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12-姜素婷:「懂英文」不等於「讀懂英文科學報告」

姜素婷:「懂英文」不等於「讀懂英文科學報告」
2018年2月12日


【明報文章】歌手謝安琪一段有關流感疫苗的私人談話數天前流出,她侃侃而談流感疫苗的種種問題。若非本身對這個課題有點認識,我猜我也會被她那溫婉的聲線與數據說服(註1)。

可是作為一個醫療記者,「疑心大」已成為我的「職業病」。好像每次收到採訪通知提及即將有新研究發布帶來新希望云云,都要打醒十二分精神,留意他們有多實事求是。至於謝的錄音,邊聽心裏邊問:究竟她的資訊哪裏來的?為什麼跟醫學界所談的那麼不同?

謝之後在facebook回應私人談話流出時寫道(註2)「那確實是我和朋友之間,細閱幾份資料的交談內容一部分」。這則回應並沒有提及她參考了什麼文章,旁人因而無從得知。


自行解讀資料 恐有問題

自行看醫學資料找答案,謝安琪肯定不是唯一。去年6月底無綫電視新聞節目《新聞透視》以疫苗戰作主題的一集,一個沒有替在港出生的兒子接種疫苗的受訪媽媽也說:「在一個開放資訊的年代,(只要)你很勤力地用一星期看完網上的資料,我認為你也可以做專家。」

真的這樣嗎?做記者也要閱讀大量資料以助認識一個課題,但我不認為這會令人變成專家。醫學研究報告仍然以英文為主,過去我曾在另一個專欄(註3)寫過,這麼多年來的工作經驗告訴我,「懂英文」與「讀懂英文科學研究報告」完完全全是兩回事。不熟悉背後的種種而自行翻譯或解讀資料——尤其醫學範疇的——恐怕有問題。

多年前還在報館工作時,隱約記得要寫一篇前列腺專題,找到的英文資料提及一個檢查方法叫「digital examination」,我二話不說便把它直接譯作「數碼檢查」。專題刊登之後,受訪醫生來電指出我的錯誤:那個「digital」是指手指的「digit」,故此「digital examination」是「肛門指檢」,即醫生戴上手套,把手指經肛門伸至直腸那裏以觸摸附近的前列腺,看看有沒有問題。自以為是的結果,就是譯出個「大頭佛」。

就算有醫學字典或辭典傍身,也不會令人變成專家。我有醫學字典、醫學辭典和生物學辭典各一本,有時候縱使查了醫學「啞老師」,不等於找到答案。

兩年前為本港的腦科基金會撰寫「腦海綿狀血管瘤」問與答(註4),給公眾參考,遇上「supratentorial」與「infratentorial」這兩個醫學名詞,醫學辭典分別譯為「幕上的」及「幕下的」,當堂一頭霧水。若把它們硬塞進句子裏,根本讀不通:「出血風險的高低,除了取決於患者性別及靜脈異常的情况外,也取決於此血管瘤的位置(位於『幕上的』還是『幕下的』)……」向基金會的醫生求助後,才知道「supratentorial」相當於大腦,「infratentorial」相當於小腦和腦幹。這樣放進原句裏就十分清楚了:「也取決於此血管瘤的位置(位於大腦還是小腦或腦幹)……」那是專門的解剖學知識,不問醫生不可能知道。至於醫學研究報告的內容,更不用說了。


醫學報告 須讀全文才有用

偶爾看到人們把醫學研究報告的「摘要」或片言隻語翻譯成中文,放到網上去,內容沒有被消化寫出來,這樣做究竟有何意義?我看意義並不大。多年來參加美國的醫療記者會議,席間講者幾乎年年都強調,必須閱讀全文才有用。全文開首有「引言」,告訴讀者醫學界在那個課題上已知道什麼、未知道什麼、想解答的又是什麼;全文最後有「討論」,除了陳述研究人員對結果的看法,也會提及那次研究的局限,例如退出那次臨牀研究的參加者比例高,顯示那種治療方法某方面的問題外,亦多多少少削弱研究結果的可靠程度。這些資訊同樣有價值,更何况醫學研究每次只會解答整個課題的一小部分,往住不是一錘定音,必須再多了解才能看到相對完整的圖像。因此我總認為,認識醫學研究方法與解讀研究報告的方法,該是事事找資料信自己的互聯網世代必學以傍身的知識。

不得不提的是,不獨是傳媒,網上文章為了吸引眼球,很多時候都會進入「標題黨」模式。然而它們的資料來源是否可靠?如何可靠?寫的人是誰?他們有什麼資歷?什麼時候出版?醫學研究進展快,今年跟去年可能分別已很大,不用說廿多卅年前的了。有沒有超連結可追溯原文來印證及參考?更重要的是,我們因何要急着把所讀到、所聽到的資訊,非得立即歸入腦袋中「相信」或「廢話」的檔案裏?暫放在「存疑」的文件夾待探究及思考,又有何不可呢?

註1:謝所述的內容有多處值得商榷或錯誤,本港專家已加以評論,例如《明報》2018年2月9日報道(bit.ly/2EbYhRa)

註2:謝在facebook的回應見bit.ly/2nQPkX5

註3:詳見bit.ly/2EuBcfZ

註4:詳見bit.ly/2EhuqH4

(編者按:文章標題為編輯所擬)


作者是醫療記者、自由撰稿人

[姜素婷]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