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22-世界閱讀日:關於閱讀的二三事,寫在世界閱讀日

世界閱讀日:關於閱讀的二三事,寫在世界閱讀日
16:59 22/4/2018


【明報專訊】今天(4月23日)是世界閱讀日,社交媒體上一些朋友會在這天玩tag人,叫大家分享一下最近在讀的書。這社交媒體上的小清新玩意。社會上多數人還是不常看書的,當然自稱每個月讀三十本書的閱讀達人吳克儉是例外。


口說喜歡閱讀 削推廣閱讀開支

說起吳克儉,我便想到他臨退位之前,他負責的教育局中小學的「中、英文廣泛閱讀計劃」津貼取消掉,那是多少錢?是每間學校八千多至三萬四千多元(立法會2016年11月23日文件),節省的開支只是數千萬元。這個做法簡直是公關災難,但也很符合吳克儉及梁振英的形象──應省錢的地方超支數百億,卻去削減每間學校那丁點的閱讀推廣經費。口裏說重視閱讀,實際上是削減經費。現屆政府重新引入這個津貼,算是撥亂反正。

香港人喜歡閱讀嗎?那就要看你怎定義閱讀,例如吳克儉把閱讀的雜誌也包括在三十本書裏面,那應該還可以的。如果把手機閱讀面書和新聞也包括在內,那就是全民閱讀了。


香港人是否喜歡看書?

當然,一般人說的閱讀,不是吳克儉那種連雜誌也算的計法,而是狹義的閱讀,即是閱讀實體書籍。以狹義去計,香港人是否喜歡閱讀?2017年香港出版學會委託機構訪問了1498人,調查發現約六成七人在過去一年有閱讀實體印刷書籍的習慣,如果要標題黨一點,就是官方的說法﹕「香港三成人一年無讀實體印刷書」。(註)

如果分開年齡層去看,情况會好一點﹕18歲以下、18至30歲及31至40歲的三組受訪者有閱讀實體書的比例分別是71.6%、79.0%和78.9%。不過,這三組數字比起2016年同一個調查明顯下降了,在2016年,數字分別是78.7%、79.8%和80.8%(見表)。

這個調查結果符合了我們覺得人們少了看實體書的印象,那麼原因是什麼呢?那些沒有看書的人裏面,約四至五成表示他們一直沒有閱讀習慣,只有5.5%至19.4%表示是因為網上閱讀已經足夠。

調查發現,人們平均每月看書數量(不計漫畫或教科書)是兩本,跟吳克儉的三十本差很遠。如果平均每月看兩本書,其實一年已經看了24本書,算是不錯了。當然,我們不肯定這24本書是什麼書。


什麼書最多人看?

什麼書最多人看?早前政府公布公共圖書館的2017年借閱排行榜,最多人借的10本書,有9本是旅遊書,1本是文憑試中文科試題。2016年的結果也是差不多,不過2017年《東京食玩買終極天書》(這堪稱是消閒書名的典範)擊敗文憑試試題成了榜首。這個新聞一出,網上很多人慨嘆香港人只會飲飲食食、沒有文化云云。

如果對照一下上面提到的調查,18至40歲的三個年齡組別看得最多的書是「文學小說類」,41至84歲的三個年齡組別看得最多的是「保健養生烹飪飲食類」。「旅遊地理類」在各年齡組別都不是最多人看的,那麼為什麼最多人在圖書館借?原因很簡單,因為人們不想買旅遊書。人們一年會看旅遊書的時間,就只有出發前和旅遊的時候,所以不是在圖書館借,就是跟朋友借。這跟人們的閱讀喜好似乎沒有直接關係。如果因為旅遊書雄霸排行榜便高呼香港人沒文化,似乎是過度解讀。

根據上文,相比起2016年,2017年自稱會看書的受訪者比例是跌了,而自稱少了看印刷書的比例也增加了。調查沒有追問受訪者自稱少了看書的原因,如果有關機構繼續做這個調查的話,這是應該加入的一條問題。

為什麼人們少了看印刷書?我的不科學觀察是,我們習慣了看其他東西。到港鐵和公共場所看看,人們在看的不是書,而是智能手機。當然,即使沒有智能手機,很多人還是沒有看書而是在打機或者看雜誌。不過,大家問問自己和身邊的人,他們這一年看的書是多了還是少了、看智能裝置是多了還是少了,答案應該很明顯。

在這個人人機不離手的年代,我們愈來愈習慣看碎片化的資訊,慣了看只有一百幾十字的資訊之後,我們的注意力愈來愈短。要一口氣看幾十頁書,彷彿像愚公移山一樣困難。

人們習慣了智能裝置以後,首先受衝擊的是紙媒,我們看到報刊的盈利能力愈來愈差,很多曾經盛極一時的雜誌已經關門或者放棄印刷版。紙媒瀕危之後,出版業會不會是下一個?


實體書 vs. 電子書

出版業會不會死?至少現在我們還會見到書店,今天人們仍會買書和借書,暢銷書仍然成行成市。書本和紙媒的分別是,書本盛載的內容比起紙媒難以被網上資訊替代,我們很容易習慣在網上找免費的新聞、文章和消閒資訊來看,然後便不會去報攤花錢買一樣的東西了。可是,一本有數萬字的書,裏面的知識和概念,是很難在智能裝置上不花錢看到的(對,重點不只是智能裝置,而且是不用花錢)。

那麼電子書呢?上面的調查結果顯示,18歲以下組別自稱上網較多閱讀社交媒體的人有四成,自稱較多看電子書的有三成。他們上網閱讀看電子書的比例是18至30歲組別的接近一倍,是31至40歲組別的接近三倍。相信這對於電子書出版者來說是好消息。雖然被問到「若一本書同時有電子本和印刷本,您寧可選擇閱讀電子書抑或印刷本?」的時候,除了31至40歲組別(只有46%),過半受訪者仍是回答說印刷書。

雖然過半受訪者仍是選擇印刷書,不過選電子書的比例比起2016年是上升了,兩者的差距也拉近了。這對於出版業者來說,不肯定是好消息還是壞消息。

電子書好還是實體書好?我這個對電子書接受程到最高的31至40歲組別的「中間人」會告訴你,兩樣都好。手中有一本實體書的感覺就是好,那是一種很實在的感覺。尤其是一些題材認真的書,看實體版的話,才能感覺到那種一氣呵成的氣勢。那暫時不是用Kindle或iPad看書能夠做到的。

電子書好不好?也好。我是用iPad看電子書的,可能因為習慣問題,看電子書的速度似乎比看實體書快,而且它有個好處,是可以搜尋字眼。因為我看的多是社會科學和文史書籍,可以搜尋字眼,便方便作對照。電子書還有一個好處,是我家中的八個Billy書櫃已經爆滿,我已經沒有地方放書了。因為土地問題,我買實體書會買得小心一點,值得珍藏的就買實體書,參考用的就買電子書。

關於電子書,再後要吐槽一下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大家知不知道其實香港的公共圖書館是可以借閱電子書的?香港公共圖書館有向台灣公司HyRead購入的服務,市民可以登記借閱電子書。可是那個系統的「用戶友善」程度真的不敢恭維,連我這種天天與智能裝置為伍的宅男也覺得不容易上手,加上政府的宣傳有限,所以仍不是很受歡迎似的。大家有興趣的話,上Google找來看看吧。


(註)

香港出版學會 香港全民閱讀調查報告(2017 年)

www.ncforum.org.hk/file/upload/file_903_hqB.pdf

文//林勉一

編輯// 曾祥泰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