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6-陳韋安:講道批判

陳韋安:講道批判
20171226


聽道不是消費——這一點已經有不少同道說過了。本文卻想在此之上討論信徒對講道的批判。我強調,批評、指責、辱罵是不好的。不過,這卻不代表信徒對教會講道毫無意見,甚至,抑壓自己對講道的觀感。

德國講道學家魯道夫·波仁(Rudolf Bohren) 於1971年寫了一本近五百頁的講道巨著《講道學》(Predigtlehre)。此書最後一章名為「講道的批判」(Predigtkritik)。讀者別誤會,這不是一個貶義詞。事實上,德語「批判」(Kritik)一詞,並非只解作「批判」或「批評」。其實,中文一直未能好好翻譯德語 Kritik 或英語 critque 一字。所謂 “Kritik”,其實可解作「考察」、「研究」、「甄別」或「鑑賞」。因此,所謂「講道批判」,不是「惡意的批評」,而是一種「講道鑑賞」。

著名德國戲劇鑑賞家(Theaterkritiker)弗里德里希·盧福特(Friedrich Luft)曾說:「批判是對藝術的讚美」。(Kritik ist die Kunst zu loben)。此話實在可圈可點。批判不是指責。指責是低層次、惡意的抨擊。它沒有欣賞的心。真正的批判其實是出於對講道的熱愛、熱忱與熱誠。它不是對講道者的批評,而是懷着欣賞角度的鑑賞、分析與回饋。事實上,熱愛上帝話語的人,認真聽道的人,對信仰渴求的人,才會對講道內容產生批判(記住,這裏所說的批判並非貶義詞)。唯有真正聆聽上帝之道的人,他才會不停留在被動的「聽」,更會懂得主動的「評」。

我再說,這不是屬靈的驕傲。事實上,恰恰相反,魯道夫·波仁指出,講道的批判其實上帝之道在教會中的延伸。誠然,講道是聖言、聖靈、講道者、聽道者四方面構成的過程。上帝之道發生在講道之中。因此,就此而言,聽道者與講道者無異——兩方都是上帝之道的聆聽者——無錯,講道者同時是聽道者。講道者在預備講章的過程中成為了上帝之道第一位聆聽者。因此,上帝之道並非完結在講道者的口中。祂更藉着聽道者的反省與沉思,以回饋與評論的方式延伸與激盪着教會羣體。因此,聽道者的鑑賞正是讓講道者的講道在教會真正地展開。

因此,聽道者無需抑壓自己對講道的意見。文學學者 Emil Staiger 在《藝術之詮釋》(die Kunst der Interpretation)一書中指出:「任何最主觀的感受,都是(藝術)研究之根基。」(Das allersubjektivste Gefühl gilt als Basis der wissenschaftlichen Arbeit)。因此,聽道者一方面懷着謙卑的心聆聽上帝之道,但他卻不必要抑壓自己對講道的直觀感覺與體會。謙卑與批判,兩者是沒有衝突的。甚至,講道者作為第一聽道者,他更應該是一位自我批判者(Selbstkritiker)。

重要是這個:無論是講道者或聽道者,他們對講道的要求都是一樣的——對上帝之道的激情與熱忱。唯有對上帝之道的熱忱,才能築起健康的講道者與聽道者。當然,我要強調,講道與聽道其實是教會羣體一個長遠的學習過程,講道者與聽道者需要彼此共同學習與改善。

這是聽道者的責任,也是講道者的責任。因為,這是基督徒的責任。


陳韋安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