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09-陳韋安:基督徒,不閱讀

陳韋安:基督徒,不閱讀
2015年9月9日


首先,基督徒沒有一種固定形象化(stereotyped)的形象。

基督徒可以很浪漫。基督徒可以很草根。基督徒也可以很港式(嗯,近日這字較敏感)。不過,若真要為基督徒定義一個形象,我還是認為基督徒比較接近文藝青年。不是嗎?讀聖經、唱詩歌、靈修、思想上帝、小組分享,這些都是頗具文藝氣息的活動。因此,基督徒拿着書本閱讀本來是一件合情合理的事。

現今基督教文化卻正朝着一個不閱讀的方向走。所謂「好基督徒」,往往被定義為在教會作事情的人:終日出席教會會議,負責帶領敬拜,預備破冰遊戲,策畫教會旅行等等。閱讀文字的機會愈來愈少——Alpha course 主要是看video,培靈研經大會主要是聽道,甚至,一些大型教會的報告事項已轉化為一套短片(這個其實我是頗欣賞的)。基督徒唯一看過的書,大概可能是十年前好不容易才看完的《標杆人生》。

基督徒不閱讀,實在是個問題。當然,這不只是教會問題,更是整個香港文化問題。不過,教會作為回應上帝之道的羣體,豈不是最能抗衡這文化的羣體嗎?巴特在1962年探訪美國普林斯頓神學院,對着一班神學生如此說:「禱告沒有讀書是空洞的;讀書沒有禱告是瞎眼的」(Prayer without study is empty. Study without prayer is blind)。雖然這番的對象是神學生,不過這話對今日教會仍然適用:基督徒不讀書,就會得出空洞的信仰。

其實,願意閱讀的基督徒大有人在。早前,我協助某宗派舉辦一個神學營。所謂「神學營」,顧名思義就是思考與閱讀。營會中沒有破冰遊戲,也沒有培靈講道。整個營會只有兩個元素:神學講座以及小組研讀時間。我負責帶領其中一個研讀小組,閱讀材料是巴特的《羅馬書釋義》。八個人,一整個下午,坐在一起,閱讀、思考、討論。開始時我叮囑組員:「我們的閱讀材料非常艱深。一方面是中文翻譯問題,一方面內容也不易理解。」不過我卻安慰他們:「但是,你們經歷了這個下午,日後回到自己的教會,你可以驕傲地對人說,我曾經仔細讀過巴特《羅馬書釋義》這一段。我想,全港應該不超過十個人讀過。」結果出乎我意料之外——豐富、深度、思考、發現。這實在不是一般培靈會所能做到的事。

因此,教會的閱讀空間依然存在,也應該永遠存在。坦白說,我沒有奢望閱讀文化能夠成為教會主流。不過,教會至少應該給予它一個合理的位置。這是我的建議:教會不妨舉辦定期的讀書會——它能夠讓信徒昇華——這方面的昇華,不是一般查經、培靈會、營會所能做到的。


陳韋安
(歡迎轉載; 原載於《時代論壇》 「時代.粉紅」專欄)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110508-劉若英:易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