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16-劉細良:【讀書好】英治文化戰略與大中華膠

劉細良:【讀書好】英治文化戰略與大中華膠
22:40 16/2/2017


金文泰(右一)出任署理輔政司時陪同港督施勳(左二)會見孫中山。(蘋果日報)

《近代南來文人的香港印象與國族意識》是認識本土中華膠入門作品。

前清翰林兼港大中文系創辦人賴際熙。

近年後生一代香港人高舉「香港民族」,認為要建構自我認同,主體意識,必須有獨立的民族身份,以作區分。但自「支那宣誓」事件後,年輕人才驚覺他們口誅筆伐的「大中華膠」原來仍佔主流,而且政治光譜甚寬,由左至右,由民建聯到民主黨皆存在。

大家有否想過香港百多年殖民管治,華人精英階層理應文化「歸英」,猶如印度,視英國文明乃人類文明楷模,何以香港人比內地人更尊重中華文化及傳統呢?香港人的「大中華膠情意結」,其實是在百多年英治時代下培育成長,這是一個相當弔詭的現象,也展現大英帝國就地而治的文化統戰手法。《近代南來文人的香港印象與國族意識》一書,是理解香港中華膠煉成過程的入門作品。


英治文化戰略

香港人國族意識由十九世紀南來文人:前清遺老、寨城官員、四九年後來港知識分子及殖民地總督交織而成,當中有幾位是關鍵人物,如港大中文系創辦人賴際熙、文人陳伯陶、朱汝珍及總督金文泰。七十年代香港小學生仍然學習古文、尺牘、中國歷史一早獨立成科、以金文泰總督冠名的官校是一所華文學校,這一切的發生,並非偶然。

賴際熙是廣東增城人,1903年中進士,1907年入翰林院任國史館總纂,當仕途開始一片光明之際,1911年帝國滅亡了,他逃至香港,挾前清翰林之名,成為香港文化界名士。1912年香港大學正式開課,他與另一位前翰林區大典受聘文學院,開設中國經學及歷史等課。根據作者研究,賴際熙因有港大教席生計穩定,引起很多前清遺臣艷羨,紛紛與他拉關係,形成一個傳統網絡。他的影響力進一步提升,來自1925年到任的金文泰總督,履新前已具古文根底,通曉粵語及國語,對中華文化有濃厚興趣,致力改善香港華文教育,提升港大中文系地位,並成立華文中學。1929年港大中文系升格為中文學院School of Chinese Studies,並聘請另一位前清翰林朱汝珍任教中國傳統哲學與文學。

港英為何大力支持一班中華膠傳統主義者?大家不妨回溯近代中國的意識形態發展,清末在列強欺凌下,知識分子追求富國強兵,逐漸認為傳統文化乃現代化最大阻礙,這種反中華文化浪潮在1919年五四運動開始,反傳統與激進政治是雙生兒,共產主義運動是五四的嬰兒,而五四的影響直至1966年毛澤東掀起文化大革命到達高峯。英人面對內地革命浪潮,為免本地華人受此影響,於是反其道而行,提倡講求君臣秩序,相對保守的傳統儒家文化。1927年金文泰宴請一班華商及遺老,他以廣東話發表演說:「香港地方,同中國大陸相離,僅僅隔一衣帶水。如果今日所提倡嘅中國學科,能夠設立完全,將來集合一班大學問嘅人,將向來所有困難,一一加以整理,為後生學者,開條輕便路徑,豈唔係極安慰嘅事咩?」金文泰的願景是令香港成為中華文化研究的重鎮,他拉攏華商與遺老合作,捐助港大中文學院,亦因此保存了傳統國學。


反共與新亞精神

共產黨建政後,難民湧入,英人考慮到殖民地華人對華文教育有龐大需求,殖民地部首席教育顧問Sir Christopher Cox 1957年考察新加坡,對南洋大學被共黨滲透帶來政治不穩定擔憂,認為香港要避免,日後開辦的華文大學要同政府保持密切關係。1959年政府宣佈計劃成立華文大學,也鎖定了反共的新亞書院為合作夥伴。歷史彷彿回到金文泰年代,他選擇幫助前清翰林;一班傳統主義者去發揮社會影響力,抵銷五四激進主義衝擊,而中文大學則選擇了文化上的傳統主義者錢穆、唐君毅。這一切都不是偶然。

港大中文學院及中大新亞書院文、史、哲學系的畢業生,多年來出任政府教育官僚、中學教師,培育出一代又一代對中華文化有感情及敬意的香港華人。反之共黨官僚,則粗疏地認為殖民地下培育的是崇英親美奴才,所以就要推行近代歷史教育,宣傳愛國主義!歷史諷刺莫過於此。


撰文:劉細良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110508-劉若英:易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