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0-月巴氏:HaHaHa~~Tommy Wiseau教曉我的事

月巴氏:HaHaHa~~Tommy Wiseau教曉我的事
21:26 20/12/2017


我有一鋪無聊兼嘥時間的癮:睇IMDB那些演員Profile——不是名演員,而是那些在電影中明明睇過但過目即忘的七、八、九線演員。咁做,不是基於惻隱或慈悲,而是想知道,當這些演員終其一生都在演繹第十男配角或第九女配角個Friend時,有甚麼意義?或許,他/她們都幻想過有朝一日會紅吧。我不能排除這個可能,問題是這個「可能」,真的太冇可能。

《The Disaster Artist》有一場戲可能提供了答案:一位不知名女演員千里迢迢去到冇冷氣的片廠,只為演繹一個根本缺乏周詳設計的媽咪角色,For What?
就是為了演戲。一個真心熱愛演戲的演員只要有機會演戲,就心滿意足(紅唔紅?則在能力範圍以外)

偏偏Tommy得不到這機會。業界中人都以理性角度睇死佢。人哋唔俾機會,一於自己創造機會——感性行先的Tommy決定開戲俾自己(資金點嚟?謎),並做埋監製編劇導演兼男主角——這就是在日後成為不朽傳奇的《The Room》。上畫的2003年,這齣動用600萬美元去拍的電影,票房只收得嗰千八蚊美金。

如果你有幸睇過《The Room》,你會明白這票房數字OK合理,因為片裡冇一樣嘢是正確/正常的:1.對白講咗等於冇講(即使部分懶有意思)2.大部分角色的故事線都得不到合理(或不合理發展),而是往往戛然而止(最經典自然是之前提及過的那個媽咪角色,她明明憂心忡忡同乖女Lisa講自己患了乳癌,但之後再沒有任何Follow,而這又明顯不是MacGuffin);3.演員們的演技大部分都得啖笑,偏偏你又睇得出佢哋好認真投入去演(最值得尊敬的肯定是飾演唯一女主角Lisa的Juliette Danielle,她露了點,為藝術白白犧牲。);4.近乎沒有外景,但每當跳去另一場前,又會好堅持地攝一啲九唔搭八的三藩市景色……

成齣戲只在訴說一件事:由Tommy深情演繹的Johnny對Lisa有幾咁深情,但Lisa又Very絕情,移情別戀Johnny朋友Mark。最離奇是Mark明明口口聲聲話Johnny係佢一生中最好的朋友,但每次面對Lisa挑逗又異常歡迎。絕情的Lisa更Keep住向外界話Johnny打佢,令Johnny不明所以,忍唔住在走上天台時講出那一抽被記入電影史的經典對白:「I did not hit her, it’s not true! It’s bullshit! I did not hit her! I did not! Oh hi, Mark.」——Why要講埋最後一句?因為佢咁啱發現Mark身處天台。Yes,這是一齣由開波錯到散場的電影,但那種徹底的錯、夾埋Tommy感性演繹,竟然結合成一種好唔理性的娛樂性和魅力,令我不理性地沉溺其中。

Tommy教曉我一件事:創作,就是要義無反顧兼橫眉冷對千夫指——即使那些千夫所指的隨時都是正確事宜。問題是,如果Tommy當日從善如流,對千夫所指的一一採納,佢頂晒籠,只能拍一齣冇乜甩漏但平平淡淡的悶嘢,而不是一齣所有嘢都完美地錯晒的勁嘢。

當世人都在笑他,他卻因為這齣(基於太相信自己而一意孤行完成的)作品成為傳奇,不只是一個在IMDB裡有少少介紹但隨時連Profile相都冇張的九線尾演員。你可以話荒謬,也可想成是命運之神對一個創作人錯誤的寵幸;但返本歸初,如果Tommy沒有拍《The Room》出來(俾人恥笑),他根本甚麼都沒有。他原來演繹了一個既悲涼又好笑的勵志故事。且讓我向Tommy鄭重說一聲:Thank you very much——而不是I think I very much thank you。對比起呢句英文,《The Room》的錯算得啲乜。


月巴氏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110508-劉若英:易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