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24-看見殘酷之後,還要相信愛——專訪《血觀音》楊雅喆
看見殘酷之後,還要相信愛——專訪《血觀音》楊雅喆
11.24.2017
http://www.biosmonthly.com/issue_topic/9364
「世上最可怕的不是眼前的刑罰,而是那無愛的未來。」這段話最終出現在《血觀音》的片尾字卡,這段話其實也就是最初劇本首頁的 Logline(主題敘述),此事的緣由,要倒回數年前來說。
上次採訪導演楊雅喆,那時候的他,是一名以《囧男孩》召喚過童年原真與幻夢,又以《女朋友。男朋友》重建了青春悲喜及離散的創作者,既然已經用電影表述過成長母題的兩大支線,令人感興趣的自然是關於他的下一步(部),當時訪談中最值得玩味的,是他道出:「我也想拍殘酷的故事,可是又擔心觀眾會帶著沮喪感離開戲院。」直至五年後的現在,才知道他話雖如此,但《血觀音》早在當時就有了故事雛形,只是還不叫作這個名字。
再把時間退到楊雅喆尚未拍電影之前,他製作過許多戲劇,多半是電視劇和短片,紀錄片類的也不少。有次田野調查,他看見某間學校的家長聯合起來排擠疑似愛滋帶原者的學生,這些大人以愛為名,在自己孩子面前霸凌弱勢,等同於教孩子不要愛人,「沒有愛是最可怕的」這個念頭種進了他心裡。之後,當他開始發展官商勾結題材時,便將兩件事互相連結,以增重故事份量。
最早的片名是《血色青花瓷》,劇情以一份貴重藝品流轉在官員、商人、警察之間串起,儘管青花瓷是真正值錢之物,但從影像敘事角度而論,瓷器並無太大可觀、可指涉之處,改用神像做為賄賂工具,能夠製造更大的反差;既然要刻劃官商勾結,又以白手套為主角(棠夫人,惠英紅飾),電影一度改名《血手套》,但意象比較迂迴,不易聚焦;到了拍攝階段曾更名《修羅花》,修羅是佛教六道輪迴之一,含義更加隱晦;最後選擇最直白的《血觀音》,上映前拿去算命,終於拍板定案。官商勾結是主要事件,內裡再混合製片建議加入的母女情仇糾葛,劇本發展至此,早先楊雅喆所擔憂的殘酷、尖銳、沮喪、失落豈不一應俱全?他說拍這部片無疑是個艱鉅的功課,資料也不那麼容易找,但童年和學生時代都拍過了,他更在乎的,是不想自我重複。
「劇本田調的時候剛好林益世索賄案爆發,我聽了現場錄音,實在太可怕了,他叫人家來家裡泡茶談事情,毫不遮掩地跟對方勒索八千多萬,旁邊就是小孩在玩,那個小孩不就是棠真(文淇飾)嗎?小時候就聽這些骯髒事,長大怎麼可能不變惡魔?」楊雅喆認為寫故事要有動力,動力有時來自感動,有時來自憤怒,《血觀音》就是來自對當時貪汙高官個個無罪獲釋的盛怒,進而想為台灣大眾找一種救贖,畢竟對他來說,不可能脫離社會現實去做戲,那麼該如何蒐集有力情報、挖掘出那些被有心人隱瞞的祕辛?
比起富豪炒地皮,普洱茶算是低階入門,所以他先找到茶商,接著就會認識骨董商,這類人講話格外小心,卻也會慢慢透露出劇本哪些寫法與認知簡直太傻太天真;更直接的方法則是找土地代書、社會線記者、律師、警察,「這些事也沒那麼不能講,有些談話性節目其實滿有料的,那些人也愛講,因為懷有巨大的祕密時一定會憋不住,也可能是想陷害別人。」針對片中各種行賄洗錢買凶殺人 3P 床戲,楊雅喆老早就抱著限制級定檢的覺悟(上映分級為輔 15),「你看《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在台灣賣那麼好,我們看別人拍政治都拍手叫好,可是如果台灣要拍,外界聲音一定不同,光是我寫一個滅門血案,大家就說不要啦很危險,可見台灣人心中的警總根本沒有解除,我們根本沒有比對岸自由到哪去。」
本片訴求呈現女性觀點的情慾,為了吳可熙(飾棠寧)的多場激情戲,楊雅喆事先訂閱瑞典女導演 Erika Lust 的 A 片頻道,和攝影師一起研究觀摩,只是沒想到平時話題葷素不忌的他,仍覺得拍床戲無比尷尬,「後來我知道避免尷尬的方法就是講得直白,不要拐彎抹角,比如就直接說『現在要叫』、『要狂野一點』,情慾戲對我而言是意思到了就好。」然而不僅情慾場面,片中這個由女性把持的母系世界,也必須根植於創作者對女性心思全面的細膩的關照,楊雅喆因此開始回溯、追究家中姊妹的生活細節,他發現母親若嘮叨同樣一件事,兒子的反應多半非常直線,但女兒就特別敏感、聯想力特強,「雖然我們家不是上等人,但母女的事情是一模一樣的,一旦去同理,很多事就想通了,取材就是一點一點蒐集,肯觀察就會看到細節。」
全片故事背景設定在九〇年代,實有幾個考量,一是為了讓棠真在 2017 年的現在長大接班;二是賦予故事寓言性,這也是全片穿插彈唱說書的原因。片中的說書節目,棚內佈景是地獄閻羅殿,匾額上四個毛骨悚然的大字是「你可來了」,在楊雅喆作品裡,應當是首次直接以視覺反映他自小養成的獵奇世界觀。除了已故的父親是風水師,他幼時的生活場域亦圍繞著市場、廟宇、葬儀社,活像陰陽兩界的交疊地帶,「我小時候喜歡看善書,裡面很多砍頭、頭頂生瘡、腳底流膿的現世報情節,但因果輪迴其實有點消極,就是告訴你這輩子沒辦法、等下輩子吧,這種答案很糟糕,會讓大家都變奴隸。」台灣人很信報應,他也並非絕對鐵齒,所以仍然呈現了一個合理、不會太戲劇化的現世報,讓棠夫人真的長命百歲萬年富貴,但也讓她種下的惡果反撲到她身上,棠真不讓棠夫人死,是要有人一起承擔罪惡。
《血觀音》究竟是拍給所有的偽善者,還是仍然相信愛的人?楊雅喆未加思索地答是後者,「那些爛人就讓他們去弄吧,我給的結局可能帶著一點幸災樂禍的心態,但我覺得是某種救贖,而不是推向黑暗。」
採訪:孫志熙
撰稿:孫志熙
攝影:王晨熙
11.24.2017
http://www.biosmonthly.com/issue_topic/9364
「世上最可怕的不是眼前的刑罰,而是那無愛的未來。」這段話最終出現在《血觀音》的片尾字卡,這段話其實也就是最初劇本首頁的 Logline(主題敘述),此事的緣由,要倒回數年前來說。
上次採訪導演楊雅喆,那時候的他,是一名以《囧男孩》召喚過童年原真與幻夢,又以《女朋友。男朋友》重建了青春悲喜及離散的創作者,既然已經用電影表述過成長母題的兩大支線,令人感興趣的自然是關於他的下一步(部),當時訪談中最值得玩味的,是他道出:「我也想拍殘酷的故事,可是又擔心觀眾會帶著沮喪感離開戲院。」直至五年後的現在,才知道他話雖如此,但《血觀音》早在當時就有了故事雛形,只是還不叫作這個名字。
再把時間退到楊雅喆尚未拍電影之前,他製作過許多戲劇,多半是電視劇和短片,紀錄片類的也不少。有次田野調查,他看見某間學校的家長聯合起來排擠疑似愛滋帶原者的學生,這些大人以愛為名,在自己孩子面前霸凌弱勢,等同於教孩子不要愛人,「沒有愛是最可怕的」這個念頭種進了他心裡。之後,當他開始發展官商勾結題材時,便將兩件事互相連結,以增重故事份量。
最早的片名是《血色青花瓷》,劇情以一份貴重藝品流轉在官員、商人、警察之間串起,儘管青花瓷是真正值錢之物,但從影像敘事角度而論,瓷器並無太大可觀、可指涉之處,改用神像做為賄賂工具,能夠製造更大的反差;既然要刻劃官商勾結,又以白手套為主角(棠夫人,惠英紅飾),電影一度改名《血手套》,但意象比較迂迴,不易聚焦;到了拍攝階段曾更名《修羅花》,修羅是佛教六道輪迴之一,含義更加隱晦;最後選擇最直白的《血觀音》,上映前拿去算命,終於拍板定案。官商勾結是主要事件,內裡再混合製片建議加入的母女情仇糾葛,劇本發展至此,早先楊雅喆所擔憂的殘酷、尖銳、沮喪、失落豈不一應俱全?他說拍這部片無疑是個艱鉅的功課,資料也不那麼容易找,但童年和學生時代都拍過了,他更在乎的,是不想自我重複。
「劇本田調的時候剛好林益世索賄案爆發,我聽了現場錄音,實在太可怕了,他叫人家來家裡泡茶談事情,毫不遮掩地跟對方勒索八千多萬,旁邊就是小孩在玩,那個小孩不就是棠真(文淇飾)嗎?小時候就聽這些骯髒事,長大怎麼可能不變惡魔?」楊雅喆認為寫故事要有動力,動力有時來自感動,有時來自憤怒,《血觀音》就是來自對當時貪汙高官個個無罪獲釋的盛怒,進而想為台灣大眾找一種救贖,畢竟對他來說,不可能脫離社會現實去做戲,那麼該如何蒐集有力情報、挖掘出那些被有心人隱瞞的祕辛?
比起富豪炒地皮,普洱茶算是低階入門,所以他先找到茶商,接著就會認識骨董商,這類人講話格外小心,卻也會慢慢透露出劇本哪些寫法與認知簡直太傻太天真;更直接的方法則是找土地代書、社會線記者、律師、警察,「這些事也沒那麼不能講,有些談話性節目其實滿有料的,那些人也愛講,因為懷有巨大的祕密時一定會憋不住,也可能是想陷害別人。」針對片中各種行賄洗錢買凶殺人 3P 床戲,楊雅喆老早就抱著限制級定檢的覺悟(上映分級為輔 15),「你看《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在台灣賣那麼好,我們看別人拍政治都拍手叫好,可是如果台灣要拍,外界聲音一定不同,光是我寫一個滅門血案,大家就說不要啦很危險,可見台灣人心中的警總根本沒有解除,我們根本沒有比對岸自由到哪去。」
本片訴求呈現女性觀點的情慾,為了吳可熙(飾棠寧)的多場激情戲,楊雅喆事先訂閱瑞典女導演 Erika Lust 的 A 片頻道,和攝影師一起研究觀摩,只是沒想到平時話題葷素不忌的他,仍覺得拍床戲無比尷尬,「後來我知道避免尷尬的方法就是講得直白,不要拐彎抹角,比如就直接說『現在要叫』、『要狂野一點』,情慾戲對我而言是意思到了就好。」然而不僅情慾場面,片中這個由女性把持的母系世界,也必須根植於創作者對女性心思全面的細膩的關照,楊雅喆因此開始回溯、追究家中姊妹的生活細節,他發現母親若嘮叨同樣一件事,兒子的反應多半非常直線,但女兒就特別敏感、聯想力特強,「雖然我們家不是上等人,但母女的事情是一模一樣的,一旦去同理,很多事就想通了,取材就是一點一點蒐集,肯觀察就會看到細節。」
全片故事背景設定在九〇年代,實有幾個考量,一是為了讓棠真在 2017 年的現在長大接班;二是賦予故事寓言性,這也是全片穿插彈唱說書的原因。片中的說書節目,棚內佈景是地獄閻羅殿,匾額上四個毛骨悚然的大字是「你可來了」,在楊雅喆作品裡,應當是首次直接以視覺反映他自小養成的獵奇世界觀。除了已故的父親是風水師,他幼時的生活場域亦圍繞著市場、廟宇、葬儀社,活像陰陽兩界的交疊地帶,「我小時候喜歡看善書,裡面很多砍頭、頭頂生瘡、腳底流膿的現世報情節,但因果輪迴其實有點消極,就是告訴你這輩子沒辦法、等下輩子吧,這種答案很糟糕,會讓大家都變奴隸。」台灣人很信報應,他也並非絕對鐵齒,所以仍然呈現了一個合理、不會太戲劇化的現世報,讓棠夫人真的長命百歲萬年富貴,但也讓她種下的惡果反撲到她身上,棠真不讓棠夫人死,是要有人一起承擔罪惡。
《血觀音》究竟是拍給所有的偽善者,還是仍然相信愛的人?楊雅喆未加思索地答是後者,「那些爛人就讓他們去弄吧,我給的結局可能帶著一點幸災樂禍的心態,但我覺得是某種救贖,而不是推向黑暗。」
採訪:孫志熙
撰稿:孫志熙
攝影:王晨熙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