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24-阿果:由 TVB 到毛記 — 我們為何仍著緊香港流行文化?

阿果:由 TVB 到毛記 — 我們為何仍著緊香港流行文化?
2018/4/24 — 17:05


《當日出日落同步上演》

(編按:本文為作者新書《當日出日落同步上演》自序,標題經修改)

多年前,上過一節藝評課,老師大有來頭。甫開口,即拋低足金金句:「要寫好的文藝評論,一定要有說服力。字裏行間要塑造權威,與大眾保持距離……所以記得引用西諺,注重修辭,多寫英文註釋,這樣讀者就自然覺得你比他站得更高。」這番話,我印象深刻。

難忘,也因為那節課上得很辛苦。好不容易熬了十五分鐘,終於按捺不住,滿臉通紅,奪門而去。我向來循規蹈矩,一生在課堂做過最壞的事是睡著流口水。當日早退,回家路上,我想了許久也不明白,為何自己反應如此劇烈。


多年後,我好像摸到答案。

2012 年尾,蒙《明報》「星期日生活」編輯黎佩芬小姐賞識,闢出報章一角,定期撰寫《果欄》。對於寫作題材,編輯一直予以大量自由,從沒規限,不過新欄開張不久,我便開始發現,原來香港流行文化是我最大志趣。

然而,展開流行文化的書寫,並非沒有掙扎。代入當日藝評老師的立場,流行文化本性貼地,錢字行頭,沙石滿瀉,歷年來偶有經典,但更多時候傷風敗德,俗不可耐,難登大雅之堂。類似說法,近年我們聽過不知多少次——有作家於報章專欄狠批香港歌壇「新不如舊」,「謀生的人好像都文盲了」,「歌壇死到今天這地步」乃是「活該」;不少人怒罵《東張西望》「有毒」,痛斥《100毛》「膚淺」,批評《十年》「低成本」不配贏金像獎,嘲諷《低俗喜劇》「低俗得義無反顧」。

以上批評,都有同一結論:面對鄙俗煽情、騾子不如的香港流行文化,群眾應該自挖雙目,大聲說「不」,然後要不改往大會堂欣賞歌劇,要不遠離本土,接受全球化洗禮;如有空餘時間,有識之士最好多揭藝評,少理八卦,多關心時事,少追看電視,怎也不應該與本性低俗的流行文化做朋友。

資料圖片:2013 年港視政總集會。群眾高舉五隻手指,示意香港需要五個電視台。

我其實不同意。香港流行文化世界長期滿佈沙石,有時甚至泛起惡臭,惹人反感,但我們也要承認,再壞的作品亦可以有顛覆世界、穿越人心的威力。你可以批評鞭撻阿叻平庸、王晶低俗、成龍衰格,卻不能抹煞一個事實:這班「豬朋狗友」,曾經跟香港人同牀共枕,風雨同路;近年出自堆填區的本地電視節目,不少確實很膠很垃圾,但每晚仍令數以百萬計視力正常的平民百姓,全神貫注,甘之若飴。電視看似是無關痛癢,甚至茶毒人心的娛樂媒介,但偏偏十幾萬人付上真心,於免費電視牌照一役蜂擁上街,高呼「我要睇電視」。

因此,假如要理解香港人的個性與體味﹑民間的情緒與氛圍,流行文化是最佳入手點。而文化既是平常事,文化研究就不能站在道德高地,遠離群眾,樹立權威,營造距離;反之要植根民間,站低一點,湊近一些,與群眾臉貼臉、心連心,仔細研究。

更何況,香港流行文化並非清一色惡俗品味。這些年來,港式流行雖被批評「輝煌不再」,但仍有無數有心人不懈奮鬥,炮製佳作,撩動人心。我試過為《100毛》的「阿 Bob 扮張家輝」封面胃痛,為河國榮的《亞視永恆》而抽筋;陳奕迅、黃耀明、顧嘉煇的技藝,令我聽出耳油;《導火新聞線》的人情味、瑪嘉烈與大衛的感情戲、吳業坤的起霧鏡片,教我眼泛淚光;RubberBand 雨中高唱《天問》、何韻詩親身示範「生於亂世有種責任」,更令我在壞時代裡見識到港式公義、人性光輝。


壞的流行,尚且影響眾生;好的作品,有情動人,叫人立足本土,此志不渝。

香港流行文化重要,也因為它訴說一段鮮活的歷史,記錄一座城市的轉折。本書收錄的文章,最早面世於 2012 年。那時候,梁振英才剛上任特首,反國教運動恰好以成功告終,戴耀廷的「佔領中環」意念,蘊釀多時,卻未寫成專欄文章,掀起巨浪。此後五年,香港社會轉變翻天覆地——國族意識被年輕人抗拒,本土意識抬頭;特首換了人,民主繼續遙不可及,法治、自由等核心價值慢慢淪陷,「這香港已不是我的地頭」一句流行歌詞,更加漸漸成為大眾共識。

整個轉向的過程,正好經由普及文化與大眾媒介,貼地刻劃,真實呈現。

過去五年,香港流行文化世界也同樣走進轉折點。以巨星、大台、大公司主導的遊戲規則,逐漸成為過去;新的流行版圖,傳媒媒體仍有影響大眾、設定潮流的能力,但在新媒體空間下,更多的無名小卒、坊間創意、市井口味,已經空群而出,突破門檻,直達受眾。


此刻的香港普及文化,固然有「日落」的一面:它無復黃金時代的輝煌、「今非昔比」,影響力不再遍及東南亞,在新時代佈景下難敵教萬千愛國心流淚的《戰狼》(詳情請問成龍);然而,換個角度,它又有「日出」的跡象:大台以外,靈活與蠻勁絲毫不減,情義與癲狂間或現身。在已然轉折的社會環境下,它足以用更多的新意,流得更久,行得更遠,有待「仍然要相信這裡會有希望」的香港人,耐心發掘,仔細欣賞。

書名《當日出日落同步上演》,就是這個意思。

特此感謝撥冗為本書作序的前輩們:沒有吳俊雄博士(梁款)和馬傑偉教授在學術界的啟蒙、黎佩芬小姐與張鐵志先生在媒體闢出的寫作空間、林日曦先生及RubberBand 的 6 號不斷炮製的本土流行佳作,本書及裡面的文章,根本沒可能出現。

時代太壞,唯願香港和香港流行文化,可以遠離黑雲,發光發熱。


阿果
明報星期日生活《果欄》作者。著有《當日出日落同步上演:致香港流行文化2012-2017》、《拾年記:香港流行年代誌(2000-2010)》。鍾情流行文化,肉緊大眾媒體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