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07-陳韋安:看見神

陳韋安:看見神
20180407


看見神(visio Dei),從來都是教會靈修傳統的屬靈高峰。

當然,從來沒有人見過神(約一18、約壹四12)。不過,教會的靈修傳統卻強調,「看見那不能看見的神」是靈修傳統的核心課題。遠於第二世紀的亞歷山太革利免(Clement of Alexandria),他的著作《雜記》(Stromateis)已探討這靈性的看見(theōria)。他寫道:「靈魂一直往高處行,直至他不再以鏡像遇見神(林前十二13),卻以純潔愛慕之心毫無阻隔地、透徹地、永不止息地觀看神。」(《雜記》7.3.13)

如何看見那不可看見的神呢?教會的靈修傳統強調,不是藉著肉眼,而是憑著信心靈魂的看見——這是奧古斯丁(Augustinus)在《登山寶訓講論》、《懺悔錄》與《論三位一體》中的教導:「我用我靈魂的眼睛——雖然還是很模糊的——瞻望著我靈魂眼睛之上的、在我思想之上的永定之光。這光,不是肉眼可見的、普通的光……這光在我之上,因為它創造了我,我在其下,因為我是它創造的。」(《懺悔錄》XII,10)

後來,東方教父僞丟尼修(Pseudo-Dionysius)在《神祕神學》中強調上帝不可知、不可見、不可感,並且強調「看見神」要衝破一切可見的光明,並在這不可知的黑暗中看見上帝。他引用摩西於西乃山遇見神的例子:「摩西衝破了它們(神聖之地),離開了看與被看者,進入到不知(無知)之真正神祕的黑暗之中……我祈禱我們能來到這遠遠高於光之上的黑暗!我希望我們能沒有視力和知識,以便在不看不知之中,觀看和認知那超出一切視覺和知識之上者。」因此,上帝「不可見的可見性」(invisible visiblity)成為了中世紀靈修的重要課題。

本文其實想介紹中世紀後期的德國哲學神學家尼古拉庫薩(Nicholas of Cusa,1401–1464)於一四五三年寫的《論上帝的觀看》(De Visione Dei)。這作品正正仔細探討「看見神」這課題。書的名字很有意義,所謂「上帝的觀看」,不只是「看見上帝」(objective genitive),更同時指著「上帝的看見」(subjective genitive)。庫薩在書的引言邀請讀者進行一個活動:

一、首先,掛一幅耶穌畫像在牆上,各人於不同地方觀看畫像。

二、此時,大家都有同樣經驗:覺得只有畫像凝視著自己——站在東邊的人覺得畫像凝視著東邊;西邊的人覺得畫像凝視著西邊。

三、然後,東邊的人走到西邊,西邊的人走到東邊。他們仍會發現,畫像的目光不間斷地隨著他們移動。

四、雖然畫像沒有移動,但它的目光卻同時在每一個角落,凝視著不同的人。

五、弔詭地,各人此時只能彼此相信,相信大家都是被畫像注視的對象。

庫薩用這畫像的活動,帶出一個深奧的神學道理:上帝從來都不是看見的對象,反之,祂一直都是永恆的凝視主體。「由於你(上帝)觀看我,你也使自己被我觀看。」(De Visione Dei,5)所謂「看見神」,其實是「看見我們被上帝看見」。對於庫薩來說,上帝的看見不僅是視野,更是上帝的創造、愛與永恆。因此,我們活在上帝的全視(omnivoyant)之中——上帝不只是全知、全能、全在,更是永恆地、一直地看見。無限的上帝凝視萬物,世上每一件事物都被上帝仔細、獨有、具體地凝視著。因此,所謂「看見神」,對庫薩來說,也就是「看見自己被上帝看見」(seeing being seen)。

這概念對我們有何意義呢?下回繼續。


陳韋安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