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7-石琪:香港電影金像獎的遺珠 — 《蕩寇風雲》和《消失的檔案》

石琪:香港電影金像獎的遺珠 — 《蕩寇風雲》和《消失的檔案》
2018/4/17 — 9:43


第三十七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揭曉了,過去一年港片不景,叫好與叫座之作都少,但金像獎由提名到頒獎典禮仍受廣泛報道,保持熱閙。三十七年來,香港影壇變化很大,由大旺大盛而至低迷,很多影人北上大陸發展,最初創辦此獎的《電影雙周刊》亦消失已久,真有滄桑之感。

不妨重提一下,第一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於 1982 年舉行,由《電影雙周刊》主辦,全由影評人投票選出。其實六十年代《中國學生周報》羅卡編電影版,便由影評人每年選十大,七十年代唐書璇創辦《大特寫》繼承此風,讓影評人選十大華語片和十大外語片。該刊停辦後有了《電影雙周刊》,繼續每年選十大,隨後仿效美國奧斯卡金像獎設立多個獎項。

第一屆最佳電影是《父子情》,方育平亦憑該片得最佳導演獎。張堅庭憑《胡越的故事》得最佳編劇獎,《摩登保鑣》的許冠文得影帝獎,《長輩》的惠英紅成為首位金像影后。第二屆最佳電影是許鞍華的《投奔怒海》,第三屆是方育平的《半邊人》,第四屆由嚴浩的《似水流年》得勝。

頭幾屆後,越搞越大,加上電影界各專業組織及電視台合辦,變為以電影界為主,頒獎禮更似奧斯卡了。

今屆各項得勝者是否全部應得呢?自然各花入各眼,見仁見智,這方面無謂多談。根本上,任何評選結果難免或多或少有爭議,包括奧斯卡和諾貝爾獎都不例外,美國總統選舉甚至爭議更大。事實上,電影獎初選入圍,獲得提名,可算受到賞識了。

今次要談的是,至少有兩部遺珠,在提名階段就被忽視,不大公平。這兩部是陳嘉上導演的《蕩寇風雲》,和羅恩惠導演的《消失的檔案》。

古裝武打戰爭片《蕩寇風雲》描述明朝戚繼光頑抗日本倭寇,人物多場面大,劇情與動作在同類華語片中特別可觀。此片獲「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的最佳編劇獎,以及最佳男演員獎(倉田保昭),亦是八部推薦作品之一(該會選《明月幾時有》為最佳影片,《相愛相親》的張艾嘉為最佳導演)。然而在今屆「香港電影金像獎」,《蕩寇風雲》僅有倉田保昭提名最佳男配角獎一項,亦落敗了,其他項目全不入圍。

別說編、導、演了,《蕩寇風雲》的美術、攝影、動作設計等都有水準,動作設計尤其複雜多采,遠勝得獎的《殺破狼・貪狼》,為何連提名也沒有呢?

至於紀錄片《消失的檔案》,回顧 1967 年香港左派大暴動,除了有大量舊報道和舊片,還訪問了有關的各方人士,提供不同角度,是去年以本港為題材的特別重要影片。然而此片不獲任何提名。月前我遇到一位投票者,她非常不滿複選名單上《消失的檔案》完全無份。我也有同感,初選時我選了羅恩惠為最佳導演,到了複選卻無法選她!

說起來,去年沒有戲院願意上映《消失的檔案》,「香港國際電影節」也拒絕接受此片,幸而可在社區放映了很多場,反應熱烈,大獲好評。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獎」和「香港電影金像獎」都冷待此片,實在難以理解。(補充一下,這紀錄片雖然沒有正式公映,但列入金像獎片目,符合初選參賽資格。)

是否自從《十年》叫座得獎惹起風波後,政治題材成為忌諱呢?可是今年「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獎」也把拍攝梁天琦的政治紀錄片《地厚天高》列入八部推薦影片之一,為何忽略拍得更好的《消失的檔案》?難道五十年前左派愛國的「反英抗暴」,比不上近年旺角暴動的梁天琦?

我昨晚剛看了趙崇基新片《中英街 1 號》,亦重提 1967 年左派反英抗爭,還與 2019 年的未來抗爭對照。此片得不到本港「電影發展基金」資助,拍成亦遲遲未能公映,直至海外得獎,才引起注意。關於《中英街 1 號》旳觀感,留待日後才談。


石琪
香港資深影評人。1964 年開始寫影評至今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