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006-韓江雪:香港老化,食老本

韓江雪:香港老化,食老本
20051006


【明報專訊】一眾年過半百的民主派議員,已經十多年沒有踏足內地,對一切事物皆感到新鮮好奇﹔但對於我們這些三十世代來說,北上謀生餬口,卻是無可奈何的抉擇。

先說近因,是一則不大起眼的新聞。曾蔭權在當選特首後接受中央電視台訪問,極盡誠懇、語重心長地說﹕「我對年紀很敏感,我感覺自己已經六十歲
了,我很佩服的上海人,他們的領導是五十多歲,為什麼香港不可以一樣呢﹖但時間太短,我考慮了給其他的同事,還有上屆參選的人士,可以在短時間拋身出來做這事的人不多……最後決定嘗試一下,參選。這個時期我不能不跑,一定要上……」

我們都頂尖清楚知道,特首曾蔭權是個極度虔誠的天主教徒,也是個極盡澹泊名利之人,更加極之希望快點告老歸田……我們都頂尖衷心感謝,曾蔭權這種先人後己、以大局為重、捨身忘我的犧牲奉獻精神。遠因也是一則不起眼的新聞

然後是遠因,也是一則不大起眼的新聞。去年董特首發表施政報告,宣布大搞創意工業,成立電視遊戲創作的培育中心,將舊工廠大廈改造為創意工業村,每年三月舉行香港影視娛樂博覽。這消息實在令人頭腦發熱,心存感動﹔? Z料數天之後,又突然宣布創意工業委員會的主席是﹕董─建─華﹗天啊﹗這簡直就是絕頂最佳配搭﹗由董建華主持創意工業政策,也大可叫李柱銘來負責中港溝通﹗

可惜的是,既然董建華已經辭職,創意工業委員會也不知道那裏去了。走到今天 有許多反省的地方

我們都喜歡把責任推到董建華的頭上﹕政治上欠缺領導力,經濟沒有方向,社會一盤散沙……不過我總覺得,香港之所以走到今天的地步,實在有更多值得反省的地方。八年前的金融風暴,誠然造成了很多負資產和破產一族,但同樣仍有很多人,坐擁大量資產和積蓄,公務員仍享高薪厚祿,只要看看南亞海嘯的善款數字,就知香港人從來都不窮。

然而,八年以來,坐擁巨資的財團、身處高位的官員,到底為香港作出過什麼貢獻,為什麼大量資金人才沒有好好的運用﹖為什麼經濟轉型永遠只是紙上談兵﹖不要忘記,我們確實多了一些科網股,但只是炒股而不是搞創新科技﹔我們多了一個數碼港,但只是地產項目而不是另一個矽谷──現在還再來一個西九龍。為什麼香港的經濟復蘇,永遠就只能靠金融、地產帶動﹖為什麼香港發展的前途,永遠就只能靠內地CEPA、自由行打救﹖


食老本背後是人口老化

一句話,食老本。既然還未走到絕路,就可繼續苟且偷安。Charles Handy在《大象與跳蚤》裏說得好,所謂「樹大好遮蔭」,跳蚤都喜歡寄居在大笨象(大機構大企業)身上﹔不過大笨象身裁臃腫,步履蹣跚,不時還把跳蚤摔到地上(裁員﹗)。當跳蚤被摔到地上,才會想到掙扎求存的問題,英國的創意和創新行業,便在戴卓爾時代應運而生。

不過在食老本的背後,香港還有一個更深層的問題﹕人口老化。不是說老人家就不懂得創新和進步,李嘉誠不也是70歲開外才發展3G業務嗎﹖問題是老人家有太多財產和包袱,就連他一有什麼傷風感冒,股市也會患上肺炎。難道要叫老人家去冒險嗎﹖高風險投資不是不可以,但必須回報期夠短,即買即放,只爭朝夕,一萬年太長了。

假如你不信問題嚴重,再來一點統計數字吧﹗在十多年前,香港最年輕的立法會議員叫涂謹申,當選時28歲﹔今屆最年輕的立法會議員叫陳智思,39歲,和十多年後的涂謹申年紀差不了多少﹗十多年前的民主黨領導層有李永達和何俊仁,十多年前的第二梯隊﹖十多年後仍是第二梯隊﹗民建聯和自由黨的情亦差不多。在十多年前,香港最年輕的政策局長叫鄺其志,才40出頭﹔現在40幾歲的AO,頂多只能做個D4副署長,連常任秘書長的資格都未有,更不用說問責局長了。十多廿年前的「新浪潮」導演,仍是十多廿年後的「新浪潮」導演,現時王家衛拍的電影,亦是和十多年前的大同小異﹔十多年前的樂壇「四大天王」,十多年後好像也有「新四大天王」,不過上台獎最多的還是劉德華……


社會流動樽頸窒礙整體進步

一個人口不斷老化的社會,年齡結構呈「倒金字塔」形,同時亦會逐漸由強調「量才為用」(meritocracy),演變成一個「論資排輩」(seniority)的社
會。箇中原因非常簡單,就是有大量中年以上人士,仍在等待晉升機會,於是出現了社會流動的樽頸。他們逐漸形成一個利益群體,並透過同學和朋輩網絡互相支持,他們的特殊需要,最終凌駕了整體社會進步的需要。

《經濟日報》的活力先生說得好,香港嬰兒潮世代才五十歲上下,人人都年富力強,正值當打之年,肩擔社會重任自然當仁不讓。回想起來,活力先生主持那個電台早晨節目,不經不覺已有十幾廿年歷史,絕對堪稱播音界的長青樹,可與前輩鍾偉明大哥媲美。有線電視最近推出資訊性節目《活得很滋味》,強調「真正屬於這個年代」。製作總監杜之克說﹕「香港的電視製作,很大程度由一班在六七十年代成長、曾經歷經濟起飛的人操縱,節目比時代跑慢了很多。所以我們想找一班真正屬於廿一世紀的人,用他們的語言、思考方法做電視。」我對他衷心表示敬佩,但亦只能祝他好運。

十多年前新入行的記者,現在還有哪幾個留在報館﹖不過十多年前的報館領導層,十多年後仍是報館領導層。記得十多年前有個老總已嚷要提早退休,到了今天他還在嚷要提早退休﹗程翔被捕的不幸事件,令記者反思觸碰內地機密材料的敏感處境﹔但同樣令人唏噓的是,營救程翔的主力不是新聞界,而是他在七十年代的港大同學,因為他們當年都曾經「火紅」過,對祖國有著「深厚」的感情,而且現在都已位居要職,都是香港的社會棟樑,有打通中港的特殊門路。


嬰兒潮精英原地踏步

由於發覺此路不通,我早幾年已脫離了傳媒的行列。豈料新任職機構的總管,原來又是嬰兒潮世代的精英,剛巧也是七十年代在港大一級榮譽畢業,做過AO,人很友善,英文一流,在大小傳媒面前表現尤其突出,但管理能力和處事方式就真的「很AO」,有很多宏偉的概念和術語,也有很多漫長的會議和文件,想的很多講的很多,同事都笑說這是個"thinking agency",總之整個機構只在原地踏步。

或許我們只能有一個陳冠中,會寫出《我這一代香港人》這種書來。他竟敢一語道破,說出他們這一代的成功不過是僥倖,只是歷史的偶然,並非因為特別出眾。或許這和他早已移居北京,可以較超然看世情有關。「 我們當時是那種剛從學院出來的時髦新左知識貴族,利用殖民地的言論自由,在書齋的安全範圍內撰寫批判文章……」﹔書齋外的社會則經濟掛帥,「博股通金」被奉為成功指標。這倒令我想起某位才子作家,家裏原來也有一本引用語辭典,有興趣的朋友,也可找本《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Literary Quotations,edited by Peter Kemp, Oxfo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來看看。

我又想到了近年的大學生,在學位供應過剩之下,畢業後分分鐘變「雙失青年」,和七十年代的天子門生真的不可相提並論。我們還經常聽到「一代不如一代」的cliches,那些到中大評議會搗蛋的學生會成員,在中環得到「永不錄用」的空前待遇。那些大學生不學無術,迎新營至今還充斥各種淫聲蕩語,這倒令我想起陳冠中所言,這一代不也就是嬰兒潮重點培育出來的一代嗎﹖以往玩新鮮人的傳統是否就更品味雅致﹖


美國嬰兒潮代表叫克林頓

猶記得在十多年前,嬰兒潮的代表克林頓剛上場的時候,美國經濟很低迷,當時有一套叫《還我情真》的電影,不過英文片名其實叫Reality bites,講的是X世代的現實困境。他們作為嬰兒潮後的一代,在前輩的陰影中孤獨、苦悶地成長,終日與電腦為伴,無法與人正常溝通,畢業後也前路茫茫。我不知道有沒有人認真研究過,十多年後美國的X世代在做什麼,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楊志遠、Brin & Page都是他們的一分子。

我不太清楚,香港嬰兒潮世代除了因為買賣股票外,有幾個知道Brin & Page在做什麼。最近有一陣小報的熱潮,我曾努力游說字母老闆,必須「網報合一」才有新出路,不過字母老闆說他不大上網,也不相信網絡有什麼賺錢前景。結果大家都看到了,「蕭盧」、「馮盧」神話破滅,幾份小報皆千篇一律,完全找不到香港什麼X或Y世代的影子。就在同一個月,阿里巴巴被雅虎收購,百度就在美國上市。香港幾時才有自己的Brin & Page,對不起,我相信現在沒有,以後也沒有。


後記

我以往都習慣用真名投稿,為什麼要用筆名寫這篇文章?是因為怕得罪嬰兒潮的叔叔伯伯,怕日後永不錄用,難再回流香港!彭玉榮、喬菁華等中環中大校友會仝人,我實在由衷相信你們的影響力!在此有言在先:細佬唔識世界,冒犯之處,懇請見諒!

文﹕韓江雪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