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29-任憲邦:論東大嶼都會
任憲邦:論東大嶼都會
2017/4/29 — 18:47
https://thestandnews.com/politics/%E8%AB%96%E6%9D%B1%E5%A4%A7%E5%B6%BC%E9%83%BD%E6%9C%83/
東大嶼都會發展計劃概念圖(圖片來源:香港2030報告)
「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不是策略,所謂規劃遠景,只是要如何增加及找尋土地和住屋供應。實際的結果是:香港將是一個有900萬人口的城市,需要額外1,200公頃的土地來建造東大嶼都會和新界北發展區。東大嶼都是香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耗資最鉅的基建工程,估計成本至少是4,000億元以上。幾乎是香港財政儲備的一半。
政府還沒有完成做出徹底評估分析這個概念的需求,假設,成本,風險的重要工作。在此刻,我們基本上不能確定是否需要4,000億元成本的東大嶼都會,或有沒有其他可能替代項目或可用土地,疑問重重。我們現在不應該花2.48億元做中央水域人工島東大嶼都會的可行性研究。
香港人口現為730萬,到2043年將上升至822萬,2064年則回落至781萬。至於住戶數目,2014年的數字為243萬,預計高峰將為2044年的293萬,並於2049年回到至291萬東大嶼山都會於2040年代中旬落成時,香港人口已在減少,住屋需要亦已遞減。另一方面,由於東大嶼山都會在2040年代方能落成,此項計劃亦無法滿足香港的短期住屋需要。因此,不但無法解決燃眉之急,長遠而言也多多一舉。
其實,即使沒有東大嶼都會,也可以完全可以滿足2044年高峰期的293萬戶住屋需求,而以後的住屋需求便會回落。東大嶼都會會議住屋單位供應過剩。
如果東大嶼都會順利落成,香港長遠可容納的人口便將增加至900多萬。然而,香港人口於2043年的高峰亦僅限於822萬水平,2064年更將回落至781萬。額外人口從何而來?如果為了應付10%人口增長容量援衝,於是花費4,000億元興建東大嶼都會。是一個荒謬的應急方案。900萬人口的來源。原因主要是來自大陸的單程證移民,達到每日本150的配額這是將香港經濟轉化為知識型創新的唯一移民政策嗎?這表明一個嚴重的虧空:缺乏人口政策和戰略。政府認為人口不是規劃城市的唯一考慮因素,需要部署有足夠的戰略性容量,為未來經濟發展做好準備。但「香港2030+」完全沒有推動經濟發展的經濟政策和戰略,以導致需要土地和住房需求。沒有具體的清晰在這個經濟環境中,香港有什麼角色,發展什麼行業,需要什麼人力資源,什麼人口政策,將香港轉變為一個知識型創新經濟社會,融合在珠三角廣港澳灣內的經濟系統。
東大嶼都會計計有一個核心商業區,成為香港第三個核心商業區。香港已有中環和東九龍兩個名實相副的核心商業區,鰂魚涌一個無名卻有實的核心商業區,西九龍和黃竹坑是兩個潛力核心商業區,規劃署在其2011年中報告已經確認這些也是可作為能核心商業區。但究竟為什麼還需要在東大嶼山再添核心商業區?
這是香港歷史上最大,最複雜,最昂貴的項目。但它是要處理三十年之後的人口,房屋,經濟,社會的問題。計劃實施時間越長,風險越大東大嶼都會需要三十年才能完成項目,在這長的時間內,許多情況可能會急劇變化,所有以前的主要基礎設施項目如赤鱲角機場,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第三跑道,計劃實施時間要短得多。東大嶼都會是成本最高,實施時間最長,風險最大的項目。
以填海方法在海的中間來創造土地,一旦城市建造之後,如果將有需要,不可能通過填周圍的海來擴大更多土地。因為東大嶼都會在中央水域,超過80%的香港的船舶通過這個區域。如果擴大鄰接東大嶼都會的海來填海創造增加土地,將會減少船隻海上穿過這區域的面積,增加船隻碰撞和其他意外的機會,造成風險和安全問題。大筆錢建設東大嶼都會之後,但沒有靈活性來支持策略增長。
在全球暖化情況之下,溫室氣體濃度上升,天氣將會加劇熱和極端,變得不穩定,並加劇風暴潮等威脅,海水平面上升。當天氣情況變得極端嚴重,東大嶼都會將會是建立在一在海中非常危險和脆弱的環境。
東大嶼山都會實際上是在1980年代政府做一研究項目稱東大嶼島東大嶼山的翻炒,政府使用一個從三十五年前的研究作為一個基礎,使用非常簡單化的方法,在三十年後的環境做一個重大的決定。三十五年之後,政府要捲土重來,要向立法會,申請2.48億元,做中央水域人工島東大嶼都會可行性研究。
任憲邦
作者個人簡介:博士、獨立管理顧問、時事、政策、工程項目分析評論員、守護大嶼聯盟成員
轉載文章
《立場新聞》轉載欄目。此欄文章的觀點均來自作者,並不代表本網立場。編輯部保留對所有稿件的篩選權利。
2017/4/29 — 18:47
https://thestandnews.com/politics/%E8%AB%96%E6%9D%B1%E5%A4%A7%E5%B6%BC%E9%83%BD%E6%9C%83/
東大嶼都會發展計劃概念圖(圖片來源:香港2030報告)
「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不是策略,所謂規劃遠景,只是要如何增加及找尋土地和住屋供應。實際的結果是:香港將是一個有900萬人口的城市,需要額外1,200公頃的土地來建造東大嶼都會和新界北發展區。東大嶼都是香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耗資最鉅的基建工程,估計成本至少是4,000億元以上。幾乎是香港財政儲備的一半。
政府還沒有完成做出徹底評估分析這個概念的需求,假設,成本,風險的重要工作。在此刻,我們基本上不能確定是否需要4,000億元成本的東大嶼都會,或有沒有其他可能替代項目或可用土地,疑問重重。我們現在不應該花2.48億元做中央水域人工島東大嶼都會的可行性研究。
香港人口現為730萬,到2043年將上升至822萬,2064年則回落至781萬。至於住戶數目,2014年的數字為243萬,預計高峰將為2044年的293萬,並於2049年回到至291萬東大嶼山都會於2040年代中旬落成時,香港人口已在減少,住屋需要亦已遞減。另一方面,由於東大嶼山都會在2040年代方能落成,此項計劃亦無法滿足香港的短期住屋需要。因此,不但無法解決燃眉之急,長遠而言也多多一舉。
其實,即使沒有東大嶼都會,也可以完全可以滿足2044年高峰期的293萬戶住屋需求,而以後的住屋需求便會回落。東大嶼都會會議住屋單位供應過剩。
如果東大嶼都會順利落成,香港長遠可容納的人口便將增加至900多萬。然而,香港人口於2043年的高峰亦僅限於822萬水平,2064年更將回落至781萬。額外人口從何而來?如果為了應付10%人口增長容量援衝,於是花費4,000億元興建東大嶼都會。是一個荒謬的應急方案。900萬人口的來源。原因主要是來自大陸的單程證移民,達到每日本150的配額這是將香港經濟轉化為知識型創新的唯一移民政策嗎?這表明一個嚴重的虧空:缺乏人口政策和戰略。政府認為人口不是規劃城市的唯一考慮因素,需要部署有足夠的戰略性容量,為未來經濟發展做好準備。但「香港2030+」完全沒有推動經濟發展的經濟政策和戰略,以導致需要土地和住房需求。沒有具體的清晰在這個經濟環境中,香港有什麼角色,發展什麼行業,需要什麼人力資源,什麼人口政策,將香港轉變為一個知識型創新經濟社會,融合在珠三角廣港澳灣內的經濟系統。
東大嶼都會計計有一個核心商業區,成為香港第三個核心商業區。香港已有中環和東九龍兩個名實相副的核心商業區,鰂魚涌一個無名卻有實的核心商業區,西九龍和黃竹坑是兩個潛力核心商業區,規劃署在其2011年中報告已經確認這些也是可作為能核心商業區。但究竟為什麼還需要在東大嶼山再添核心商業區?
這是香港歷史上最大,最複雜,最昂貴的項目。但它是要處理三十年之後的人口,房屋,經濟,社會的問題。計劃實施時間越長,風險越大東大嶼都會需要三十年才能完成項目,在這長的時間內,許多情況可能會急劇變化,所有以前的主要基礎設施項目如赤鱲角機場,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第三跑道,計劃實施時間要短得多。東大嶼都會是成本最高,實施時間最長,風險最大的項目。
以填海方法在海的中間來創造土地,一旦城市建造之後,如果將有需要,不可能通過填周圍的海來擴大更多土地。因為東大嶼都會在中央水域,超過80%的香港的船舶通過這個區域。如果擴大鄰接東大嶼都會的海來填海創造增加土地,將會減少船隻海上穿過這區域的面積,增加船隻碰撞和其他意外的機會,造成風險和安全問題。大筆錢建設東大嶼都會之後,但沒有靈活性來支持策略增長。
在全球暖化情況之下,溫室氣體濃度上升,天氣將會加劇熱和極端,變得不穩定,並加劇風暴潮等威脅,海水平面上升。當天氣情況變得極端嚴重,東大嶼都會將會是建立在一在海中非常危險和脆弱的環境。
東大嶼山都會實際上是在1980年代政府做一研究項目稱東大嶼島東大嶼山的翻炒,政府使用一個從三十五年前的研究作為一個基礎,使用非常簡單化的方法,在三十年後的環境做一個重大的決定。三十五年之後,政府要捲土重來,要向立法會,申請2.48億元,做中央水域人工島東大嶼都會可行性研究。
任憲邦
作者個人簡介:博士、獨立管理顧問、時事、政策、工程項目分析評論員、守護大嶼聯盟成員
轉載文章
《立場新聞》轉載欄目。此欄文章的觀點均來自作者,並不代表本網立場。編輯部保留對所有稿件的篩選權利。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