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9-周永新:新冠疫情下市民的喜與憂

周永新:新冠疫情下市民的喜與憂
2020年6月19日星期五


過去半年,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港人經歷了一段漫長和痛苦的日子。相對於17年前的「沙士」,那次病毒來得快,也來得兇,感染死亡人數以百計,但過了4個月,市民生活大致回復正常。今次新冠肺炎拖了快半年,至日前因此死亡只有4人,但傳染病學專家仍不能肯定,另一波疫情會否捲土重來?最惱人的是:社交距離不知還要維持多久?戴口罩外出的日子何時可結束?


疫情影響生活每一方面

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生活一些不方便,但市民習慣了,並不覺得怎樣。不過,疫情一再拖下去,市民逐漸發覺,其實生活每一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家裏有子女的,他們終於可以返校上課,而做父母的,方才發現教師的責任實在重大,不是網上學習可以取代;年紀大的和家中有成員需要照料的,長者活動中心和復康中心長時間停止運作,百萬計長者和正在接受復康治療的人士,他們的愁苦和無助,非外人所能明白;受害最大的,應是那些因為疫情而被減薪或裁減的僱員:3至5月的失業率是5.9%,即23萬名打工仔找不到工作,加上就業不足的,香港有約36.5萬個家庭的收入因而減少;這些家庭如何在疫境中掙扎求存,並在疫情過後「動起來」,政府真要想想辦法,「保就業」已不易,協助他們「重新出發」,難度更大。

這樣,港人過去半年經歷的一切,他們對政府的作為有什麼看法?他們對自己身處的香港有什麼感受?他們與家人和朋友的關係有什麼改變?他們在疫情中有什麼得失?筆者就自己的觀察,以下逐一細表:


政府應對疫情顧慮太多、未夠果斷

第一,市民對政府應對疫情的表現有彈有讚。袁國勇教授曾說:政府應對疫情,開始時做的不錯、走得很前,後來卻不理想。市民普遍的感受是:政府做事總是慢了幾拍,例如疫情初起時,有建議政府應管制出入境的人流、關閉高鐵的往來,但政府總是以港人有進出內地的需要而推搪;到市民搶購口罩,要求政府保證口罩供應充足時,政府的回答是已盡力向全球搜購,可惜搜購並不成功,供應商應允的數目遲遲未見出現;關於入境者必須隔離接受檢測,早有立法會議員建議租用酒店或郵輪作相關用途,政府到了4月才認真執行。總的一句,市民覺得政府的顧慮太多了!有時卻流於意氣之爭,例如醫療人員採取工業行動,要求政府「封關」,特首以他們的威嚇「不會得逞」為理由,「封關」一拖再拖。

不過,市民對政府的防疫抗疫工作並不是一面倒的批評:鑑於市民消費下降,政府早於《財政預算案》公布前成立第一輪防疫抗疫基金,受助的企業雖嫌援助不足,但總算是「及時雨」;到政府設立第二輪防疫抗疫基金,受惠企業更廣泛,算是聆聽了市民的聲音。若論政府在防疫抗疫工作中的最佳表現,衛生署和醫管局於每天下午4時半舉行的疫情發布會應記一功: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醫生清晰的交代,回答記者提問時的忍耐、真誠、自信,及間中對疫情流露的憂慮和喜悅,不知得到多少市民的讚許,更為提升政府民望打下強心針。

整體而言,政府這次防疫抗疫工作的表現,最大缺點是無法與市民溝通:政府做着自己想做的事,市民則思考如何自救,兩者雖不至背道而馳,但各行各路,效果怎會理想!


公民社會疫情中表現互助互愛

第二,香港的公民社會在疫情中的表現優秀卻有局限。新冠肺炎疫情於1月下旬開始蔓延,受感染的群組相繼出現,香港的公民社會即時動員起來:當一罩難求的時候,不同政治背景的團體到處蒐羅,並向有需要的市民和長者派發口罩,更可喜的是,不少商家和私人企業也加入派發行列,雖然其中不無政治和商業考量,但港人不待政府5月時派發「銅芯口罩」,能及時照顧有需要市民,總算體驗了公民社會的互助和互愛。

過去半年,市民自發幫助受影響人士,例子多不勝數:例如學童在家中學習,基層家庭兒童卻缺乏電腦和家長的指導,有組織為他們籌募電腦及從旁協助;又如長者和殘疾人士無法返回服務中心,有心市民不但探問,且為他們安排上門的專業服務;又如露宿者再無快餐店過夜休息,有團體為他們尋找捐助,務求他們有地方棲身。以上例子,近日傳媒亦有報道,足見港人並非冷酷無情,憐恤他人的行動,舉不勝舉;香港社會就是這樣,只要有市民提出需要所在,常可收到一呼百應的效果。不過,市民的自發行動,能夠做到的委實有限,絕對不能取代政府的責任。

第三,市民在疫情下有喜也有憂。先說憂:市民最先憂心的,是買不到口罩、搓手液、廁紙等,足足被折騰兩三個月;到政府管制香港與內地的人流進出後,市民有親友在內地的,不知分隔要維持多少時間?至外地入境者必須接受隔離或居家醫學檢測後,有子女或家人在外地讀書或工作的,不知何時應回港或留在外地?最令市民擔心的,是眼見市面冷冷清清,陸續聽到有親友被迫停薪留職或被裁,擔心不知何時自己飯碗也不保?總言之,市民雖不至於人心惶惶,但心理壓力大是人之常情,過去幾項調查皆顯示,市民在疫症擴散期間,各項心理健康指標均有轉壞的趨勢。


多想疫情中得到的關懷和協助

這樣,疫情下市民何喜之有?喜的是父母與孩子接觸和相處的時間多了、親友之間的關心和問候多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助多了,而平日忙碌的步伐,近日慢了下來,個人衛生意識也加強了,更重要是往日罕有的寧靜,今天不再是什麼奢侈的東西。還有,一向熱愛保育的人士,應該慶幸患病的地球總算有喘息的機會。

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是禍是福?確有反思的空間:市民面對疫情,憂慮在所難免,但擔心之餘,除了計算自己失去的東西,若能想想在疫情中得到的關懷和協助,感恩之心油然而生。


作者是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