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25-袁天佑:他們比我們更有罪嗎?

袁天佑:他們比我們更有罪嗎?
25.03.19

https://www.hkcnews.com/article/19316/%E6%97%BA%E8%A7%92%E8%A1%9D%E7%AA%81-%E4%BD%94%E4%B8%AD%E4%B9%9D%E5%AD%90-19316/%E4%BB%96%E5%80%91%E6%AF%94%E6%88%91%E5%80%91%E6%9B%B4%E6%9C%89%E7%BD%AA%E5%97%8E%EF%BC%9F?fbclid=IwAR0MvwDtHvhpTW3kDIUao34qHs_rzW1qd6pzzbCvChrRCEYTynB2pahSZ_Y


2019/3/24大齋期第三主日

經文:路加福音十三章1~9節

兩日前,聽到2016年農曆新年在旺角發生的騷動案重審的判決。幸運的,梁天琦和另外兩人均被裁定「暴動罪不成立」,只有容偉業被裁定暴動罪成立,等候判刑。當然梁天琦仍要因另一項早前被判成立的暴動罪繼續服刑。


旺角衝突案 4名被告:(左起)梁天琦、李諾文、林傲軒、容偉業。
根據傳媒的報導,容偉業是一位患有自閉症的智障青年。他少年時曾代表香港參加悉尼殘障奧運,當日接受訪問時還一臉稚氣。今天從新聞媒體看到他被柙上囚車時一臉無奈的神情,內心不斷想,為甚麼這幾年間,不少年青人被捕入獄,被指控破壞法紀,他們為甚麼會這樣做?

除了這些年輕人外,佔中9子,包括朱耀明牧師、陳健民教授和戴耀廷教授在內,將會面對以普通法被控以防擾罪,4月9日將會裁決,估計他們都會被判囚。他們為甚麼要提出佔中以致遭遇牢獄之災?


佔中九子的宣判日子快將到臨。

除了為他們的遭遇感到難過外,更聯想起今主日福音經課中,耶穌向人發出的一個問題:「你們以為他們比我們更有罪嗎?」

這句說話來自路加福音十三章1~5節,記載耶穌論及「不悔改必滅亡」的教導。

經文記載正當耶穌教訓人的時候,有人向耶穌指出,「彼拉多使加利利人的血攙雜在他們祭物中」的事(十三1)。聖經沒有詳細記述此事,我們在歷史文獻中也沒有找到有關的資料。但彼拉多不尊重猶太人和他們的宗教傳統,殺害反對羅馬統治的人,實在的事例,並不只是一兩次偶然發生的事。他多次這樣做,要向羅馬君主表明他的忠心。

此外,耶穌又提及,「西羅亞樓倒塌,壓死了十八個人」的事(十三4)。我們同樣也沒有找到相關的歷史資料。西羅亞是在耶路撒冷城的東南位置。那裏有一個從巖石中挖出來的大池(參看約九7),水源來自城東外的基訓泉,靠隧道引入泉水。彼拉多曾開鑿引水道,改良供水。位於西羅亞的樓,可能是用來存儲存糧食或作軍事之用。但為甚麼會倒榻,原因是甚麼呢?

不幸的事,意外的事,常有發生,但為甚麼「有些在場的人」要在「那時候」告訴耶穌?(十三1)那時候耶穌正在教導眾人(十二1~59)。耶穌向群眾談論多個問題,主要的是論及末世來臨的日子,人要改變他們的心態和生活的方式,例如,人毋須懼怕在人的面前承認基督(十二4~12);人不要憂慮,不要積財在地,要積財在天,要變賣財物去賙濟貧窮的人(十二13~34);作主忠心的僕人(十二35~48);要與人和解(十二57~59)等。明顯的,來告訴耶穌的人,是要轉移視線,逃避耶穌向他們所發出的挑戰,要他們改變內心和生活的方式。所以利用一些例子,指出別人問題比自己更大,「更有罪」(十三2)


耶穌並不同意他們所說的,耶穌指出:

你們以為這些加利利人比其他的加利利人更有罪,所以受這害嗎?我告訴你們,不是的!你們若不悔改,都同樣要滅亡!從前西羅亞樓倒塌,壓死了十八個人,你們以為那些人比一切住在耶路撒冷的人更有罪嗎?我告訴你們,不是的!你們若不悔改,都照樣要滅亡。(十三2~5)
無論是加利利人的死亡或是西羅亞樓倒塌的事,道理也是一樣,就是要提醒人,「人不悔改,都要滅亡」。

聖經說:「世人都犯了罪!」(羅三23)沒有「五十步笑一百步」的分別。罪惡的事,其實常發生在我們身上。正如保羅在提摩太後書三章1~5節所說,在這末世的日子,「那時人會專愛自己,貪愛錢財,自誇,狂傲,毀謗,違背父母,忘恩負義,心不聖潔,沒有親情,抗拒和解,好說讒言,不能節制,性情兇暴,不愛良善,賣主賣友,任意妄為,自高自大,愛好宴樂,不愛上帝,有敬虔的外貌,郤背棄了敬虔的實質⋯⋯。」假若我們細心自問,在保羅所提出的種種罪行中,究竟有多少是我們曾經和現在都在我們身上出現呢?

人自身的罪外,我更想指出,人另外有的罪,就是看見我們身邊的罪惡,可以不聞不問。
有關加利利人的血攙雜在祭物中的事,人會問:「這些加利利人比其他的加利利人更有罪嗎?」或是「他們比我們更有罪嗎?」但為甚麼我們不會問:「為甚麼彼拉多可以這樣做,將加利利人殺害,並將他們的血攙在祭物之中?」明顯的,是彼拉多的濫權,將無辜的人殺害。為甚麼其餘的加利利人可以閉口不語?

另外,有關西羅亞樓倒塌的事,人會問:「死去的十八個人,比其他住在耶路撒冷的人更有罪嗎?」或是「他們比我們更有罪?」為甚麼人不會問:「為甚麼會有樓宇倒塌的事發生?」有可能是日久失修,以致房屋倒塌,抑或這是豆腐渣工程?無論是失修或是豆腐渣工程,我們為甚麼不會問,是誰失責呢?

在開始時,我問:「近年來有不少年輕人違反法紀被打下監獄,為甚麼呢?」是他們反叛?放縱?我個人並不同意。他們都是有理想的青年人,他們為要創造香港成為一個民主自由,尊重人權,關懷老弱的城市。他們看見的是人濫用權力,只為經濟利益,甚至是個人的利益,否定民主自由和人權的重要。他們因反對這種權力而走出來,對抗威權。他們為理想犧牲了自己的青春,付上代價。當然我並不同意他們使用暴力,亦深信他們不想如此。


為梁天琦辯護的蔡維邦律師。

想起那位為梁天琦辯護的蔡維邦律師,他在為天琦求情時的嘆息和說的幾句話。他自己真誠的剖白,指他的一代香港人,八、九十年代頭讀大學,熱誠有理想,以為民主陸續有來,好似天跌落嚟咁會更開明,他們的一代甚麼也沒有做,有的只是他們上一代(李柱銘,司徒華等)爭取而得的。他表示香港回歸以來,經歷四次特首選舉,民主路卻變得更崎嶇,他的一代人畢業後為家庭及工作努力,做政務官變成達官貴人,醫生變成大醫生,貪圖逸樂,唔想後生仔rock our world,搞亂香港,他說:「今時今日好多嘢都係我哋呢個generation(世代)嘅人做出嚟。」

的確,假若人人都能關心香港民主的發展,今天的年輕一代需要這樣付上代價去爭取嗎?「他們比我們更有罪嗎?」答案是剛好相反,「我們因不理會社會的公義,我們的罪比他們更甚!」
今天香港不少數以千億元的工程,這幾年均發現問題。例如沙中線的鋼筋接駁問題,沉降問題,除承辦公司的運作外,亦與董事局和政府的監管不力有關。最近亦有人發現天水圍政府的康樂大樓,花費6億元,啟用只有6年,但已出現天花穿窿,滲水等問題,需要更換外牆。專家指一般樓宇建成,二十至三十年後才會出現多處滲水的現象。維修工程雖由承建商負責,但明顯的與監管工程和用料等有關。

我們不想發生西羅亞樓倒塌事件,但現時政府官員實在監管不力,而且不少工程是判給中國公司承辦,大家亦明白內地不少工程常出現豆腐渣現象,這不值得我們關心嗎?假若有人因工程失誤而導至傷亡,「他們是否比我們更有罪呢?」答案也是相反,「因我們沒有對這事關心,我們的罪比他們更甚!」

今主日是大齋期第三主日。上兩個星期,我們選讀了有關耶穌受試探和他決意朝向耶路撒冷,接受死亡的經文(路四1~12;十三31~35)。我們明白耶穌的受難和死亡,是因為人的罪。所以今主日,我們要透過經文,反思人的罪惡。不單自己的罪,我們更要看到社會中不少被罪惡所傷害的人,被他人的貪婪、權力的腐敗,變成「被罪者」。我們不去面對這些罪惡,我們也會成為罪惡的幫兇。我們要為我們自己的罪悔改,也為我們對罪惡不聞不問而悔改。耶穌指出,「你們若不悔改,都照樣滅亡!」

罪惡實在囂張,在我們生活的週遭出沒。但上主實在是有公義又有慈愛的主。路加除了記述耶穌告訴我們要悔改外,他也記述耶穌講的比喻,「不結果子的無花果樹的比喻」(十三6~9)。悔改當然要結出悔改的果子(參看路三9),但上主今天仍對我們寬容。葡萄園的主人看到一棵無花果樹沒有結出果子來,便對園丁說:「看哪,我這三年來到這棵無花果樹前找果子,竟找不到。把它砍了吧,何必白佔土地呢?」但園丁說:「主啊,今年且留着,等我在樹周圍掘開土,加上肥料,以後若結果子便罷,不然再把它砍了。」

園主已等待了三年,園丁希望給他多一年的時間。一方面,這代表着上主的寬容,但時間也是有限的。就正如今天我們不關心社會週遭的問題,問題會越來越嚴重,到一個地步,實難以收捨。今天年輕人所面對的情況,就是如此。我們對自己的罪也不快快處理,我們便會對罪不敏感,罪便會侵蝕我們的人格,使我們也成為罪人而不自覺。那時,上帝的審判便來到。

大齋期,是我檢視自己罪惡和反思社會的罪惡的日子。


請加入成為眾新聞的月費訂戶,長期支持我們的工作。所有訂戶都可以收到我們的「每周時事」通訊 。

月費訂戶網址:hkcnews.com/aboutus/#subscribe

博客 | 袁天佑
【袁天佑・牧者隨筆】筆者是香港循道衞理聯合教會牧師,現已退休。在香港出生,成長,接受教育,地道香港人。經歷過中國加入聯合國、89民運、97回歸的年代;見證香港從小小漁港變成國際大都會。期望着香港有更美好的明天時,看見社會的撕裂,民主倒退,「一國兩制」被蠶食,不少青年人民主夢想幻滅。退休後,仍希望能盡上些微力量,鼓勵信徒和年青人要存着信心和盼望,黑暗永遠不能勝過光明。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