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24-什麼人訪問什麼人:用二十年,尋找一對亡魂的眼睛

什麼人訪問什麼人:用二十年,尋找一對亡魂的眼睛
2019年3月24日星期日


莊梅岩(李紹昌攝)

【明報專訊】懷上孩子後,莊梅岩又驚又喜,買了一隻柴犬回家,告訴丈夫:「不用擔心,有了孩子,我們還是可以有生活。」很快,她知道自己太天真。這天,生活如常忙亂。何文田街逾千呎的房子裏,孩子的畫作和咳藥水堆在餐桌上,九歲的兒子感冒了,鼻水直流,用廁紙捲成小棒塞着紅腫的鼻孔,下午鋼琴班要缺席,要打電話去請假,帶兒子去看病拿醫生紙……

要命的是,她也被傳染了。開門迎接記者,化了淡妝也遮不了病容,十歲的柴犬「旺財」竄出來撲向陌生人。莊梅岩翻了翻眼,用沙啞的聲線笑說:「我受夠了任何要我照顧的東西。」柴犬之外,一家人還飼養了丈夫和兒子喜愛的幾十條爬蟲類寵物,外號「李小龍」的橙紅色一呎長蜥蜴懶洋洋躺在客廳電視盒上睡午覺。女主人忙得像瘋婦,牠冷眼旁觀。

眼前生活如此忙碌,一場三十年前遠在北京的慘案,與今日的莊梅岩何干?

這件事,沒有離開過莊梅岩的意識。對別人來說,六月四日只是三百六十五日的其中一天,發生在陌生人身上的一椿歷史過去;但莊梅岩用二十年去思索,如何走進事件,去體會死難者家屬的心境。做了母親,她明白多一點,還是直到目睹父母老去,她才忽然找到靈感:「以前一直諗,失去孩子幾慘,但換個角度,如果我畀人槍殺咗,變咗一個亡魂,回看人間,看到父母老來仍在為這件事受苦,到晚年仍要被這樣一個政權欺負,我團火,就嚟啦!」

紛亂的生活,對藝術家有時是一種干擾,但也是打通創作經脈的活水。身為母親,為人女兒,磨練着她的觸覺,讓她有力量去撥開雲霧,看清事物。她在2017年開始創作一齣關於六四的話劇,坊間出現「大中華膠才悼念」、「六四不關香港事」等爭議。莊梅岩只看到一個社會如何對待喪子老人:「有人死了,做父母的想去拜祭一下個仔都沒自由,點解我哋接受社會可以發生這些事?我們不去談論什麼『六四』、什麼『派別』,就是這麼卑微而平凡的要求。」

六四那年,莊梅岩讀小六。女班主任年輕而有熱情,對孩子們會說道理,就在開槍之後,她記得敬愛的老師紅着眼走入班房,問孩子「知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整個早上,不教書了,和孩子一起剪報、做壁報,悼念死去的人。回到家裏,莊梅岩的父母一邊看新聞一邊哭。「在六四之後的那個早上,印象很深刻,見到父母、老師在我們面前喊,他們那種震悚,令我覺得自己一夜之間成長了。」

莊梅岩三歲隨父母從福建來港,每年回鄉探親。「六四後,對『祖國』這概念有了複雜的感受。」她強調,父親在文革受過迫害,一家人對政權之惡不是不理解,但她自己對「我是中國人」這身分沒有太大抗拒:「當然,會先想起自己是一個香港人。」

自演藝學院畢業,開始寫劇本後,她就想,「一生人有哪些題材一定要處理,六四肯定是其中一個」。幾年前,她去觀賞每年到中學巡迴演出的「六四舞台」劇作後,跟主辦單位交流,對方邀請她合作,當時她虛應,心裏想:「我都想寫呀,但唔知點寫。」莊梅岩說:「六四這種題目很『瀨嘢』(難處理)……這題材很『想當然』,所有人知你想講乜,也知道發生什麼事,你有什麼新角度?」

第一個角度的確很「想當然」。做了母親,莊梅岩容易投入喪子之痛。「看到天安門母親說,整理兒子遺物的感受,我就立即想到自己個仔的心愛圖畫,他放在枕頭底下的寶物。那種愛會變得很具體,那個失去也變得很具體。若有人『呯瓜佢』(瞄一瞄房間外兒子身處方向),我會跟你拚老命。但寫劇本,用母親角度,又好似太陳腔。」


代入亡魂看父母 「團火就來了」

直到近年莊梅岩父母相繼患病,需要她經常照顧,這個中年女兒,忽然找到一個嶄新視覺:「我很愛我父母,如果我是死了的亡魂,代入去亡魂個角度去睇這件事,嘿,我團火就來了!回看父母一生,到晚年仍畀一個政權去欺壓,被軟禁、被監控,我團火就好大。我找到一個寫老人家的角度去寫。」筆者問,劇場會否飄出一個亡魂,莊神秘道:「好勁㗎,到時入場睇啦!」

被亡魂撻着了心中那團火,莊梅岩開始蒐集資料,也親身到過北京。在她家那亂糟糟的書房裏,她找出四五本關於六四、天安門母親的書,有些絕版發黃。回看舊紀錄,還是人的故事最打動她。「我覺得我們看死亡,成為一堆數字,我們忘記了每個數字背後都有自己的人生和獨特性。最粗暴的政權就是把所有事變成一個數字,然後告訴你:『死咗幾多個人啫?沒有所謂吧!』」

「不是這樣。如果你獨立去看,再放大去看,他們的人生如何走來?他們都是包着尿布而來,一步一步……(一頓)好像我帶大個仔,真是眠乾睡濕,每一步看着他成長,那種心血,你話個仔死咗,放下吧!怎可以這麼涼薄?為何今日我要『摷番』六四來寫?因為我不覺得只是數字那麼簡單!」訪問在書房裏進行,書架上有個大相架,裱起了幾張冲灑了的照片,紀錄了莊梅岩兒子第一次爬行、第一次學走路、第一次背書包,歪倒的稚子筆迹寫着:「我已長大」。

對於六四受難者家屬,傳媒鏡頭捕捉的大多是悲傷、委屈,莊梅捕捉到的感覺卻是「孤獨」。「能夠抗爭的難屬反而有一種獨特的『幸福』,他們可以互相取暖,窮一生爭取過,可以對逝者無愧。最『白活』的狀態,就是一直守着秘密,老來才後悔,從沒抗爭過。」

她筆下的一對老人,如同活在孤島。「一對老人家,死了兒子,不能跟別人說,只有彼此,他們應該更親密,但老婆婆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她透露,有場戲是這樣的:家裏的日曆記下了夫婦二人看醫生的時間,婆婆知道自己會離開,擔心老伴善忘,特意找個簇新月曆,只寫上老伯伯的資料。筆者問,這樣的雙老家庭會不會太普通,失去了六四遺屬的獨特性?莊梅岩又撻着了:「就是要有咁普通得咁普通,才能令我們連繫得到,愈平凡,才愈接近我們的父母。」


「就是咁普通 才令我們連繫到」

但如此普通而平凡的創作,因為掛上了一個特別的日期,都不為某些人所容。

莊梅岩說,今次是她主動提出要創作,也不是為配合三十周年急就章,她從2017年開始構思,醞釀兩年,碰巧時間啱,才成為三十周年演出。戲名《5月35日》也用心良苦:「在香港你講六四,啲人會條件反射咁『哦』一聲,然後就擰轉面。改為五月三十五日,兜一個圈講嘢,反而令大家停下來思考多一點。」

香港可自由談論六四嗎?未必。2010年「六四舞台」排練期間,多名台前幕後人員退出,因為有人企圖干預。莊梅岩說,當年導演李景昌是她信任的朋友,了解過亦相信打壓真有其事,她才發現,舞台界都會被打壓。

今次寫六四劇,莊梅岩有受打壓嗎?她笑說,找來資深舞台工作者李鎮洲做此劇導演是她的主意,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李鎮洲『地位崇高』,不會輕易受壓。」然後她語氣嚴肅地道,去年有人聯絡她,要求她不要做和六四相關的創作,以免影響事業發展。她說,現階段不想此事搶了演出焦點,暫時不想披露更多。

「中國內地做咁多歷史劇,係假嘅,香港有得做真嘅歷史劇,我們都唔做?我們這幾年不做,我懷疑將來還有沒有機會做。以前我天真地以為劇場影響力咁細,不值得去搞。現在覺得不是,那種滲透,那種……力量,包括年青人覺得這事件與他們無關,已經是一種遺忘的力量。」


「志在什麼?志在香港仲有人講」

莊梅岩擔心,下一個十年,世人將會遺忘六四。她形容,隨着天安門母親們年邁,已有五十多名家長先後離世,較年輕的遺孀或再嫁,也有子女,當局會利用親人施壓,至於遺孤喪父時仍年幼,難屬聲音只會愈來愈小。

莊有點唏噓,反問筆者:「你覺得,三十年後,八九六四這件事會否在世上消失?」筆者思考了一會,答:「在香港社會可能會」。莊梅岩續說,今次演出即使滿座,觀眾人數也只有千餘人。「我們志在什麼?志在香港仲有人會講,這是講和不講的分別,要保持有人講。我們要在劇場做一些和內地劇場有分別的事。當香港的影視作品和內地出品愈來愈似,舞台界仍然有分別,仍然保存緊香港自己,如果無分別就完蛋了,我也生無可戀。」

至於悼念的形式,跟隨哪個主辦單位,莊梅岩不拘泥。今次演出的劇團「六四舞台」和支聯會及教協關係友好,對她來說並不重要。莊梅岩自己不常去維園燭光晚會,因為怕擠迫,多年來只去過幾次:「有時,我們被代表那件事的人,影響了對事情本質的追求。我從來不跟派別,不跟人名做事。不是因為誰支持我就支持,誰支持我就反對。我覺得件事本質才最重要,這事件發生過,我見過,我同情。」

莊梅岩在2017年開始創作,當時香港已經歷雨傘運動、旺角大衝突,民間瀰漫無力感,對政治疲憊。六四舞台在2016、2017到學校巡迴遇上困難,一些學校不想談六四,不想劇裏提及雨傘運動,學生對六四無感覺,又或者對其他事更有感覺,演出期間曾發生有中學生高呼「香港獨立」口號。同一時間,莊梅岩卻鑽進三十年前於遠方被槍殺的軀體之中,俯視着被政權欺壓的喪子老人的世界,恍惚聽不到香港嘈雜的批判聲音。

我坐在莊梅岩對面,質問她如何回應這種與六四割蓆的聲音。她思考良久,幽幽道:「以前曾經覺得這麼重要的一件事,現在很多人覺得不重要,真係咁奇怪?」語氣裏沒批評,更多無奈,像一頭無主孤魂,找不到回家的路。

談了三小時,莊梅岩蜷縮在殘舊的皮革沙發裏,思路飄回創作劇本的2018年初。她說,從沒那麼認真,那麼提早動筆,寫劇本的兩個月,被悲傷籠罩。她把手提電腦搬到父親舊居天台,希望寫作時與天空接近一點:「好傻,覺得會有力量(指一指個天)幫我,但畀太陽曬到飛起,又退回冷氣房裏。」她自嘲一笑。

書房的地下,拆了一半的雞皮紙袋,暴露出裏面數十本剛出版的《短暫的婚姻》劇本集,據說此書還登上了暢銷書榜。可以在商業市場成功,擁有大好前途的得獎劇作家,這天像打敗了的母獅,回憶起寫這劇時的精神狀態,從未如此謙卑過。


「那個追求的事 卑微得很」

「寫的時候,和往常不同,覺得很humble,我要告訴自己別奢望……」此時她臉上忽然僵硬,語塞良久,眼淚湧出,「……不要覺得自己替別人去爭取什麼,其實好軟弱的,(猛地用紙巾擤鼻涕)那個追求的事,諷刺地卑微得很,這些人死了兒子想去拜祭也不可以。所以我覺得,(寫六四劇)我都知好居,因為你根本扭轉不了任何事情,扭轉不了歷史,改變不了政權,甚至,改變不了現在這一代人的想法。死了的人,以及老人家,你知道要去接受有些人遇到不幸,很不公平,然後,你要佢哋食咗佢囉。」她反問着、控訴着,筆者沒答話。

眼淚止不住,她伸手抽出一張一張面紙蓋在眼睛上:「難過是,我覺得(深呼吸)我做緊的事,不是很偉大,其實是好卑微。為他們講小小事,講緊這班人只是想死忌那天去拜一拜個仔都做唔到,為何我們社會有這樣的事發生?」

遏抑的情緒像決堤:「不是講『六四』呀『抗爭』呀,只是有人死了,我們只是用常人的心態去想,用最平凡的方法代入,若我們連拜祭個仔做不到,感受如何?……(一頓)這班人的感受重要嗎?重要呀!我們處身於同一個政權之下,我們不理,到最後這些待遇會落到我們身上,為何我們可以不理?」語畢,她說了一句幾乎聽不到的「就係咁囉」,癱軟在沙發上。

在莊梅岩最激動的一剎那,書房門輕輕被推開,好像感應到母親發生了什麼事,兒子躡手躡腳進來,爬上沙發,依偎在母親懷中,安靜地,像是撒嬌也像在安慰。雙眼通紅的莊梅岩輕撫兒子的臉,我們輕輕問:「知道六四是什麼?」稚子答:「聽過,不太明白。」今天對六四懵然不知的少年,將來會記得,在一室陽光的書房裏,母親曾經為遠方的陌生人淚流滿面,在九歲那年一個初春的下午。


■答:莊梅岩

舞台劇編劇家,創作題材多樣,關於無國界醫生的《留守太平間》、談大學理念的《教授》、講新聞自由的《野豬》、論愛情的《短暫的婚姻》。六四時她念小六,記得老師在班房流淚的早上。

■問:譚蕙芸

新聞系老師。六四那年她初中,也記得老師的淚水。

六四舞台《5月35日》

演出日期:5月31日至6月2日

(周五至周日)下午8時;6月2日(周日)下午3時

地點:藝術中心壽臣劇院

門票開售:3月25日(明日)早上10時

文//譚蕙芸

圖//李紹昌

編輯//馮少榮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