍水海軍的計劃、增加外太空武器開支並建立了中國首個海外軍事基地。他為擴大北京的影響力而推動一個全球基礎設施項目,並忽略西方對人權問題的擔憂。在川普政府上台後,西方對中國人權的擔憂已經有所減弱。 北京做出廢除憲法對主席任期限制的舉動之際,華盛頓的前官員越來越多地表示對兩黨長期推動對華貿易感到懊悔。他們現在擔心,對華貿易讓北京實現了繁榮,卻傷害了美國的利益。 習近平以強人的姿態出現讓美國的政策制定者備感失望。他們認為,中國並沒有在富裕起來的同時變得更加開放和民主。與此同時,北京拒絕了更加公平的貿易條款,激怒了民主黨和共和黨。 川普本人在嚴詞指責中國和極力稱讚習近平之間遊走。他祝賀習近

20180228-梁啟智:香港人響邊出世

梁啟智:香港人響邊出世 2018/2/28 — 1:44 1. 大家讀香港歷史都知道,除了少數原居民之外,香港人主體就是一班逃避共產黨的人及其後代。但係當中有幾多人係香港出世,又有幾多人唔係呢?呢條問題可以好容易響人口普查得到答案,也可以順道回應很多坊間似是而非的講法。 2. 首先,拉勻全香港計,扣除外籍家務工之後,有31%的香港人在中國內地出生,香港出生的則有64%。淨低的,有67,612人在澳門出生,18,144人在台灣出生,23,300人在英國出生,其他地方就有268,280人。計年齡,70歲以上的有過半在中國內地出生,而中華人民共和國今年是第69年。 3. 同樣睇年齡,可以見到中國內地出生在未成年人之間的比例上遠低於成年人。這點和其他人口普查的數據吻合,雖然可能和大家的想像有點距離,畢竟我們常常會聽到什麼小學都是個個說普通話的坊間流言。我嘗試為此尋找其他解釋,但發現這些解釋都不足以完全說明差距。舉個例,人口普查只包括在香港居住的人口,在深圳每天跨境來港的就沒有計算在內,可能大家見到的其實是跨境學童。不過,即使把跨境學童的三萬人都算進去,5至19歲這一年齡段「來自內地」的比例只會由14%增加到不足18%,仍遠低於全港水平的31%。 4. 另一個可能,是所謂的「香港出生」其實也包括了很多「雙非」。「雙非」最盛行的時間是2011年,如果這些孩子全部都來香港的話,可佔同齡人口的三分之一。我們不知道實際來港的數字為何,但可以作一些合理堆算。這些孩子現在已經讀小學了,如果他們住在香港的話很可能以「香港出生然後回到中國內地,到了入學年齡才再來香港居住」的方式出現。查看5-9歲這一段香港出生的小朋友,當中在香港只住了不足4年的人數不足一萬,僅佔全港同齡兒童的3.5%。這樣看來,如果有很多「雙非」正在香港讀書的話,他們應該住在深圳而不是香港,而上面跨境學童那條數已經包括了他們。(當然,我們不能排除再過幾年會有更多到時相對年長的「雙非」會來港。「雙非」恐怕是九七以來香港最錯的一個政策,沒有之一。) 5. 順帶一提,按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的數據,香港的年輕人當中只有0.3%認為自己是中國人,雖然同一年齡段中國內地出生的比例有兩成。兩組數據放在一起理解,邏輯上唯一的解釋就是絕大多數中國內地出生的年輕人來到香港之後,都沒有再首先認為自是一個中國人。同樣指向融合

20180227-安裕:《流氓大亨》的時代

安裕:《流氓大亨》的時代 2018-02-27 無綫電視重播八十年代的長篇電視劇《流氓大亨》,再次點燃重憶那個時代的城巿話題。對今天已經遠離電視的年輕一代來說,那年頭整個屋邨響起劇中歌曲是匪夷所思。這固然與當時社會的娛樂及消費形態單調有關,但必須指出,那個年代的香港,曾是一個讓人存在希望的時代。 長篇電視劇的戲匭若是濃縮總結,簡括而言是以下八個字:「如何失敗,如何成功」。這八個字是因果關係,是成功之後失敗,也可失敗之後成功,亦可以成功——失敗——成功,倒過來也無妨。就是這些元素,緊扣經濟模式從加工業蛻變服務行業及第三產業的七、八十年代香港。在政府管治趨向透明高效的社會,人人機會平等之下,誰都有可能成功。當年無綫與麗的電視劇主角,不乏是從如何失敗變成如何成功;類似的角色塑造,帶來社會無限共鳴,這就是當時的香港心情。 對於六十年代出生的一輩,八十年代確是一個無法淡忘的時代。在這一時期,香港經濟上的變化觸目可及,更大的衝擊是政治巨變,香港前途談判從中英第一輪會談到1983年的港元危機,再到1984年拍板簽署《中英聯合聲明》,這中間幾年香港巿民的人生歷程大起大落。不信中共承諾的大舉移民,留下的只能希望「五十年不變」不彈票。八十年代便是充滿徬徨與期許交織的十年,當中變化起落,烙在一個人的最寶貴十年,其間帶來的巨大衝擊,三十年後依然未消。 《流氓大亨》及其他長篇電視劇大受歡迎,便是在「成功」與「失敗」二元之間激發出「希望」的戲劇效果。當然,若不是社會迴響重重,三十集電視劇短短六個星期不可能迅速帶動人心起伏,這便是編劇閱讀世情的高明之處。誠然,萬梓良鄭裕玲劉嘉玲的皇牌陣容,也是攫住觀眾的絕招;還有是徐小鳳主唱的主題曲與片尾曲,尤其片尾曲的《婚紗背後》更是膾炙人口。在香港回歸二十年的今時今日重睹此劇,一集既盡,響起「仍然說笑,儘管這是苦笑」歌聲,午夜凝望此刻的香港,無疑是百般滋味在心頭,想起這些年的喜怒哀樂,更是難以自已。 安裕

20180222-安裕:歐美的星期日版報紙

安裕:歐美的星期日版報紙 2018-02-22 電影《戰雲密報》裏一幕:排版後送到印刷廠,一按電掣,印報機開動,巨大的震動連樓上編輯部也感覺得到,「五角大樓文件」的新聞,趕及在拂曉時分送到讀者手上。這是片中《華盛頓郵報》的編印流程,也是那個年代報紙的工作流程。 「五角大樓文件」事隔快半世紀,當年刊載這份絕密文件的《華盛頓郵報》和《紐約時報》,儘管經歷風風雨雨,依然屹立不倒。不過,現實卻是相當殘酷,八十年代在紐約時,記得《紐約時報》日銷逾百萬份,去年則是60萬份上下;《華盛頓郵報》也由黃金時代大幅下跌。不過,這兩份報紙的星期日版依然有看頭,尤其是《紐約時報》星期日版,約是100萬份的銷量。 歐美不少報紙有星期日版,英國有《星期日泰晤士報》和《星期日電訊報》,美國最著名的當然是對摺起來厚逾兩吋的《紐約時報》星期日版。那時寒冬上街買《紐約時報》星期日版,是要帶着布袋去買,因為太重了,至少兩磅,不能夾在腋下捎回家。除了新聞一疊,其他是房地產廣告、《紐約時報雜誌》、《紐約時報書評》,以及多不勝數的購物印花。因此,即使報費是平日版的3倍,但為了那幾疊副刊和可以省下開支的印花,酷暑嚴寒都得趕去報攤,因為午後往往一份不留。 歐美紙媒星期日版到今天仍比平日版多銷,除了前述的報章內容及印花,客觀因素是民眾的周末生活模式。以美國來說,周六購物會友,周日懶洋洋躺在床上,奢侈的花一個上午看報紙;下午吃個brunch,打開電視看體育比賽。整個社會的資訊,在星期日這天陷於半停頓狀態,新聞報道只有簡訊,平日見慣的電視主播放假;在英國的時候,周日連BBC電視新聞時間也壓縮。當社會運行進入慢速,民眾放緩生活節奏,慢讀可啃的報紙周日版找到了巿場。 對不少人來說,用手機看新聞是正常不過,時間可以用在別的活動。然而對於慣了慢活的人來說,報紙星期日版的巨大文字含量,並非小小的手機屏幕足以載承。這不是技術因素的緣故,而是社會上一些人的生活形態折射。 安裕

20180215-安裕:可以自由地,投奔自由嗎?

安裕:可以自由地,投奔自由嗎? 2018-02-15 北韓派團參加平昌冬季奧運,隊伍甫抵南韓,歐美媒體便有「據稱北韓人員受監控」、「傾力阻止投奔自由」等消息。類似的新聞,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末冷戰時期,舉凡國際盛事,只要有蘇聯集團國家參加,例必出現。到了近30年,冷戰成為歷史之後,有關事件買少見少;個別仍有人員投奔外國的國家,包括北韓。 至於相關內容,以美國有線新聞網絡(CNN)的說法,主要是指北韓運動員被隨隊人員監視,以免發生投奔事件。報道並列出監視人員的招數,包括上廁所也有人跟着。消息來源是引述隱名的前北韓官員,總之便是把投奔的可能減到最低。 一個聲稱「歡樂、和平」的國際體壇盛會,出現投奔事件,很大程度對主辦國來說是燙手山芋。尤其是如今有着強烈意願要與北韓修好的南韓政府,可以想像,一旦有北韓運動員投奔,平壤當局若是嚴詞表示若不交回運動員,兩韓關係必會陷於倒退,首爾高層定會頭大如斗。所以,投奔事件或在政治宣傳帶來正面效用,但實際操作可能是一樁煩事。 30年前的1988年,夏季奧運在那時叫漢城的南韓首都舉行。當時是冷戰年代,南韓則處於從獨裁政體過渡到民主年代的關鍵時刻;更重要的一點,是南韓亟欲爭取「交叉承認」的外交突破,即中蘇承認南韓政府,美日承認北韓政府。可是,八十年代是投奔事件頻仍的時代,如何管控這些事件,防止從根本上影響外交大計,可說費煞南韓當局思量。 當時曾有稱來自日本的消息指,南韓採取空前嚴密的保安措施,各國運動員根本不可能與外界接觸,除了自己的教練和隊友,運動員所屬國家的傳媒也難以接近採訪;而這些「空前嚴密」措施,更稱是主要針對來自共產國家運動員。這些做法,主觀上是保障運動員的人身安全,客觀效果則是即使有運動員決心投奔,亦無法突破當局的密不通風保安措施。 這一大張保安巨網的效用原來具有兩面性:對外防止恐襲,對內阻擋投奔,終極作用是避免讓政府下不了台,一鴨二吃,可謂意想不到。 安裕

20180223-安裕:冬奧公關戰,北韓暫領先

安裕:冬奧公關戰,北韓暫領先 2018-02-13 南韓平昌冬奧開幕至今,談論最多的不是金牌爭奪,而是北韓領袖金正恩的胞妹金與正參加開幕式。幾天之內,北韓的國際形象忽然出現變化,《紐約時報》形容,金與正在「外交形象塑造比賽」,挫敗(outflank)美國總統特朗普的特使、副總統彭斯。 從現場直播和外電圖片所見,金與正有時笑容滿面,有時冷若冰霜,但歐美傳媒眼中的她,顯然與其兄金正恩不一樣。這是北韓以外的世界,首次目睹金與正的廬山真貌,電視鏡頭下的臉容,短短三天之間,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世界對北韓最高領導人家族的觀感。若這場公關戰現在就結束,毫無疑問北韓是大贏家。 北韓對為期三天的金與正南韓之行明顯是精心製作,從金與正到金永南,從北韓運動員到啦啦隊,一舉手一投足,無一不是細緻計算。或者有人說,和平勝於戰爭,哪怕是堆砌出來的笑容,也比黑口黑面容易受落。這個說法在一些人眼中不無道理,伸手不打笑臉人,不僅中國人有這句話,現時更是放諸四海皆準。目前呈現的客觀事實,是去年導彈連連發射、悍然核試的北韓,今天變成笑容可掬的和平使者。 北韓被認為對南韓態度「軟化」,這些言行背後是自成一套的「民族認知」,認為朝鮮半島分為兩韓,是因外國力量導致民族分裂,是為朝鮮民族的悲劇。姑勿論這是宣傳伎倆抑或出自真心,事實上,兩韓在奧運手持象徵和平的朝鮮半島旗一同入場早已出現。有類似看法的南韓政界人士,以當年的金大中最為著名,如今的文在寅也有相若傾向。 彭斯在這場冬奧公關戰落敗,是由於美國的朝鮮半島政策使然,不向擁有核武的北韓讓步。底線既然如此,彭斯在開幕禮主席台上,雖與金與正前後只差一行座位,卻是連招呼也不打。美國大概認為這不是公關show場合,而是關乎核武的重大事件,於是一向擅於公關的美國政客,連最基本的外交禮節亦拒做。看來,華府對北韓立場短期內不會軟化;至於美韓關係,從冬奧開幕式所見,由於對北韓的取態迥異,未來的路線難免受到影響。 安裕

20180228-安裕:大時代的轉折點

安裕:大時代的轉折點 2018-02-08 國學大師饒宗頤逝世,「南饒北季」從此成為絕響。饒公博學,「業精六學,才備九能」,當之無愧。香港電台電視部的「傑出華人系列」有一輯訪問饒公,印象裏應是2003年的製作,五十分鐘的訪問相當詳盡,尤其是饒公談到在香港做學問,「是香港造就了我」。原因是五十年代中國大陸學者極少機會出國,而研究甚麼問題也要由其他人確定,「不像我,想研究甚麼就研究甚麼」。 饒公在香港電台的訪問說得很坦白,在香港,想研究甚麼就研究甚麼。1949年是中國近代史的分水嶺,大批內地各界人士南來香港,為蕞爾小島從此添加七彩斑斕的顏色。這些人當中包括饒公,可以想像,若然饒公留在內地沒有來港的話,之後幾場政治運動,包括五十年代「反右運動」與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恐怕都不易吃得消,這就更遑論出國參加國際學術會議,邁開深邃博大的學問之道。 大時代的抉擇,往往是另一個時代的轉折點。1949年便是一例,國共內戰之後,不少人離開中國大陸,南來的到香港澳門,也有去了台灣甚至美國。美國紐約的老華僑大概都知道,五、六十年代,在曼哈頓上城區的貴價地段豪宅之內,不乏江浙口音的官紳富商巨賈。這些富豪身懷大量黃金美鈔,把廚子侍傭一併帶到美國,天天打打麻將過日辰,過着與在中國大陸年代相若的無憂生活。可是,這些都只限於大宅之內,黃金美鈔雖然買得到自由,卻排遣不了內心的寂寥,大宅之外,是他們並不熟悉的花旗外邦。 至於來香港的則如魚得水,饒公從此遊弋於無垠的學問天地,國學傳揚生生不息。此外,也有在港由過客變成落地生根的京滬富豪,亦有像詠春葉問武術大師,自此在香港開枝散葉,向全世界傳揚中國國術,一己之力促成中華文化日益遠颺,絕對不簡單。然而,更多的是孑然一身來到香港,找到工作後結婚生子,克勤克儉在這個海港城巿建基立業,成就一段又一段的香港傳奇。戰後的香港小城有幸,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饒公逝世,令人們想起了這一個難忘的昔日時代。 安裕

20180120-冼樂石:法政匯思:《中英聯合聲明》是條約嗎?以條約法的角度解讀(一)

冼樂石:法政匯思:《中英聯合聲明》是條約嗎?以條約法的角度解讀(一) 2018年1月20日 《中英聯合聲明》(《聲明》) 是香港特別行政區誕生的起始,也是香港現行憲制的中一部份。近年,香港的政治發展越趨荒誕,令人憂慮《聲明》是否已失效或遭到香港政府及中國政府違反。筆者稍稍在網上搜了一下,發現討論《聲明》的文章的確不少。可是,大部份文章都將注意力放在《聲明》的字面解釋,把條文搬字過紙,然後嘗試印證港府或中央有否違反條文内容;有文章則從「國際法」的角度探討,但未有真正利用國際法,尤其是條約法的內容,因此文章只有國際法之名,卻沒有國際法之實。 要解讀《聲明》等國際條約與協議,條約法是必不可少的。筆者希望藉次系列文章探討條約法於《聲明》爭議中的角色,以助社會日後討論《聲明》相關的問題。條約與其他國際協議不同,有專門法律管轄其定義﹑解釋﹑違反與失效。由於篇幅較長,本文會先探討《聲明》是否條約,下回再討論《聲明》對中國與英國所負的責任,最後討論《聲明》是否遭違反,和其救濟方式。 規範條約的國際法—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習慣法﹑一般法律原則 在討論條約法前 ,我們要先簡單理解條約法的內容。條約法有別於普通法,它屬於國際公法的一部份,其來源主要是條約(treaties)﹑國際習慣法(international customary law)與一般法律原則(general principles of law),又稱法律的「常理」。簡單來説,條約是兩國或多國經磋商,最後定案﹑簽署並在國內生效的協議。習慣法指一些隨著國際社會發展,獲各國接納為形同法律的慣常做法,例如對酷刑的禁止。法律常理是一些存在於各國法律體系中,較為「無形」的法律原則,例如「善意」原則,指國家應對鄰國友好﹑不應無理侵犯對方主權。由於條約僅約束簽署成員國的行為,習慣法可視為「填補」未簽署國家在同一問題下的法律框架。 就條約法而言,條約和習慣法比法律常理更重要。條約方面,1969年制定的《維也納條約法公約》(《公約》)是當前最全面地整合了國際條約法的條約,其內容被視為反映了既有習慣法的內容。儘管《公約》並不溯及1980年前簽署和生效的條約,習慣法仍然會影響條約法的内容,尤其是於1980年前的條約。「善意」原則是解釋條約的核心,但其他法律常理亦會影響條約的解釋和其他規則。 什麼是條約? 國家之間

20180227-莫乃光:為傳統廣播業鬆綁一場改革秀?

莫乃光:為傳統廣播業鬆綁一場改革秀? 2018年2月27日 編按:上周,香港政府就廣播業發展展開公眾諮詢,互聯網的發展,傳統媒體大受影響,政府欲求二者的平衡。今日本版邀請立法會議員莫乃光,談談是否應對這次改革抱有信心。 有競爭才有進步,是千古不變的道理。香港人想要「一台獨大」繼續千秋萬世,還是電視市場真正的百花齊放? 幾十年香港人看電視長大,但互聯網興起,觀眾已不再忍受千篇一律的節目製作,亦不會定時定候追看不斷翻炒的低質節目。互聯網的力量不能逆轉,媒體內容的提供已不只局限於電視,社交媒體、OTT提供的媒體內容隨手可得,傳統電視的影響力大不如前,亦已不再是廣告及推廣的唯一媒介,廣告收入和市場佔有率自然下跌。 傳統電視媒體面對互聯網挑戰,盈利下降而不斷投訴法例過時繁瑣。我們政府的角色,到底是滿足現有電視台,或是應該以觀眾和公眾利益為先? 香港媒體生態的分水嶺 2009年王維基創立的城市電訊(香港電視網絡前身)向政府申請免費電視牌照,籌備多年,在2013年獲知不獲發牌。當年香港電視網絡憑着具創意和質素的劇集製作,甚得市民支持。但梁振英主導的行政會議,無視通訊事務管理局(前稱廣播事務管理局)發3個免費電視牌的建議,拒絕向港視發牌。 「一籃子因素」激發社會強烈迴響,引發12萬人遊行及包圍香港政府總部,群情洶湧。當年我們憧憬有新的競爭者加入電視市場,能夠挑戰「一台獨大」的無綫,注入創新和競爭,最終卻因為制度容許「一男子」凌駕通訊局決定而曇花一現。 港視一役,可說是電視及整體媒體生態近年發展的分水嶺。 數年過去,不論是科技或是市場經已出現重大轉變。YouTube、Netflix等互聯網平台甚至facebook為主的網台如「100毛」的出現,為難忍十年如一日電視節目的年輕一代提供大量高質素的原創內容。 TVBuddy為趕上互聯網競爭亦加緊投放資源與機頂盒、App和網絡電視,把藝員變身為網絡KOL無間斷直播,擴闊數碼平台。viu和奇妙電視雖然加入戰場,但仍未挑戰大台地位。「亞視永恒」熄機後重新以OTT姿態登場。 面對網絡平台搶走廣告客戶,今年開始電視台收視亦引入「7天跨平台總收視點」的新計法,連重溫節目亦計算在內。傳統媒體早已為搶回觀眾的眼球而各出其謀。 經過多年籌備,商經局正式就電訊廣播法例檢討的廣播部分展開諮詢,提出四大建議:

20180228-林燕妮:財政預算?算了吧!

林燕妮:財政預算?算了吧! 2018年2月28日 文章見報當日,財政預算案出爐,相信市民收到政府派利市的機會不高,庫房水浸,不等於人人受惠。 財爺一句預算難令所有人快樂。如果沒有錢派,也真令許多人不快樂。既然難令所有人快樂,能夠令七成人快樂,已經是皆大歡喜,香港人喜訊。 無可否認,運用資源重要,特別在醫療,教育,安老,以至房屋政策都是社會需要關注的問題。只不過,年復年,財政盈餘有增無減,從前的所謂規劃,所花的時間與金錢,大家可以計一計。減稅減差餉,對一些N無人士來說,未見受惠,至於電費補貼,到頭來是益了電力供應商,一個燃料附加費,已可抵消補貼。總之,不及還富於民、與民共享來得開心。甚至共渡時艱,如今不見時艱,卻又要居安思危。長此下去,市民大眾只能見到庫房儲備年增,卻又不能沾得分毫。 棟篤男神黃子華那句:「居危思危,居安又思危」,彷彿說永遠都危,那安與危又有何分別呢。一點分別也沒有,大不了在某些緊急政策上,可以立刻撥款救急。不能說市民沒有受惠,只不過是虛渺而不及銀紙在自己口袋裏那樣實在。 現在是居安不享受安,卻已擔心財政緊絀的問題,是否太杞人憂天,洪水氾濫,也要泄洪去減低衝擊。也許財政儲備太多,對財神爺來說是種心理負擔,認為情願守財也不會放水,算了,香港人只好繼續失望,好好工作,希望老闆加薪水,實行自己獎勵自己,自求多福。 林燕妮

20180227-鄧小樺:貪作馨香忘卻身

鄧小樺:貪作馨香忘卻身 2018年2月27日 嗅覺是五感之中最神秘的,據說是因為形容嗅覺的字彙特別少,除了香、臭、刺鼻等常見詞語外,我們通常只能以另一種事物去形容味道——夏宇:「只有最老成持重的侍者會說:/『您要怎麼形容橘子的味道呢我們只能說有些味道像橘子。』」氣味的語言稀少,符號的能指鏈延綿蔓衍,但卻擁有最久遠的記憶,有時直刺身體核心,瞬間回到古老人類的時期。 長年鼻敏感,我的嗅覺常接近癱瘓,有時以此來作記性不好的搪塞。但我也擁有嗅覺的神奇時刻,比如曾隔着一道門,通過鼻子知曉了一次隱密的偷情;及在自己的髮旋裏找到另一個人的氣味,詫然於腐朽的愛原來如此構成。 香港的香 香指涉竊玉偷香之香,也有香火神明的典禮隆重,儀式修養。文學館做「無何有之香」展覽,「香」這個主題原是由石俊言建議,他大概就是屬於典重的後者一脈,而我則不得不傾近於前者。先組出三個文本,再由藝術家作對話創作,張愛玲的「沉香屑.第一爐香」、「第二爐香」(由倪鷺露作畫),曹疏影的〈沉香〉(由鄭志堅作裝置藝術)、陳暉健的〈沉淪〉(由許思樂作裝置)。 到所有資料都出了,赫然發現三篇文學作品題目中都有「沉」字,有點驚奇。我在策展前言中提及香港是因為「香」而得名,這樣指涉大概不算吉兆——不過朋友說香港之衰已在眼前,也不待凶兆揭秘了,還怕什麼。說得也是。 我也寫了一首關於沉香的詩,裏面關於土沉香被伐的新聞而引起嚙心憤怒的一段,總覺得寫不好,一直在修。 在不易駕馭的世界 也可以神遊 其間我和曹疏影、石俊言還去了鄭志堅的Okapi Studio去上workshop,學揑線香,調一劑自己的香。無論是調味還是動手勻香、切割,石俊言固然是起點很高,曹疏影也很快追上,只有我一直落後,鄭志堅也笑道:「嗯你比較嚴峻。」一來手工不好,二來以抽象符號去配的香劑不易實行,而後來我決定以乳香去做最大成分的配料,乳香又因顆料較大較硬而特別棘手。我還是比較適合留在抽象的世界裏,像「無何有之香」。 想來一切困難都是自找,但談論這樣一個不易駕馭的世界,也可引人神遊。 「無何有之香」展覽原屬藝發局的配對計劃資助,當時因為當年的文學季削減資助,急急到處找善長支持配對計劃,以保住文學館原有同事。計劃內容本是在富德樓的香港文學生活館裏做幾次展覽,但原有工作繁重加上文學館人力擴張,到「無何有之香」展覽能夠舉辦,文學生活

20180219-Steve:看何東的一生了解香港史

Steve:看何東的一生了解香港史 20180219 市面看到的許多知名商人的傳記,多數是讚揚這些名人如何透過努力奮鬥,一步一步建立個人事業從而致富。這些傳記雖然相當勵志,但看後往往又總讓人感覺很不踏實和離地。最近看過的一本著名商人傳記《政商兩和──何東》,就相當合筆者的口味。 這本傳記相當全面而精要地描述了著名富商何東發跡的經歷。本書由何東的出身及其家族講起,描述歐亞混血的何東雖然生於香港、長於香港,行為舉止因自幼被港人母親撫養長大而十分中國化,但因外貌看似洋人,成長經歷與別不同,常受鄰里排擠。他在校勤奮好學,終於以優異成績畢業入職海關。何東工作表現出色,但他毅然放棄薪高糧準的海關工作,轉任買辦,這也是其人生的轉捩點。此後何東因工作關係得以在洋人老闆與華人社會中遊走,建立了深厚的商界人脈關係,有助他一步一步創業成為商界巨賈。 書中既有描述何東本人的努力,以及如何把握機遇,也有描寫到其成功背後的一些陰暗面,例如何東在1922年海員大罷工時,與其他華商聯手調停,期間他向勞方開出「空頭支票」,承諾支付罷工期間勞方的工資,但誘使勞方復工後卻又拒絕兌現;軍閥混戰時何東表面上關心中國前途,呼籲各方軍閥放下成見,致力和平統一,但又透過借貸支持地方軍閥發展勢力,更鼓勵英國繼續強硬控制中國的關稅。 作者對何東的從商方法著墨不多,反而生動活潑地描繪了他的圓滑交際手腕,並間接述說了香港於一戰、二戰期間的歷史,以及當時香港貿易發達的概況。何東善於利用兄弟、親朋去協助其生意運作,以及增加政經界的影響力,透過何東結交不同政經界名人的描述,讀者可了解當時本地政商網絡關係的縱橫交錯,以及當時香港大家族成員的關係。 筆者認為何東的做法頗能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從商者對於子女的婚姻甚為著緊,通過姻親關係結交香港的名門望族,因此何東對五子何世儉與外地留學結織的基層女子私奔就感到怒不可遏。他支持八子何世禮參軍,加入張學良軍中,當中也是為了與國民政府建立關係。 有學者認為何東政治立場反覆、待人勢利,視身邊的人都是「棋子」,只結交具「利用價值」的上流名人。筆者就認為不應對此過份苛責,畢竟他當時身處亂世,政局不穩,難免要「分散投資」,不能就此抹殺他對社會的貢獻。書中有記述何東一直相當關心低下階層以及弱勢人士的福祉,從商以來一直行善積德,尤其重視教育發展。他熱心辦學,出錢出力,曾爭取港

20180215-方俊傑:《奇幻摩天輪》年華老去不能逆轉,篤破愛情的虛無

方俊傑:《奇幻摩天輪》年華老去不能逆轉,篤破愛情的虛無 20:41 15/2/2018 不是說Woody Allen一定要用上「情迷」兩個字作為片名才好意頭嗎? 看到《Wonder Wheel》竟然是《奇幻摩天輪》,不是《情迷摩天輪》,是有點驚訝。電影差到一個地步是不想沾污「情迷」的神聖? 撰文:方俊傑|圖片:官方圖片 《奇幻摩天輪》年華老去不能逆轉 篤破愛情的虛無 由2008年的《情迷巴塞隆拿》(Vicky Christina Barcelona)開始,同樣歐洲取景的《Midnight in Paris》固然要改成《情迷午夜巴黎》,《To Rome with Love》要改為《情迷羅馬》,就連唔關事的《Blue Jasmine》也要改成《情迷藍茉莉》,《Cafe Society》要改為《情迷聲色時光》,盡量避免重現《遇上陌生情人》(You Will Meet a Tall Dark Stranger)不叫好不叫座的尷尬。所以,看到《Wonder Wheel》竟然是《奇幻摩天輪》,不是《情迷摩天輪》,是有點驚訝。電影差到一個地步是不想沾污「情迷」的神聖? 當然不是Woody Allen的最高水平。都82歲了,很多老人家已經日日在關愛座找方法臭罵後生仔來打發時間,你還要求Woody Allen能夠突破十幾年前《迷失決勝分》(Match Point)階段的小陽春,是強人所難。現在比較似看他每年穩定地交出一份功課,聽聽他獨有的自傷自憐,見一份少一份。難得在《奇幻摩天輪》,即使喋喋不休的旁白仍然不缺,但還可交出一定程度的新意,我就收貨了。 不計那些極富舞台感的燈光效果,在《奇幻摩天輪》,最大的變動是徹徹底底斬清那些自以為是的幽默感。老人家當然繼續跟你說人間醜惡,唔通你以為佢會咁好死跟觀眾宣揚大愛正能量咩?但今次是更加血淋淋地篤破愛情的虛無、 妒忌心的可怕,和最緊要一點,年華老去的不能逆轉。在《情迷聲色時光》,是借Jesse Eisenberg跟自己極相似的說話節奏和語氣,將所有苦水或不滿或不甘,一字一句爆出來;今次則是借助Kate Winslet的演技去演繹出來,更加恐怖。 一個過氣的女演員,因為桃色醜聞,影響事業,現時已淪落成餐廳侍應,嫁給一個老粗,每日自怨自艾。唯一值得開心的,是還有能力搭上後生一截的靚仔救生員。偏偏,丈夫的女兒因避難

20180226-葉朗程:奇職

葉朗程:奇職 2018/2/26 — 18:35 倦澀的雙眼半開半合,抵達機場沒多久便被客戶的寶馬接走,直驅灣仔某棟商業大廈。不是故意說「某棟」,而是真的忘了大廈的名字。雖在車內睡了片刻,下車時還是一片朦朧,直至走到大堂的升降機前面,那陣讓人神經錯亂的香水味撲鼻而來,我才深深吸了一口氣,醒了。 「Is that Ralph Lauren?」我看著她在升降機鏡門前的倒影問。那位女士困惑的轉過頭來,目光四處一撒,表情是 are you talking to me 的狐疑,跟著看看自己的手袋,再望著我說,it is a Fendi。儘管看見她無名指上那隻巨鑽,我還是糊塗地說:「我意思係你啲香水。」聽我這樣一問,她的臉珠一紅,語氣卻平淡如水:「難以置信,do you flirt with every candidate you are going to interview?」 今次真係醒晒。 「我一陣 interview 嗰個係你?」我瞪大眼睛問。 她抬頭望著升降機上的數字,沒有說什麼,從鏡門的倒影卻清晰看見她比了一個 oh my god 的口形。 簡單交待一下背景。 客戶的兒子畢業後在矽谷工作了一陣子,回港後跟父親說要成立自己的公司。詳細的對話是怎樣,無從稽察,但根據客戶的複述,這個兒子大概說了句「人哋殼王打本畀個仔開咗間 venture capital」,於是一年後客戶便打本給這個兒子在灣仔開了另一家 venture capital。作為父親的不放心,希望兒子找個穩當的人幫手,他本來重金遊說我,但我當然不會就犯。唔係嫌錢腥,而係我根本唔識,你話開 private equity 都還好,起碼係「正正常常」嘅投資,有咁多個 model 畀你跟,識計數唔會輸得去邊。VC 完全唔同,風險投資喎大佬,分析嘅係高科技,理得你有冇收入支出,扑中一間 Airbnb 就話啫,扑唔中就風投變瘋頭。 And of course I am way too handsome to be a 瘋頭。 於是客戶便找了很多個朋友為他的兒子引薦適合的 candidates,咁當然嗰啲所謂朋友都唔識咩叫風投,吹兩嘴話自己識得什麼是 disruptive 便自稱風投專家但其實引舊經據舊典,做過 hedge fund 做過 fundraise 做過 fixed inco

20180225-吳月華:《胭脂扣》的音樂敘事

吳月華:《胭脂扣》的音樂敘事 23:02 25/2/2018 曲中寄情 http://www.filmcritics.org.hk/%E9%9B%BB%E5%BD%B1%E8%A9%95%E8%AB%96/%E6%9C%83%E5%93%A1%E5%BD%B1%E8%A9%95/%E6%9B%B2%E4%B8%AD%E5%AF%84%E6%83%85%EF%BC%9A%E3%80%8A%E8%83%AD%E8%84%82%E6%89%A3%E3%80%8B%E7%9A%84%E9%9F%B3%E6%A8%82%E6%95%98%E4%BA%8B 最近香港電影資料館的「瑰寶情尋:繾綣人間」影展選映了《胭脂扣》(1987),影片甫一開場便聽到金陵酒家廳房傳來一陣歌聲,是梅艷芳飾演的如花在廳內唱〈客途秋恨〉,引人注目的十二少(張國榮)卻被如花的歌聲所吸引。其實一首電影歌曲不只可以定下影片的「調色」,也可反映時代背景,亦可以是一種情懷。本文會集中以〈客途秋恨〉和〈胭脂扣〉兩首曲為重點,來討論影片如何運用劇情時空(diegetic)和非劇情時空(non-diegetic)的電影歌曲和音樂,建立時代的感覺和帶出劇中人的情感。 風月寄情〈客途秋恨〉 〈客途秋恨〉可算是南音最廣為人知的曲目。南音是廣東說唱的一種,運用特定的音韻格律,以既說且唱的方式講故事。盲人唱者(男稱瞽師;女稱瞽姬或師娘)因唱腔和情感與其他唱者不同,特別蒼涼,別具一格,又稱地水南音。片中亦有師娘在如花的房中拉胡唱〈客途秋恨〉的情節。根據瞽師杜煥七十年代的錄音指出,〈客途秋恨〉出現距今約二百年,他最初習此曲時是沒有「涼風有信,秋月無邊」作開首,後來因此版本十分流行,才自行加上 [1]。〈客途秋恨〉在二、三十年代十分流行,當時正是塘西風月場所最鼎盛的年代。塘西大寨均設有演奏樂隊作八音響局,大寨的姑娘必須具備四項條件:「猜」(猜枚)、「飲」(飲酒)、「唱」(唱曲)和「彈」(玩樂器,多是打揚琴)(另有說法包括「靚」[相貌]和「柄」[話柄,即會引話題]),因此唱曲是大寨姑娘訓練的「必修科目」。[2]〈客途秋恨〉是講述恩客繆蓮仙在青樓與妓女麥秋娟邂逅,但繆蓮仙一直未能為麥秋娟贖身,最後麥秋娟撒手人寰,繆蓮仙只能獨在人世嗟嘆。這首曲的故事因與妓女有關,相信是妓院八音響局常選的曲目。《胭脂扣》安排如花唱

20180225-蘇聖雄:二二八的另一種視野:從蔣中正日記還原派兵赴臺的過程

蘇聖雄:二二八的另一種視野:從蔣中正日記還原派兵赴臺的過程 20180225 作者:蘇聖雄(國史館助修) https://gushi.tw/viewing-february-28-incident-in-the-perspective-of-chiang-kai-shek/ 一、誰的角度? 在臺灣,二二八事件的輪廓,大抵為眾人所熟悉。此事件影響重大,過去教科書絕口不提,現今已扭轉此一情態,教科書必以一定篇幅,講述此一事件;每年二二八時無論政府或民間,必有相關紀念活動。 自政府解嚴以來,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國史館等,投入不少資源彙編相關檔案史料;同時,不論官方或民間,研究工作積極進行。1992 年,官方組織的行政院研究二二八事件小組,提出研究報告,並於 1994 年正式出版。此報告有多位專家學者參與,內容頗為完整。[1] 行政院的研究報告,並未觸及相關人員的責任歸屬。有鑑於此,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組成專案小組,進行研究,於 2006 年出版《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蔣中正是二二八事件時的國家領導人,研究責任歸屬,不可避免追責於他。《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指出,蔣對事件介入程度之深、干預層面之廣,係不幸事件的「元凶」,應負最大責任。[2] 此書站在受害者立場作論述、探尋歷史真相,論證紮實,頗為值得參考。 本年為二二八事件 70 週年,事件距今已有一段時間,關於蔣中正與二二八事件的相關研究論著,除了《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數量已有不少,[3] 惟多數從臺灣或受害者的角度作論述,作為臺灣對立面的蔣中正,所作所為常被視為乖張、凶殘,其實際態度並未為人充分理解。 本文主要利用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公開的《蔣中正日記》,及國史館所典藏及出版之相關檔案,由蔣中正的角度來看二二八事件。相對於受害者的角度,或能讓讀者對這段歷史,有不同的思考。[4] 二、事件爆發 1946 年 6 月,國共內戰全面爆發,國軍採攻勢,希冀於短時間內消滅共軍,惟戰事不如預期,中國國民黨陣營內部分崩離析,國家經濟惡化,執政黨喪失民心。1947 年初,國軍與共軍於山東南部交手,國軍戰事不利,兩個整編師(相當於軍)被殲,損失重砲數門,蔣視為「二十年剿匪以來,為最大之損失」。[5] 惟蔣仍積極部署兜剿共軍,於 2 月 2 日親赴徐

20180227-習近平思想:為鞏固和加強權力而生的中國政治藍圖

習近平思想:為鞏固和加強權力而生的中國政治藍圖 2018年2月27日 儲百亮 習近平(前)去年秋天在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思想,這位中國領導人的政治哲學觀,即將被寫入憲法。 中國有一個新的官方政治教條。 這個教條被稱為習近平思想,它無所不在。學校、報紙、電視、互聯網、廣告牌和橫幅都在宣揚國家主席、共產黨總書記習近平的思想。 這個意識型態的官方全稱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久將被賦予更重要的政綱地位:它將進入中國憲法的序言。 簡而言之,這個教條是在國家、黨和習近平本人這三個層次上鞏固和加強權力的藍圖。 以下是了解未來10年或更長時間裡指導中國的思想的指南。 國家層次:讓中國再次偉大 作為他把中國塑造為世界超級大國的計劃的一部分,習近平試圖把中國的軍隊現代化。 自從習近平在2012年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以來,他一直誓言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讓中國恢復其古代的卓越和輝煌。 近幾十年來,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全球貿易和投資上都很強大。習近平思想要推動邁出下一步,讓中國不僅繁榮,而且在政治上強大。 「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是習近平經常被引用的話。沒有直接言明的,是中國正在實力和影響力上接近美國、進入世界強國之列的夢想。 為了保持中國在全球的崛起,習近平正在對中國軍隊進行現代化建設,並在「一帶一路」這個國際貿易倡議上大力投資一萬億美元。在習近平的領導下,中國擴大了本國軍隊的規模和能力,清除了腐敗官員,並在南中國海有爭議的水域建立了軍事設施。 黨的層次:中國最好的(且唯一的)選擇 習近平讓中國成為強大的、受到高度尊重的世界大國的民族主義思想,在許多中國人中有共鳴。 但在民族輝煌的承諾中有一個名堂:一黨專政。 習近平思想把中國共產黨至高無上的地位推銷給越來越多酷愛消費的人、互聯網用戶、週遊世界者們——這些群體與被認為是共產主義革命靈魂的工人和農民相比,有著本質的不同。 習近平的哲學告訴人們,只有在共產黨牢牢控制中國的情況下,才能實現中國強大、統一的目標。他說,黨是解決中國問題的方法,而不是問題的來源。 在中國,強調一黨專政的重要性並不新鮮。但習近平已採取聲勢浩大的措施,讓共產黨更強有力地控制商業、新聞媒體、互聯網、文化和教育。黨的影響力滲透到社

20180227-周保松:為民主辯

周保松:為民主辯 23:00 27/2/2018 1 在種種有關中國應否走向民主的論爭中,有兩類頗為流行的質疑。第一類是素質論,認為在現階段,中國人的民主素質不夠,所以民主應該緩行。這類觀點並不反對民主本身值得追求,只是認為好的民主實踐需要一些條件,否則會弄巧反拙。 對於這類質疑,可有三個回應。一,要有效實踐民主,公民的確需要一定的民主素養,包括基本的政治判斷能力,能夠理解和遵守民主制度的一些基本規範,對公共事務有相當的認識和關心等。但要擁有這些能力,並不需要特別技能或特殊訓練。在正常環境下,大部份人都可通過教育和公共參與,逐步發展出這些能力。 二,退一步,即使這個說法有一定道理,那麼合理的推論,也不應是維持現狀不變,而應是加快制度改革,提升人民的民主素質。這包括積極推動民主改革,容許言論結社自由,鼓勵不同層面的政治參與等。要知道,參與民主的能力只能在民主的實踐中孕育和發展,就像游泳只能在水中才能學會一樣。 三,持這種論調的,往往錯誤地將人的素質視為靜態和本質的東西,卻沒有意識到人的信念和行為,其實很容易受外在制度環境影響。也就是說,今天社會上出現的對個人權利的不尊重,對程序公正的踐踏,對異見的不寬容,對規則的漠視,並非什麼中國人的劣質國民性所致,而是直接和制度相關。如果一個社會日趨公正民主,活在其中的人,自然會傾向培養出相應的正義感和民主意識。以不民主社會導致的「不良素質」為由來反對民主,是倒果為因。 2 第二類質疑,可稱為精英論。這種觀點認為,政治權力應該掌握在一小部份精英手中,因為只有精英,才有能力、有遠見、有情操為人民謀福祉,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善和公正,才能掌握歷史進步的秘訣和承擔民族復興的偉大使命等。精英論有不同形式,它可以是柏拉圖式的哲學王,儒家式的聖君賢相,也可以是按血統來定的貴族制或據階級來定的一黨專政。儘管有著種種不同,精英制的共同敵人,是民主政治,因為後者主張所有公民都應享有參與政治的平等權利──無論他們在其他方面有多大差異。而對精英論來說,在一個本質上不平等的世界強求平等,是非理性的,因為大眾總是無知、短視和易受操縱的,常會基於自利而做出違反共同利益之事。 我們可從不同角度反駁精英論。例如我們可以問:即使精英論是對的,但在沒有經過選舉洗禮下,我們怎麼知道擁有權力的,就是真正的精英?這些精英從哪裡培養出來?退

20180223-月巴氏:難道你可遮掩著身體,來分享一切

月巴氏:難道你可遮掩著身體,來分享一切 23:00 23/2/2018 睇完《棟篤特工》的晚上,找了一齣黃子華舊作翻炒。 1.當他還是人,而不是神的時候——不只是人,而且是個性無能。 2.文章,一個在車裡養雀的尋常Taxi Driver,一個擁有性幻想的尋常Taxi Driver——給他性幻想內容的是一名女乘客,名字「烏雲奇曼」,據她說這是維吾爾族名字。 3.文章第一次接載阿曼是個尋常晚上,一間成人娛樂場所門外,落寞的阿曼說要去南丫島——嚴格來說是南丫島碼頭,但時間已經是夜深尾班船已開出……到了碼頭,阿曼突然伏在文章肩上痛哭,原來那是她第一晚出來做小姐。他伴她閒談到天光。 4.從此,文章每一日都會接阿曼返工放工,這對浮世男女成了朋友(阿曼也成為文章性幻想對象)。直至某一天,文章得悉阿曼原來在大陸有老公,並且批准了來港。那一年,是1996年。 5.插曲:某一個尋常晚上,有個醉酒女乘客失驚無神潛伏在文章架的士內,並主動邀請他來一場One Night Stand——文章,作為一個尋常Taxi Driver,同時也是一名尋常(鹹濕)麻甩佬,決定應邀,點知過程中的一個意外(意外連結到一種名叫「金槍不倒油」的藥物),令他開始變成性.無.能。 6.病向淺中醫。西醫建議,不要食藥(畢竟搞成咁就係因為藥物),找一個清靜地方休養一排吧。文章所能想到的清靜地方只有一個:南丫島。 7.在島上,文章認識了三個人:A.Billie,酒吧老闆,性感率性,係男人見到都難免會諗埋一邊嗰隻,但你有你班臭男人諗埋一邊,Billie自有她的真實一面:她是Lesbian。而在文章靜養這段時間,Billie是他老闆。B.Ron,駐島女警,性感率性,巡邏時會到Billie間Bar借電話,打俾一個叫Joe Ma的男人。C.阿東,阿曼老公,職業是藝術家。阿曼為了搞佢落嚟,問Billie借了錢,以致要出嚟做職業女性賺錢,儘快還錢。 8.平靜小島上,五個男女存在著暗湧。原來Billie同阿曼有一段涉及性的感情關係,阿東心水清,一早意會,並好想參與其中,讓他們仨組成一個(性的)人民公社,各盡其力各取所需,但Billie睬佢都傻。對比長居大陸的阿東,生於香港的文章竟然冇咁Open,他完全接受唔到Billie同阿曼的秘密關係,他不懂得怎樣處理,所以也沒有去特別處理,而只是一如以往,在她們需要傾偈的時

20180227-MARGARET RENKL:家有老狗的愛與煎熬

MARGARET RENKL:家有老狗的愛與煎熬 2018年2月27日 克拉克,作者深愛的狗,攝於納什維爾的家中。 ANDREA MORALES FOR THE NEW YORK TIMES 納什維爾——現在是凌晨兩點,剛剛下起了雨。雨不大,沒有狂風和閃電的威脅。不用起身望向漆黑的夜空或戴上眼鏡查看手機的天氣應用。我閉著眼睛就能知道這樣的天氣情況,是因為一隻有口臭的大狗正站在我的床邊,重重地喘息。 還好只是下雨。如果是場雷雨,克拉克就會在房子裡走來走去,會爬進浴缸再掙扎著爬出來,會縮在桌子底下,掀翻靠著桌子擺放的椅子,還會撞翻架子上的吉他——尋找庇護。他怕雨,但雷暴更會令他發狂。 在雷雨交加的夜晚,丈夫會起身強迫克拉克吞下一粒犬類劑量的安眠藥,接下來的一個小時,我們倆會在黑暗中清醒地躺著,處在醉酒焦慮狀態的大狗會在屋子裡踉踉蹌蹌。最後,這顆人類的鎮定劑將壓倒犬類的絕望,我們便都能重新入睡。 三十年前,我的丈夫曾想過給那隻通過婚姻獲得的貓設定一個獸醫開支上限。他說,「如果這隻貓需要的東西超過100美元,我說我們不如給它打一個40美元的針然後買只新的。」 那是我的貓,所以我的意見比他的管用,貓也活到了夠老的年紀。但幫我丈夫說句話,我應該提一下,他是在南方的小鎮上長大的,那裡的人道精神是看到院子裡有受罪的動物要過去一槍打死。我還要說的是,1988年,我們正在用當老師第一年的工資還著學生貸款,100美元比我們自己花在食物或藥品上的錢還多。 我的丈夫當時一定不會相信,30年後的他會穿著短褲在家裡跑來跑去,試圖在黑暗中撲倒一隻70磅重的年邁混種狗,把一粒藥往他喉嚨裡塞。 克拉克還聾了,患有嚴重的關節炎。目前,我們還能用藥物幫他應付痛苦,但在他去年滿了13歲去做檢查時,獸醫給我們提了一個醒。「對大狗來說,12歲和13歲往往有很大差別,」他說。「總有一天,克拉克會站不起來,而當這一天到了,就該讓他走了。」 這個概念不可想像。克拉克一直都是我們一家的守護者,讓政治遊說者和宗教狂熱分子在敲響我們的家門之前考慮再三。他是家裡的男孩們童年時代的狗,是他們週六早晨動畫時間枕著的枕頭,是他們在一場難到不可理喻的考試或在教室裡被欺負之後,或者是後來,分手傷心的時候,總會回歸的安慰毯。 這隻14歲的大狗已經超過了他的預期壽命,但他並不是我們家裡最老的狗

20180227-馬家輝:拆了香港

馬家輝:拆了香港 2018年2月27日 某些街道拆招牌,如果擴展到他區他路,未必傷感,套用國務院發言人經常掛在嘴邊的套路說法便是:嚴重傷害香港人民感情。 漫天招牌,霓虹滿目,向來是香港城市的「人文地景」,自英國鬼子把英國旗在上環佔領角掛起的那天起,已是如此。隨便上網找張百年香港老照片,或翻開任何一本《港島街道百年》之類的書,皆可看見即使昔日人少道闊,馬路兩旁的矮房低樓仍然掛滿招牌,一面面,一張張,一道道,或寬或窄,或高或低,從店舖或樓房門前往外伸去,像一開了便停不下來的桃花李花,努力向或近或遠的路人喊叫,快吶,快來看我,我在這裡,你沒理由不為我駐足停步。 若用摩登話語來說便是,埋嚟揀,埋嚟揀,唔買都過嚟睇吓。這是粵式俗文化的具體表現,箇中精神在於「生猛」二字。先聲奪人,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百日維新的主事者係廣東佬康有為和梁啟超,共和革命的推動者亦係廣東佬孫中山和陳少白,並非沒有深層的省籍文化原因。 廣東佬向來最怕的兩椿事情皆跟「拆」字有關,一是「拆祠堂」,祖宗的或下身的,都怕;二是「拆招牌」,生意的或面子的,都怕。誰來拆便跟誰過不去,勇於抗命,敢於堅持,廣東精神唔係人咁品。 百多年以來,招牌在香港蔓延衍生,區區路路皆現茂盛。我們很難想像一個沒有或僅有少數招牌的香港市容,若是,便非常不香港。招牌之初始目的是向路人展示店戶的存在,其後,變成展示自己的集體存在; 再後來,多到滿天滿市,則是展示香港的存在。只因各區至今仍有招牌,香港才不至於淪為處處像中產社區般冰冷和單調,拆香港人的招牌,其實等同拆了香港。 哪位高官想出拆招牌的餿主意?他是香港的歷史罪人,讓我們詛咒他的名字。 馬家輝

20180227-譚蕙芸:臉書老餅嗎?

譚蕙芸:臉書老餅嗎? 2018年2月27日 近來同輩忽然發現,大家以為是「新媒體」的facebook(fb)是個「老餅媒體」,意思是年輕人都不愛用。我的反應是:你現在才知道嗎? 在大學教書有個優勢,對年輕人生活形態有種先知先覺,事緣近半年前,我已經發現這個趨勢,於是趁着上課的機會向一班約60個約20歲的年輕人問一個問題:「你起牀後第一個打開的應用程式是那一個?」我的調查發現,一半人會開fb,剩下一半人則開Instagram(IG)。 重點是,這些受訪的年輕人是在大學修讀新聞系的,意味着他們使用社交媒體的習慣應該較傾向fb,因為fb格式較適合文字資訊,而IG則以圖片為主。我問學生為何喜歡用IG,他們的解釋是:「較喜歡看圖片,不太喜歡看文字。」有趣是,說這句話的學生正是在修讀中文新聞寫作,最後一份功課要交逾千字的文章。 其實我老早已開了IG,也一直有用。我自己是文字工作者和愛好者,看萬字文章完全沒問題,但也從IG的使用明白了新一代的溝通模式,與其嘮嘮叨叨說一大堆,不如拍攝一張「有感覺」的照片。IG的留言也較fb更自我,因為圖片難說明複雜概念,在臉書會碰到的政府爭拗就會較少,基本上大家在IG都少寫文字,按個心表達一下喜歡便可以。你可以說IG令人更自戀和自我,有些人更說IG的照片很虛幻。 (二之一) 譚蕙芸

20180226-鄺穎萱:【小企鵝×果籽】我行我素臘腸狗

鄺穎萱:【小企鵝×果籽】我行我素臘腸狗 20180226 《Odd Dog Out》的作者是Rob Biddulph,色彩豐富的畫面非常吸引,故事帶出一個發人深省的訊息。 【小企鵝×果籽】 戊戌狗年,街頭巷尾、社交媒體都是狗的影像,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本「狗書」。書名叫《Odd Dog Out》,作者是英國繪本作者Rob Biddulph。英語世界有一個說法叫「Odd Man Out」,指格格不入、怪人的意思,作者將人改為狗,故事主角是一頭跟四周環境格格不入的臘腸狗,這是一本重新認識、接納自我的繪本童書。 故事主角是一頭跟四周環境格格不入的臘腸狗,這是一本重新認識、接納自我的繪本童書。 在一個大家都做着相同事情、節奏一樣的城市裏,有一頭和大夥兒「不一樣」的狗,不單衣着與別不同,行為亦有異,別的狗愛向高飛,他偏向水平挑戰,大家一窩蜂去學小提琴,他就手執結他自彈自唱一樂也。他予人獨行獨斷、性格怪異的感覺,同時自己也感到與周遭格格不入,渴望找到一個真正適合自己的環境,物以類聚。於是他決定踏上旅程,尋找一個有歸屬感的地方。走過高山低谷、鄉村市鎮,小狗終於來到一個叫Doggywood的地方,這兒他遇上跟自己衣着打扮相同、喜好相近的同類,這下實在讓他很高興,認為自此就可以安頓下來。未幾他開始察覺到,在一式一樣的狗群中,竟然又有身穿白色毛衣跟大夥兒完全「不一樣」的傢伙,邊行邊走還悠然自得地吹起口哨來,他走上前跟對方打招呼說:「你真可憐喔,我明白格格不入的感覺,因為我以前也是這樣。」豈料毛衣狗反應出乎預料,給他回上一句說:「噢,你錯了,我覺得自己是屬於這裏,在狗群中與別不同也很好,你也應該為自己的不一樣而感到驕傲啊!」這說話猶如當頭棒喝,突然把他喚醒過來,對啊!言之有理,想通後就決定回家去。 《Odd Dog Out》色彩豐富的畫面非常吸引,讓讀者有繼續翻頁的衝動,特立獨行的故事主人翁臘腸狗,帶出一個發人深省的訊息,讓讀者思考甚麼是「自我」。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往往會因為壓力而產生焦慮,發現自己與人有別,有時是能力不同,發覺鄰座的長於運動,音樂,回頭看一下自己,嘩!怎麼鏡子裏的竟然是一個活脫脫的儍瓜,手腳不協調、呆頭呆腦,越看越覺自己一無是處,人家確實好看多了,無怪乎相識滿天下,自己呢?永遠單人匹馬闖天下。還有別人出身比自己優勝,見多識廣,相比之下更相形見

20180225-李武忠:台灣漁業願景何在?

李武忠:台灣漁業願景何在? 19:30 25/2/2018 臺灣水產電子報 台灣號稱漁業捕撈大國,目前仍以遠洋漁業為主,2016年產量為58.4萬公噸,產值達377億元台幣,分別佔總漁產量(100.4萬公噸)及總產值(864.5億元新台幣)的58.2%及43.6%。台灣是全球鮪魚、魷魚、鰹魚、秋刀魚等的主要捕撈國。 然而隨著全球漁業資源的過度開發導致漁獲量減少,以及管理重於開發的新國際漁業管理趨勢,加以新興捕撈國家如中國大陸的加入,有限的海洋漁業資源勢將進入重分配時代,全球魚類資源爭奪戰將進入一個新的局面。而台灣漁業是否仍能守住既有的格局,繼續成為全球重要的捕魚國家,必將面臨嚴重挑戰,以目前的執政團隊陣容著實令人憂心。 台灣遠洋漁業因未遵守國際管理規範,遭歐盟舉黃牌迄今已逾兩年卻還無法解除,透露出除了相關法規未周全外,關鍵在於台灣漁業主管部門的管理及執行能力,並未讓歐盟放心,若台灣政府無法拿出杜絕非法漁業活動的具體實績和堅決執法的決心和承諾,只想如過去般虛應一應故事,勢必影響到台灣未來在全球海域作業以及合法漁業配額,台灣遠洋漁業將被迫產生結構性的轉變,遠景黯淡。 事實上﹐台灣不僅遠洋漁業遭遇困境,沿近海漁業也因長期濫捕、非法捕魚、沿岸海域汙染、管理鬆散、不當漁業補貼等等因素,導致沿近海漁業資源瀕臨枯竭,漁船休魚數量大幅增加。正因為長期以來不重視沿近海魚類資源基礎資料收集,讓台灣政府在進行漁業結構調整時宛如瞎子摸象,難以令漁民信服。 一直以來﹐台灣政府宣稱透過設置禁漁區、魚苗放流、人工魚礁投放以及栽培漁業,來復育沿岸漁業資源,然而由於長期缺乏整體規劃以及有系統的調查分析,政策常隨政治轉變,無法得到漁村社區及漁民的認同與配合,使得台灣沿近海資源枯竭更加惡化。 目前市售許多號稱「現流仔」的海產,都來自對岸或鄰國海域,普遍存在食安與人體健康風險。而台灣原本具備諸多優勢的養殖漁業諸如:民間繁養殖技術純熟、養殖業者經驗豐富、氣候適宜、養殖周邊產業健全、水產試驗研究機構研發力強等等,也因政策偏誤,加以水產科研領導者缺乏國際視野和聲望,讓曾被譽為「養殖王國」的台灣養殖漁業失去昔日風華,養殖漁業正深陷優質種苗短缺、疾病叢生、產銷經常性失衡、外銷市場受挫等等困擾。 而水產是人類未來糧食的重要來源,台灣漁業奢談要永續生存發展,卻只有口號未見具體作為。為

20180222-紐約時報:風暴將至,中國天主教徒何去何從?

紐約時報:風暴將至,中國天主教徒何去何從? 2018年2月22日 張彥 人們在白主教洞祈禱,這裡是中國東南的一處聖地,1700年代,一位多明我教士曾在這裡躲避清朝士兵的搜捕,被發現後遭到處決。 中國天主教徒何去何從 隨著梵蒂岡對中國作出妥協,上千萬名中國信徒深感無力。天主教的規模與力量正在萎縮,農村天主教生活被移民等問題掏空,許多信徒發現自己置身於一場無法控制的風暴中。 LAM YIK FEI FOR THE NEW YORK TIMES 中國福安——將近四個世紀以來,中國東南沿海一大片農村和漁村一直是天主教的根據地。天主教在這裡的力量有時繁榮,有時衰落,其命運通常有賴於遙遠的北京或歐洲的決策或衝突。 如今,在這個被稱為閩東的農村地區,新的衝突正在發生。這一次,矛盾主要集中在中國與梵蒂岡之間的談判,為了彌合歷史分歧,雙方決心解決他們之間最棘手的問題:對負責管理中國羅馬天主教會的主教與司鐸的控制權。 雙方的基本方案將使梵蒂岡在中國的神職人員任命中起到一個正式的作用,甚至可能擁有否決權。北京總是對外國的干涉深表懷疑,這是它的一個不同尋常的讓步。 作為回報,梵蒂岡可能迫使許多當地社區接受中國共產黨當局任命的神職人員,而不是幾十年來廣受歡迎、抵制國家控制的「地下教會」領導人。 達成這樣一項協議的可能性,在全球引發了強烈的情緒,批評者指責聖座「出賣」忠誠的中國天主教徒。與此同時,梵蒂岡的捍衛者認為,為防止中國天主教徒進一步分裂,必須做出妥協,特別是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政府加強宗教控制的時候。 但受這些擬議中的變化影響最大的人群——閩東這類地方的居民——表示他們深感無力,彷彿在等待一場他們無法控制的風暴。 中國東南沿海的閩東地區的一座天主教堂。 許多人不太關心有關神職人員的糾紛,而是更關注中國農村天主教生活被掏空的現狀。還有人認為,外界簡單地把中國天主教地下教會的忠誠信徒和政府的討好者對立,這種看法忽視了現實中的一些微妙的東西, 「這是由上頭決定的事情,」40歲的黃曉風(音)說,他是一位商店店主,專門接待前來當地一處山頂聖洞的朝聖者。「我們信徒只是去教堂祈禱。」 梵蒂岡已經要求閩東的地下主教郭希錦把他對約7萬名天主教徒的領導權讓給一位政府任命的神職人員,後者有約一萬名追隨者——這是對北京的一個巨大讓步。 現年59歲的郭主

20180213-錢志健:股市有殺無賠,投資要留餘力

錢志健:股市有殺無賠,投資要留餘力 20180213 ■近日股市風高浪急,散戶要小心投資。資料圖片 2月2日,美國道瓊斯指數下跌666點,操盤人對這個「666」不祥排字甚覺敏感,2月5日道瓊斯指數曾大瀉1,600點,最終狂插相對「溫和」的1,100點收場。上星期二的小型「報復式」反彈、星期三的百多點回調、星期四再來1,000點的下插、星期五上半交易時段下插500點,最終倒升300多點,投資者不斷進入天堂與地獄,循環不停。香港股市跟隨美股暴跌,在1月最高點入市後「坐艇」的還可以等,環球買升的來一次「有殺無賠」嚇得魂魄也去了,無情的斬倉是補償孖展額,死守的代價更嚴重。 根據媒體的報道,有一名美國高端投資者,把逆向波幅產品滾大至300萬美元。逆向產品VIX的構造,是股市越風平浪靜,價格便會漲。股市大調整,數天內這個有槓桿成份的波幅指數跌了97%。上星期一的股災日,美國芝加哥波幅指數VIX上升了116%。這種情況下,短線到期的結構性逆向波幅產品ETN價值變了近乎零。說得白一點,2月2日中午,「666」大跌市前,逆向VIX ETN價格為119美元,到了2月6日收市,價值只剩下7.35美元,差不多全軍覆沒。市場經驗告訴我們幾件事:簡單的衍生工具有價格發現功能,但投行出品的結構性產品,在你殺入進出的過程當中就算看得神準,衍生工具的ETN報價未能有效率地反映真正市場價,可造成嚴重虧損。 調整的定義很廣很闊,股市由1月的歷史高位回吐15至20%,已算是相當可觀的回調。一些勇猛的投機者,如再把資金放進不動產,千萬元的劏房豪宅5%定金付了,也無力再付出整筆首期,股市回吐速度可比預期快。香港人的資產配置也很簡單,但近年虛擬貨幣的崛起,也極度受爭議。英國海外領土直布羅陀,預計將會在2月列出對虛擬貨幣眾籌活動ICO的監管法規。香港證監會上周也發出聲明,告誡加密貨幣的投資風險。區塊鏈去中心化技術將會是大勢所趨,而華爾街投資銀行也紛紛投入資源研發這技術。區塊鏈技術的衍生很大程度上來自2008年金融體系崩潰,「顛覆者」(Disruptor)對於舊的勢力、舊的經濟模式作出反抗絕對可以理解,因為他們不是有勢力的經濟得益者。「顛覆者」想用一個新模式製造新的財富,越多人承認,虛擬世界也可變成真,財富做到真正的無國界。國家可以無限量印銀紙推動經濟,「顛覆者」因為不受惠於舊經濟體系或舊有的模式

20180221-鍾樂偉:電影《1987》到 2018:韓國雄壯民主路的前世今生

鍾樂偉:電影《1987》到 2018:韓國雄壯民主路的前世今生 22:15 21/2/2018 http://www.post852.com/242950/%E9%9B%BB%E5%BD%B1%E3%80%8A1987%E3%80%8B%E5%88%B0-2018%EF%BC%9A%E9%9F%93%E5%9C%8B%E9%9B%84%E5%A3%AF%E6%B0%91%E4%B8%BB%E8%B7%AF%E7%9A%84%E5%89%8D%E4%B8%96%E4%BB%8A%E7%94%9F/ 在首爾仍是被稱為「漢城」的時候,80 年代的韓國社會縱然乘著經濟起飛之勢,民眾的生活條件漸見改善,但就在欣欣向榮的背面,寬容的臉孔卻在這個國家的國民上變得陌生,街頭上更是籠罩著一役動盪不安的氣氛,尤其在日與夜的對比,特別明顯。70 年代的夜間宵禁令,早於 80 年代初由新上任的軍人獨裁總統全斗煥全面解除,晚上民眾夜夜笙歌的景象得以恢復,但白天的漢城,卻是另一個滿佈警民劍拔弩張對峙場面的戰場。 1948 年建國的大韓民國,立國之初本以奉西方民主與自由精神為原則,建立以公開、公平與公正的一人一票投票選出總統的國家體制,並確定了韓國憲法中尊重國民意願為國家第一基本元素。只可惜體制只屬表面,當政者在過去的日子,不但未有履行當初立國時給予民眾民主與自由的承諾,更不斷濫用公權力以圖延續自己的權位至千秋萬代,最終把國家推至只擁有徒具虛名的民主,實際上卻是一個容讓獨裁者獨攬大權專制國家。 1961 年軍人將領朴正熙藉國家不能群龍無首之名,發動軍事政變奪權上台,18 年間不斷以高壓手段打擊爭取國家恢復民主體制的聲音。雖然他的專權王國於 1979 年,被當年的韓國中央情報局局長金載圭的子彈摧毀,但韓國舉國上下國民的民主夢,卻未有隨著朴正熙之死而換來,反而是另一將領全斗煥再一次借國家不能陷入紛亂,以免被北韓有機可乘入侵的藉口,發動第二次軍事政變,並且以鐵腕與毫不人道的血腥手段,以子彈與坦克武力鎮壓了在全羅南道光州市爆發的民主運動。但一場屠城鎮壓卻未有撲滅了韓國廣大國民爭取民主與自由的熱忱,反而更鼓動了更多大學生,於 80 年代起本著正義之心,投身民主運動抗爭行列。他們不怕槍林彈雨,也要冒著性命危險,以推翻全斗煥的獨裁體制為己任。 即將在香港正式公映的韓國電影《1987:

20180221-區家麟:站在錯誤的一方

區家麟:站在錯誤的一方 2018/2/21 — 9:43 緬甸仰光街頭,旅遊巴在路上,有古怪。 緬甸的行車方向是左落右上(同內地一樣),但我們坐的巴士卻是右軚(同香港一樣);再看看街外大小汽車,十居其九都是右軚,好些大巴,車身還印着「空港特急」及日文。 原來緬甸近年開放二手車入口,日本人車用幾年就不要,仍性能良好,轉手出口,緬甸人至愛,政府又無管制,結果滿街右軚車。 結果顯然易見。 緬甸軍政府管治數十年,自絕於現代社會,經濟大倒退,縱使近年開始政治經濟改革,國會七成半議席真普選,但百廢待興,高速公路與分隔車道甚少,滿街右軚車,代表着車輛窄路扒頭時,司機在右方,根本看不見對面線有無「對頭車」,險象橫生;也代表着,我們坐的右軚大巴,門在左方,落客時,一開門,踏落地面,那不是行人道,卻往往是馬路的快線,車輛呼嘯而過。 怎麼辦?大巴除了司機,有一位服務生,他坐在車頭左方,行車時幫司機留意「對頭車」,告訴司機什麼時候可以超車。落客時,他第一時間下車,以身護客,擋着客人不要一步跨進馬路快線,確保安全。 緬甸匆匆數天,常冒起兩個字   wrong side,馬路行車,每天像是走在錯誤方向;百年前仰光大都會的殘驅,在無聲哭訴這國家走過的歪路;軍政府大緬族主義,全國學校獨尊緬語,以語言作武器,殺滅少數民族,激起幾十年未停的武裝衝突,又是   wrong side。 幾十年來,站在錯誤的一方,如今撥亂反正,當然談何容易。 問緬甸人,昂山素姬上場後如何,幾乎所有人都有這個答案:very slow,改變很慢。 改變當然有,傳說中「巴士迷」為之瘋狂的半世紀車齡老爺巴已於仰光街頭絕迹,換上新簇簇的冷氣巴;一個手機號碼不再是特權階級的專利,現在人人都有手機,數據網絡引入外國競爭,上網費便宜;新聞審查大減,facebook 流行,沒有網絡長城,國民暢所欲言。 近半世紀獨裁過後,軍事強人終於意識到,自己站在歷史錯誤的一方,不得不改革。昂山素姬登場,國民有期望就有失望,數年過去,經濟民生的改善未盡人意。再問緬甸人:下次選舉會再選昂山素姬及她的全民盟嗎?他們理所當然地說:當然會啦。他們對國父昂山之女仍然有期待,難道要把票投給軍人黨? 數十年軍人統治沒有留下什麼值得緬甸人自豪的事,只剩下一堆笑話。例如市場的古董攤還找得到強人奈溫時代發行的45與90元

20180220-馬家輝:代狗抗議

馬家輝:代狗抗議 2018年2月20日 聽說韓國人仍然吃狗,首爾應是不流行了,但在首都以外的二三線城市,狗餐廳林立,顧客可親到廚房旁的房間,鐵籠裡都是狗,大的小的白的黑的,像香港和廣州人站在玻璃面前揀選游水海鮮一樣,擇狗而食,伸手指向的那一秒鐘,便是狗隻命喪的前一秒。 選完之後,回到座位上等待一會兒,一煲熱騰騰的狗肉便會上桌。還可以像吃羊串一樣,在小爐子上燒烤狗肉串。至於超級市場的貨架上,當然有狗肉泡麵和杯麵,包裝盒上還印著可愛的小狗卡通,抬頭吠叫,彷彿在說,吃我吧吃我吧,讓我替你解飢取暖,讓我跟你合為一體,人狗不殊途,you are what you eat,愛我便請買我。 聽來確實可怖。 是的,取暖。北方人常說,零下二三十度的天寒日子,吃狗肉只為了暖身子。這是廢話。人有各種生理需求,難道想尿了便可隨地拉下褲子尿個痛快?想搞了,難道可以隨時把別人的褲子拉下搞個爽快?人之為人,不僅在於擁有行動力,更在於擁有「不行動力」。當你有能力去做,但因為倫理或悲憐的理由而拒絕去做,這一刻,你才真正自由。 曾在聖彼得堡認識一個年輕人,生長於中俄接壤的鄉下,遠到俄羅斯謀生,汽車內貼滿金箔,手上亦是金勞,頸上亦是粗金鏈,連中文名字也自改為「富貴」。他說小時候窮怕了,如今就想著發財;若有必要保住財富,要他殺人,他便殺人。 年輕人談及兒時吃狗肉的經驗,理由又是取暖,但承認到後來是上癮了。他不無歉疚地說,真的啊,我們那邊的狗都怕人,因為我們身上有狗肉味道,作孽,作孽,可是我戒不了,到今天仍然在吃。 本來僱他做旅途上的司機,聽他說後,翌日找個藉口換人了。我也怕他身上的狗肉血腥,又或者,我只是代狗抗議,聊聊心意,也只能如此。 馬家輝

20180218-通識導賞﹕拜年「問人祖宗」編家譜重親情

通識導賞﹕拜年「問人祖宗」編家譜重親情 2018年2月18日 新界鄧氏最大規模的《錦田鄧氏族譜》(紅)及分家後的《新界錦田橫台山南陽鄧氏族譜》(藍)。(圖//梁仲禮) 【明報專訊】「幾時結婚?」,「升職未?」,「買咗樓無?」面對拜年期間,長輩排山倒海般的噓寒問暖,後輩有沒有節節敗退?有說進攻是最佳的防守,但初三赤口,如何反守為攻而不又傷和氣? 不如大條道理問番佢轉頭。 聖雅各福群會聯同香港史學會舉辦了「趣說家譜工作坊」,主講導師鄧家宙博士準備了一紙問卷﹕「趁着新年,有機會見到親戚朋友,可以做一個簡短訪問,問一些簡單資料。」 收集資料後,按家族大小、實際需要整合刪減,便可以編製出屬於自己的家譜,一家人,除了大家各自搵幾多,其實還有更多可以發掘。 家譜:太多分支變族譜 何謂家譜?「好多時候,我們一講起譜,就會聯想到宗譜、族譜,家譜是比較少講一點。」譜的意思是紀錄,但一個家庭可大可小,由祖父母輩數落三代,人丁不多,只紀錄一個家族中其中某一支家庭的,便叫家譜﹕「但當多時,比如以前個年代,叔伯兄弟十個八個是常事,一段時間過去,一個家族閒閒哋有幾十人是很平常,人口愈來愈多,便需要有族譜。」 族譜:同一血緣女人無份 「族」,簡單來說,就是族群,族群之間成員的識別——「同一個姓氏是表面,更重要的是血緣關係,而這個血緣以父系為主,而之所以話『同姓』,因為阿媽是不會收入宗譜之中。」族譜編製方法源自以男姓為主的古代社會,女性不會被收入自己父親的族譜,而只會在嫁人後,以『X氏』、『Y氏』的形式記錄在夫家家族的族譜之上,連名字也沒有。 宗譜:同姓其實不太親 由家到族,再上一級,最大規模的便是宗譜。 「什麼是宗? 就是大家沒有血緣,不過同姓。理論上一路上到頂,比如我姓鄧,我們會找到一個姓鄧的共同祖先,然後由那個人開始計,一路傳下來。」但由第一個同姓傳下來到今天(假如真的有),大家實質上已經沒有什麼血緣關係,所以所謂「同宗」是意義大於實際。 宗親會吃喝 也祭祖修譜 宗譜由「宗親會」編寫﹕「你留意到油麻地、旺角一帶,樓上好多宗親會,原因是很多人在戰前戰後來到香港,無人無物,能夠找到與彼此關連的,唯有同姓,那這些人便走在一起,成立一個『X姓』宗親會,為自己謀福利,聚在一起除了飲食聯歡外,還會每十多二十年夾錢修一次宗譜。」 同

20180219-新頭殼newtalk:俄傭兵為何冒險進攻美軍?CNN:誤判情勢

新頭殼newtalk:俄傭兵為何冒險進攻美軍?CNN:誤判情勢 新頭殼newtalk | 洪聖斐 編譯報導 發佈 2018.02.19 | 11:23 庫德族在敘利亞的據點分為東北部與西北部兩大區域(圖中桃紅色標註地區),中間隔著由政府軍控制的廣大地區。由於西北部地區正遭到土耳其入侵,俄國傭兵部隊誤判東北部地區的重兵已經調往西北部協助防衛,所以進攻東北部地區的庫德族基地,結果遭到協助駐守的美軍擊潰。 美軍在本月7日於敘利亞東部的代爾祖爾(Deir Ezzor)擊潰前來攻擊的1支傭兵部隊,擊斃對方上百人,傷數百人。有俄羅斯媒體報導,這支部隊是俄國的私人武裝公司「瓦哥涅爾」(Wagner)。這起事故也成為冷戰結束後美俄最嚴重的衝突,目前華府與莫斯科都低調以對。至於俄國人為何冒險進攻?CNN稍早的報導分析指出,應該是為了爭奪天然氣工廠與油田,並且誤判情勢。 CNN報導引述專研敘利亞局勢的俄羅斯分析師李維夫(Ruslan Leviev)的見解,指出俄國傭兵之所以在敘國東北部地區攻擊有美軍駐守的「敘利亞民主部隊」(Syrian Democratic Forces)基地是嚴重的失算,誤以為該部隊的重心都投往西北部邊境的阿夫林(Afrin),協助當地的庫德族抵抗入侵的土耳其。 庫德族散居土耳其、敘利亞、伊拉克、伊朗等國。伊拉克境內的土耳其自治區追求獨立建國,其他國家境內的庫德族人也紛紛爭取更大的自主權。土耳其境內的「庫德斯坦工人黨」(Partiya Karkerên Kurdistan, PKK)與政府軍對抗30餘年。土國政府也將盤據敘利亞邊境的庫爾德「人民保護部隊」視為「庫德斯坦工人黨」分支,並在上個月越過邊境發動攻擊盤踞在敘利亞西北部的庫德族部隊。 在敘利亞,庫德族人主要控制地區分別為東北部與西北部,中間隔著由政府軍控制的地帶。土耳其入侵後,與庫德族人在內戰中互相敵對的敘利亞總統阿薩德(Bashar Assad)並沒有趁機圍剿庫德族,反而默許東北部的庫德族戰士、平民與政治人物與物資路過政府所控制地區前往阿夫林,讓西北部的庫德族得以持續對抗土耳其。 本月7日遭到俄國傭兵部隊攻擊的「敘利亞民主部隊」,主力正是庫德族人。 李維夫指出,這支傭兵部隊誤判庫德族人的重心已經轉移到西北部地區,可以趁機奪取科內柯(Coneco)天然氣工廠與油田。 指

20180219-鄺穎萱:【小企鵝×果籽】歲晚守財奴

鄺穎萱:【小企鵝×果籽】歲晚守財奴 20:31 19/2/2018 莫里哀、莎士比亞、巴爾扎克到狄更斯的著作,都傳達近似的訊息,就是錢財不是人生的唯一價值。 在歐洲文學名著中,有一個角色形象十分突出的,就是守財奴亦即是廣東人指的孤寒鬼,例如英國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Shylock),法國劇作家莫里哀喜劇作品《吝嗇人》中的阿巴貢(Harpagon)及法國小說家巴爾扎克的《Eugenie Grandet》筆下的葛朗台。在《威尼斯商人》裏的夏洛克是猶太高利貸富商,他以放債為業,累積大量財富,他直認為家人比不上金錢,把女兒關在家裏就可以減省花費。莎士比亞刻劃出當人性被金錢扭曲,甚至會掩蓋親情。 至於法國十七世紀劇作家莫里哀,最愛利用喜劇嘲諷權貴偽善、富商們的吝嗇嘴臉,在當時來說是離經叛道,阿巴貢是莫里哀筆下的一個吝嗇鬼。作者以不少篇幅盡顯主人翁賺盡分毫,就是跟人家說「早晨」也視為賠本,所以他只會說「借給你一個早晨」。一次他完成宗大買賣,破天荒請客,但卻吩咐廚子弄些不合客人口胃的菜色,滿腦子盤算着只要賓客少吃點也就可以省下不少。僕人的褲後穿了一個大窿,他不單沒有送另一條替換,反而着他挨着牆壁行走了事。孤寒財主形象當然帶誇張意味,但細心想想,莫里哀諷刺的對象是典型的宗教偽善,嘴邊常掛着上帝、信仰的人卻是披着羊皮的狼,這些人不也是同樣出現在今天的社會! 巴爾扎克筆下的葛朗台,其算盡賺盡的程度,同樣叫人大開眼界。葛朗台是一個箍桶匠,但擅長投機倒賣。有天看報紙讀到一段海難新聞,發現沉船正是侄兒搭乘那一艘,他並沒有為侄兒安危擔憂,反而立即計算在這次意外中可以撈到多少着數。巴爾扎克為了突出其貪錢性格,寫葛朗台命不久矣,正在彌留之際,他全身上下僅剩一雙可以轉動的眼睛,但表情看來還十分愉快,因為他看到密室四周盡是金銀財寶。葛朗台臨終對女兒的遺言是「把一切照顧得好好的,到那邊來向我交賬。」 至於兒童最為熟悉的孤寒財主應該是狄更斯筆下的《聖誕歌聲》(A Christmas Carol),這名著從1843初版以來,已經十五度被搬上銀幕,六親不認視錢如命的財主史盧基(Scrooge);貪婪成性,除錢以外,誰都不信任。史盧基毫無同情心,也絕不施捨,最討厭要他捐款濟貧。他併命賺錢,然後用來放高利貸利上加利。他討厭節日,尤其聖誕節!他趕走冒着風雪來「報佳音」的人。就是平

20180218-明報:星期日現場:狗年不再有狗流浪

明報:星期日現場:狗年不再有狗流浪 20180218 阿邦是「毛守」其中兩名全職員工之一,他說喜歡動物多於人,因為動物簡單得多。本身是篤信佛教,之前看到許多佛門的負面新聞,慨嘆一個志願組織不應該是屬於一個或兩個人,而應該屬於大眾。(圖//曾憲宗) 【明報專訊】「訪問只能夠到四點為止。」Kent說。他們要趁天黑前到山上救狗。 線索是這樣的,兩三天前,收到一個求助信息,提供時間地點,附加一條數十秒短片,背景是某某山頭上,一隻滿身潰爛的流浪狗在徘徊。有時候他們會立即出動,趁求助人還在原地時出發會合;有時候太多個案處理不了,唯有事後憑着些微的線索碰運氣。 一行四人,像電視劇中的拯救隊。沒有制服,但也一身勁裝,手套、緊身衣、捉狗用的索帶棒子、木頭車、運載用的鐵籠子、作誘餌的食物,堆上白色小型客貨van的車尾箱,關上車尾門,四人圍着咬零食乾糧,為長夜漫漫作準備。 山是座大山,由元朗大棠的「毛孩守護者」(下稱「毛守」)基地出發,大半個小時車程後,在山腰處遇上欄柵,要下車背起物資用腳走,「要帶尿布嗎?」「不用啦,回來再算。」Kent邊說邊領在前頭邁開腳步。「經常會吃白果的,隨時要再回來兩三次。」有一次,深水埗唐樓天台發現被遺棄的唐狗,主人搬走了,牠卻死守在天台,癡癡地,天天等,「毛守」義工替牠改名「天天」,Kent先後三次上天台捉牠卻無功而回,後來有人投訴,驚動警方、愛護動物協會人員上天台圍捕,「天天」從天台一躍而下,結束等待。 流浪狗的重災區 有時候,做這一行就是見盡揪心的無奈。山很大,一行幾人沿着山路轉啊轉,幾乎可以看到半個九龍新界,「那邊是深圳」、「下面便是新界、元朗」,即是流浪狗的重災區。「我也想過不如(將毛守)搬到西貢,但轉念又想,重災區就在新界,搬離這邊即是不肯面對現實」。 一切也是在元朗開始,Kent本來從事影像工作,有次替客戶到元朗取景,倒後鏡瞥見一隻唐狗幼兒,蹣跚學步,由垃圾站走到馬路上,「本來想停在一邊執起佢,但架小巴一到,扁咗,一地血」。走到垃圾站,發現紙箱中還有六、七隻,「呢隻唔好彩,剛識行,那我將其他帶回家,當場用箱頭筆在垃圾站牆身寫:『珍惜生命,如果要遺棄動物請打這個電話』,結果那一晚電話響個不停」。 到三年多前創立「毛守」,Kent和一班義工,救流浪狗,也救新界倉狗,所謂倉狗,即負責在地盤、露天貨倉、停車場負

20170306-紐約時報:你願意嫁給我丈夫嗎?

紐約時報:你願意嫁給我丈夫嗎? AMY KROUSE ROSENTHAL 2017年3月6日 一段時間以來,我一直想寫這篇文章,但嗎啡加上美味的奶酪漢堡的缺失(現在已經五周沒吃真正的食物了吧?)導致我精疲力盡,並且影響了我僅存的文字能力。另外,間歇性的打盹常常讓我在語句寫到一半時停下來,它們顯然沒有像我希望的那樣迅速地推進我的工作,不過倒也的確算是一種迷迷糊糊的小快樂。 但我必須堅持,因為我面臨一個最後期限,而且這一次的最後期限頗為緊張。我必須趁自己還 a)有你們的關注並且 b)有脈搏時,把這些話說出來(還要準確地說出來)。 我和這個最特別的男人已經結婚26年了。我本來打算和他再一起生活至少26年。 想聽個倒胃口的笑話嗎?一對夫婦在2015年9月5日的深夜走進急診室。幾個小時過去了,在進行了一些檢查後,醫生明確表示,妻子右半邊身體感覺到的劇痛不是他們所以為的沒什麼大不了的闌尾炎,而是卵巢癌。 在9月6日凌晨回家的路上,夫婦倆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走出了令人不知所措的震驚。他們意識到,今天,得知是什麼在潰爛的這一天,本是他們正式開始空巢生活的一天。他們三個孩子中最小的那個剛剛離開家去上大學。 頃刻間,很多計劃都化為了泡影。 不能與丈夫和父母去南非旅行。現在也沒有理由申請哈佛大學洛布研究員(Harvard Loeb Fellowship)職位。不能和母親實現夢想中的亞洲之旅。不能在印度、溫哥華和雅加達的優秀院校當駐校作家。 難怪cancer(癌症)這個詞和cancel(取消)看上去這麼相像。 這時,我們開始活在當下,我把它當作Be計劃(Plan Be)。至於未來,請允許我向你介紹本文的主人公賈森·布萊恩·羅森塔爾(Jason Brian Rosenthal)。 他是一個容易讓人愛上的人。我就是在一天時間裡愛上他的。 我解釋一下吧:我父親從夏令營時代開始的摯友約翰叔叔是分別看著我和賈森長大的,但我和賈森從沒見過面。我在東部上的大學,並在加州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當我搬回芝加哥時,認為我和賈森是絕配的約翰給我們安排了一次相親。 那是1989年。我們都只有24歲。我本來對事情會怎麼發展沒抱任何期望。但當他敲響我的小木板房的門時,我想,「哇哦,這個人有一種非常討人喜歡的東西。」 到晚餐結束時,我知道自己想嫁給他。

20180216-最後的巨艦大砲? DDG-1000朱瓦特號

最後的巨艦大砲? DDG-1000朱瓦特號 20180216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flak%E8%81%8A%E8%BB%8D%E4%BA%8B/%E6%9C%80%E5%BE%8C%E7%9A%84%E5%B7%A8%E8%89%A6%E5%A4%A7%E7%A0%B2-ddg-1000%E6%9C%B1%E7%93%A6%E7%89%B9%E8%99%9F/751805755008161/?qid=6523158044983015747&mf_story_key=-3905294321781425282

20180215-方俊傑:反高潮唱好大陸嘢

方俊傑:反高潮唱好大陸嘢 22:13 15/2/2018 《芳華》(電影:第三百二十三篇) 過年,是不是很想去看賀歲片?黃子華定葉念琛?乜話,情願睇《黑豹》,甚至《格雷》?都好過睇《西遊記》或者《捉妖記》,因為唔想聽國語或者配音廣東話?明白的。我更加明白為何《芳華》在香港的成績如此慘淡。 說起賀歲片,馮小剛曾經是專家。由《甲方乙方》、《不見不散》、《沒完沒了》,正正式式開啟大陸的賀歲片市場,到《大腕》開始試香港的水溫。有好幾年,馮小剛的電影作品,曾經頗受香港觀眾歡迎,或者保守一點形容,是不被香港人討厭:《天下無賊》、《集結號》、《非誠勿擾》、《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不說票房多少,至少有口碑。似《非誠勿擾2》叫好叫座,就簡直是大陸商業電影入侵香港的最成功例子。都六、七年的事了。近幾年,除了周星馳還算勉強頂得住,其他所有電影只要有少少大陸味半隻簡體字,都不再吸引到香港人。國產片本身就是原罪,理得你請了哪一班香港巨星做主角。《芳華》的主角全是不知名新人,當然不會出現奇蹟。 大家都怕了《戰狼II》的那份鞋油味,而偏偏愈來愈多大陸戲充滿自我感覺良好的大中國主義。香港人愈討厭,大陸人愈受落。在強國身邊,香港甚麼也不是,於是,在香港成名的導演如林超賢,紛紛北上附和主旋律。北京出生的馮小剛反而沒有。上一齣《我不是潘金蓮》,化身大陸版活地亞倫,自己讀埋旁白,用偏低的成本,黑色幽默的手法,文藝片的包裝,力插大陸官僚。講人話㗎!其實幾好睇,但唔知係怕了那個圓形鏡頭,還是怕了范冰冰的村姑look,電影在香港無聲無息地上畫落畫。今次《芳華》是史詩式大製作,大陸票房超過十億,香港的票房大概連《與神同行》的零頭也沒有。可惜呀!我覺得這是繼《讓子彈飛》後,最值得看的國產片。 我會形容《芳華》是大陸的《阿甘正傳》。透過文工團中男男女女,側寫近代大事,尤其聚焦文革時代的演變。男主角是個超級好人,擁有一如阿甘的價值觀。在美國,這種好人經歷戰亂後結果被創作到變成超級富豪;在中國,如果真有阿甘,他會被政府用完即棄然後傷痕纍纍地自生自滅。馮小剛如實拍出來,沒有美化沒有歌功頌德猛話共產黨最偉大。然後,有人話,《芳華》拍出來的文革,美好如畫,都沒有將真實中可怕變態的一面勾劃出來。我說,這裡是大陸呀!你估是波士頓還是洛杉磯?如果真把毛澤東的禍害似紀錄片般如實反映,你估電影還可以上畫?不是

20180127-馬家輝:解憂之店

馬家輝:解憂之店 2018年1月27日 同時有兩部《解憂雜貨店》上映中,一齣國產,一齣日製,後者我在飛機上看了,竟然看得鼻酸,前者當然不敢去碰,自從《深夜食堂》被改編為華人故事,那種荒唐,那種可笑,讓人無法再有半分信心去領教任何「漢化」電影。 《解》片改自東野圭吾作品,那是最不像推理的推理小說,簡直只是文藝故事,加上若干奇幻轉折,骨子裡說的仍然只是人間溫情。但亦正是溫情最使人動容。 我在飛機上之所以被感動,主要因為時機切合。話說幾天前收到內地網友私信請教疑難,說她是廿六歲的女孩,下有弟妹,母親五十多歲,一年前患了肺病,正在治療和康復中,而她在此時發現六十歲的父親有外遇,她乃猶豫,不知道應否跟父親好好談談,勸他「迷途知返」;抑或該直接對母親踢爆,讓她自行出面解決。 我沒回答。自己的家事自己了解,旁觀者的任何所謂客觀意見皆易流於武斷,稍有差池,影響決策,我可負不起這個責任。誰都負不起這種責任。 然而又忍不住想到,如果我明明可以給予冷靜的提醒而不提,她在衝動之下做了破壞性的決定,我豈不同樣有責任?這樣的責任,叫做「道德失責」,如在暗夜窄路上聽見求援哭聲,我竟掩耳而過,到最後,出問題了,我難辭其咎。 《解》片情節正跟此有關。雜貨店老闆常替街坊解答疑難,他老去後,期望街坊告訴他,到底他的答案對他們有過什麼生命影響。別人的生命其實亦是他的生命,因為,他聆聽過,他介入過。看此片時,忽想起多年以來好為人師,在網上給過別人不少意見,那些人,後來怎麼了?會否有機會回來告訴我,他或她因此而過得較好或不好?一時之間難免感觸。 現實畢竟不是虛擬。所以,慎答,慎回,現實有血有肉,網上對答,豈可兒戲。嗯,我記住了。 馬家輝

20171219-阮穎嫻:回歸以來青年置業最難

阮穎嫻:回歸以來青年置業最難 20171219 我在〈原來青年不想安居只想置業〉(2017年12月5日《明報》)一文提到,根據研究報告,原來香港青年渴望置業,高達79%青年希望在成家時能立室,離開父母居住。但青年這個置業願望是否一代難過一代呢? 各青年組別置業率均跌破50% 就圖1所見,各年齡層的置業率,除了18至24歲組別外,2001年開始不斷下跌;2011年起樓市爆升,跌幅更大。本港結婚年齡中位數這幾年間為28至31歲,這個年齡組別的置業率跌幅明顯,總共下跌了12至14個百分點。現在本港總置業率約50%,而各青年組別的置業率都跌破50%,足證大部分不動產都集中在中年及老年人身上。 圖2可見1996至2006年,25至34歲私人住宅置業率平穩,因此青年置業率在2011年後下跌是因為自「八萬五」政策叫停,可供出售的公共房屋耗盡。現在資助房屋的戶主都比較年長,最多戶主為1955至1959年出生的一代,幾乎沒有青年是獨立住在資助房屋的,部分青年可能只是替家人做戶主,以其年輕資格及收入獲得按揭信貸。2011年起,公營房屋置業率止跌,跌幅主要來自私人物業置業率,為樓價急升青年無法負擔所致。 銀行壓力測試是第一大問題 青年置業難,有幾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信貸收緊而樓價愈來愈高。2010年8月起金管局發出壓力測試指引,現時首次置業自住用途450萬元以下物業,仍可透過按揭保險計劃借八成至九成按揭;但銀行壓力測試須承做八成以上按揭者,在利率加3%時仍能以少於45%收入供款。一間400萬元的私人物業以八成按揭計,利率2.15%,首期80萬元,月供約1.2萬元,壓力測試要求收入需達約3.9萬元。2016年25至34歲青年主要職業每月入息中位數為1.5萬元,兩人家庭即3萬元,可負擔供款,但過不到壓力測試。儲首期也是問題,若樓市長遠升幅比薪金高,可能永遠也儲不到首期。首期金額相對樓價,還是可籌、可借、可儲、可「靠父幹」,但壓力測試過不到就按揭也做不到,或要從其他信貸渠道以較高息率借貸。所以壓力測試還是第一大問題,首期次之。 第二個原因是難覓穩定的職業。全球勞動市場競爭激烈,工資增長落後,勞工保障改革使以前可穩定做一段長時間的工種不再或只流向高技術人才,專業人士進修及獲得事業回報之路比上一代長,工作「彈散化」(彈性及零碎化)使青年難以規劃職業。現在流行「

20171227-阮穎嫻:青年不想安居想置業

阮穎嫻:青年不想安居想置業 20171227 很多民間與房屋有關的左翼團體都強調市民需要的是安居,不是置業。同時,右翼認為政府的角色是幫助市民有最低水平適切的居所;至於置業是私人領域之事,政府不應涉足。但調查發現,香港青年想要的不是廉租房屋,而是成家時可以立室。 大部分青年滿意與父母同住 在一項有關香港青年住屋的抽樣調查裏(註1),不計很少數已經跟伴侶及伴侶家人同住的人,18至34歲青年有超過八成與父母同住,只有7%是獨居或與伴侶一起居住,近乎無人與朋友共居。雖然青年如游蕙禎常說要空間,但原來很多青年都覺得與父母同住無問題,亦不傾向與朋友搬出去共居或分租。與父母同住的人裏,有95%願意繼續與父母同住,只有19%認為與父母同住不方便,30%寧願住其他地方。 與父母同住有很多原因。第一是互相照顧,在家居住的青年有87%認為同住可照顧父母,73%認為父母可照顧他們。第二是家務負擔,83%認為離家居住有太多家務要做,與父母同住這方面可紓緩。第三,節省金錢,74%認為此安排令他們有更多閒置資金消費。這些原因使與父母同住成為互惠互利的選擇。種種局限也令青年與父母同住,70%的青年回答因負擔不起住其他地方而與父母同住,再一次證明租金貴、樓價高是一大問題。60%為孝順;只有16%說父母不批准離家居住。 市場及文化建構居住期望 這樣看來,沒有跟伴侶居住的青年好像大都滿意與父母同住,沒有西方國家青年獨立居住的需求。但這個結果未必完全是個人意志,也可以是社會環境所建構。 第一是文化不同。有85%受訪者認為中華文化較着重保持家庭關係。在一個瑞典與香港的住屋文化比較研究裏,在香港過早搬出去住可以是一種「社會問題」;甚至很傳統的看法是,未婚女生離開父母居住是道德有虧、損害家門聲譽。但瑞典青年太遲離家居住及獨立生活會有朋儕壓力,所以瑞典只有少於三分之一的24至27歲青年與父母同住(註2)。在美國或日本等地,考的大學是全國的大學,通常離家很遠,所以升大學就等於獨立生活了。香港是「城邦」(city-state),最遠的大學及工作機會的距離可即日來回,沒有這種必須離家居住的需要,也不成文化了。 第二是樓市及經濟能力建構的結果。因為搬出去住太貴造成限制,所以不如告訴別人自己孝順、想照顧父母,在道德上佔高地。當問到如果離家居住只需用到收入的20%,有56%青年說傾向

20180202-陳詠燊:最重要是今天坐在他身邊的,是你

陳詠燊:最重要是今天坐在他身邊的,是你 2018-02-02 兩個人一路走來,要經過的挑戰有許多,第三者當然就是最致命的一種。然而,世界上真的那麼多第三者嗎? 他那位偶爾還會WhatsApp他的舊情人,那位經常與他在ig like來like去的女孩,那位經常找他幫忙的女同事,那位每次他說與朋友出去飲酒都會在座的單身女舊友......她們位位都來勢洶洶,每位都有嫌疑,每位看來都很曖昧,每位都疑似與你的男人有條路......,你有證據嗎?沒有,統統都只是懷疑,防得幾多個?你不理,幾辛苦都要防!於是你全部都防,落閘放狗。 第三者當然要防,可是重點正正就是上面的那一句——你防得幾多個?個個都防,大家都辛苦。要愛到那麼辛苦,還愛來幹甚麼? 問心一句,你的男人真的條件好到這個地步嗎?真的個個都會撻得著嗎?其實你自己都知道,有很多的所謂第三者威脅,都只是虛火來,你都在白呷醋而已;你做那麼多事情,都旨在氣男人為甚麼招來那麼多浪蝶來要你去呷醋,讓你得不到安全感罷了。 而其實安全感,根本就在你的自信之中。手塚治虫的漫畫《人間昆蟲記》中有一幕是這樣的,男主角與新婚的賢妻在火車上,遇上了妒忌心極重的前女友,前女友知道他竟然結了婚,於是出言奚落了他們一番,又說了幾句當日他怎樣迷戀她之類的說話,可是他的新婚妻子一點也沒有動怒,只向著對方微笑。前度離開後,男主角向妻子道歉,妻子淡淡的一笑,氣定神閒的道:「沒所謂了,反正當了你妻子的,是我。」其實你才是做莊的那一個,閒家都未急,你急甚麼?做女人,淡定,先會有錢剩。 陳詠燊

20180210-王迪詩:最女人——寵壞我吧!

王迪詩:最女人——寵壞我吧! 2018-02-10   新年快到了,我有禮物送給讀者!今天我率先在這個專欄公佈:我將於3月7日舉行「王迪詩寵壞你分享會」,跟大家面對面聊天,分享會將同步在我的Instagram (daisywong_author)直播,現場觀眾每人更可獲價值超過港幣三千元的禮物,包括首飾、法國化妝、護膚和時裝禮品,真是慷慨得瘋狂!希望大家可以開開心心過肥年。現場觀眾名額限三十位女士,參加辦法將於明晚8:30在我的Facebook(daisywonghk)公佈。   為甚麼我要做這個「寵壞你」分享會?因為我發現不少香港女生看來很「硬淨」,但其實內心並不喜歡自己,總覺得自己這樣不夠好,那樣不及人,經常跟別人比較,也很在意別人的眼光。   我有一位女友人長得相當漂亮,事業也很成功,薪水高又有生活品味,個性開朗經常鼓勵人,但某天她突然透露其實她很不開心,前度跟小三閃婚,這對一個女人來說毫無疑問是最Hurt、最難過的,她大可以哭,可以罵,但她卻笑着告訴所有人她已經原諒了這個男人,「祝福他啊!我們還是好朋友呢。」然後回家自己躲起來哭到崩潰。為乜死撐?就為怕被別人看成Loser、棄婦、剩女。我想對有類似遭遇的女生說:你很好,你一直很努力,你應該為自己感到驕傲。   為甚麼香港女生特別在意別人的眼光?我發現這個問題在六十後至八十後的女士較常見,因為香港始終是中國人社會,女孩子從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都是「你必須先為別人設想」,小時候先照顧兄弟姊妹,長大了先考慮父母、丈夫、子女、同事、朋友……咁我呢?我自己呢?誰會為我着想?「先考慮別人」固然是良好的道德教育,但當習慣了將自己放在最後,往往就會壓抑了內心最真實的自己,說出真實的感受會有罪疚感,怕被別人看成「自私」,但我認為剛好相反,我們必須先善待自己,才能真誠地善待別人。「完全無我」嗎?請不要扮釋迦牟尼。女人心情愉快對男士也有好處,你老婆的日子如何,你的日子也必如何。   我做「王迪詩寵壞你分享會」,就是為了提醒女生要善待自己,無論單身或已婚,女人都應該對自己好一點,我將會用一大堆靚到嘩嘩聲的禮物來寵壞你!我會談談新一年如何由內到外活得更好,也談化妝護膚、穿衣扮靚心得,現場還有Mini Fashion Show,記得留意明晚公布的參加方法啊! 王迪詩

20180203-王迪詩:最女人——遇見精靈

王迪詩:最女人——遇見精靈 2018-02-03         上星期談到我計劃於5月出版一部鬼故,為此向家人和朋友詢問他們親身經歷的靈異事件。劇場大概因為有不少陽光長期照射不到的暗角,成了一個經常鬧鬼的地方,我認識一位做幕後的女生(化名婉婉)十歲之前看不見靈體,但父親在她十歲那年過世,她在葬禮上看見爸爸跟她揮手道別,從此她便毫無間斷地看見各種各樣的「朋友」。 在隱形路上走         我問她看見的靈體是怎樣的,是透明的嗎?還是能穿牆過壁的?我認識其他人所見的跟一般人類的外貌無異,所以一直以為那是人,直至那「人」做出不可思議的事情,譬如突然飛起來坐在樹上,或那「人」在熙來攘往的尖沙嘴海防道以筆直的方式向前走,完全不避開其他人,因為他可以穿過別人的身體。婉婉看見的則是各種模樣都有:「有時走在街上,會看見一家四口——兩個大人拖着兩個小孩,在半空一步步行上斜路。當然,那斜路是我看不見的,換句話說他們正在一條隱形的路上行走,他們似乎也看不見我。」   我問婉婉會不會害怕,她聳聳肩說:「大部份情況我都不會害怕啊,可能我比較大膽吧。在我眼中,他們不是鬼,而是精靈,我們只是存在於不同空間,而兩邊的空間意外地重疊而已。只有一次我真的被嚇到了,有晚我睡到半夜突然醒來,竟見牀尾站着一個小孩,擦擦眼睛再看,是個滿臉鮮血的外國小女孩!」 上錯鬼小巴   婉婉一個女生住在新界偏僻的村屋,有天她工作至很晚,拖着疲乏的身軀搭小巴回家。上車時,胖子司機被站長罵得垂頭喪氣,婉婉在司機後面的位置坐下來。差不多到達時她喊了一句:「司機有落!」猛一看,怎麼這胖司機變瘦了?等等……不止瘦了,而是身體變薄了,薄成一張紙,頭上戴着古時卜帽,那……是個紙紮公仔!婉婉鎮定地下車,就在她踏下小巴階梯那一刻,一把彷佛貼着她臉龐耳語的聲音說:「唉,我平時都唔係揸開呢條線,唔知點解今日要我嚟呢度……」婉婉心中一寒,但「經驗豐富」的她隨即讓心情平復伏下來,不回頭,不停留,繼續下車。沒想到這個紙紮公仔還有下文,但再說下去篇幅不夠了,就留待五月出版的鬼故一次過把婉婉奇異的經歷寫出來吧! 王迪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