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04-蔡子強、陳雋文:傘運前後年輕人的投票模式剖析(三之一)
蔡子強、陳雋文:傘運前後年輕人的投票模式剖析(三之一)
2017年5月4日
【明報文章】過去一年,筆者在本欄分別撰文,以2015年區議會選舉及2016年2月立法會新界東補選的投票數據,來看看一個大家都關心的課題,那就是:雨傘運動後,年輕人的投票意欲有否改變?
結果發現,以區議會選舉而言,縱然2015年比2011年有所上升,但年輕人的投票率仍然遠低於長者,即年輕人的投票意欲要低於長者。同時,年輕選票佔全港整體選票數目的百分比,亦同樣低於長者,即年輕選票的影響力亦低於長者選票。
那麼立法會選舉又如何?在新東補選中,相對2015年區選,年輕人的投票率出現了勁升,反而老年的卻有所下跌;同時,年輕選票佔整體選票的百分比,亦超越了長者,即年輕選票的影響力大過了長者選票。
當然以上說的只是一次補選,未必作得準。那麼到了正式立法會選舉又如何?
較早之前,選舉事務處終於公開了今屆立法會選舉的投票數據,但近幾個月,筆者都忙於在本欄撰寫有關特首選舉的文章,到近日才有空整理數據,再結合上屆立選以及兩屆區選,共4次選舉的投票數據,終於可以勾畫出一個比較全面,比較雨傘運動前後香港不同年齡層的投票面貌。且在這裏與大家分享。
如果細閱表1,就年輕人的投票行為模式而言,我們可以察覺到兩大重要現象:
傘運後年輕人投票意欲明顯上升
首先,在雨傘運動之後,年輕人無論在區選或立選,投票意欲都有明顯的上升。年輕人(18至40歲),以區選而論,傘運前的投票率是30.83%,傘運後則是37.6%;至於立選,傘運前的投票率是48.52%,傘運後更升至57.72%!增幅尤其驚人,遠高於中年(41至60歲)及老年人(61歲或以上)的增幅。
這反映了,雨傘運動確實減低了過去年輕人的政治冷感,讓他們較以往更加關注政治與選舉,投票意欲有所增強,收窄了與中年及老年人間的差距。
當然,這裏只看到傘運後一屆區選和立選的數字。大家會問,隨着時間過去,傘運慢慢丟淡,年輕人的投票意欲會否逐漸「打回原形」?還是,年輕人的投票行為已經出現了根本轉變?這便要假以時日才能夠有答案。
年輕人立選投票意欲遠高於區選
其次,年輕人對立法會選舉的投票意欲,要遠遠高於區議會選舉。年輕人在2011年區選的投票率,只有30.83%,但在緊接的2012年立選,卻升至48.52%;在2015年區選的投票率,只有37.6%,但在緊接的2016年立選,更升至57.72%!
雖然,中年人和老年人,同樣是對立選投票的意欲要高於對區選,但兩種選舉間的差距,明顯沒有年輕人的那麼顯著。
我相信這反映了幾點:
(1)年輕人對地區事務的興趣,遠遠不及對政治或社經等中央議題的興趣,因此影響了他們在區選的投票意欲;
(2)再者,立選有更多他們想投票支持的候選人,如「傘兵」、本土自決派、年輕候選人等,讓他們也更踴躍投票(這方面且留待下星期再詳細剖析);以及
(3)年輕人還未養成一個每次選舉都去投票的穩定習慣,因此即使今次在立選投了票,並不意味他們下次區選時,會自動走入票站。
順帶一提,以青年、中年、老年3個年齡層來說,以老年人的投票習慣最為穩定,無論傘運前後,以及兩級議會間,投票率的差異都最小。
年輕選票在立選較區選影響為大
那麼,年輕選票究竟在本地選舉所起的影響有多大?能否左右大局?究竟是年輕還是中年抑或是老年的選票比重較大?在兩級選舉是否有所不同?要回答這些問題,且讓我們再看看有關數據。
從表2可見,在2015年區選,年輕人的選票只佔整體比重的四分之一(24.77%),不單低於中年所佔的四成(42.12%),亦低於老年所佔的三分之一(33.11%);但到了2016年立選,情况卻有所逆轉,因為其投票率的飈升,所以選票佔整體比重也上升至接近三分之一(30.87%),雖然仍低於中年所佔的四成(40.46%),但卻已追過老年所佔的不足三成(28.67%)。
所以簡單來說,中年選票是選舉中所佔比重最大,最左右大局的一塊,無論兩級議會選舉,也都如此。至於年輕及年老選票,表現卻並不如此一致,在兩級議會選舉有所不同,後者在區選佔優,相反前者卻在立選反壓過對方。
再加上立選採用比例代表制,兼且是最大餘額法,因此只要拿到一成甚至是幾個百分點選票,便大有可能拿到一個議席。因此,年輕選票在立選更有可為。
至於年輕人又究竟較傾向在立選中投票支持哪些政團和候選人?是否真的是激進民主和本土自決派?因篇幅關係,留待下星期再談。
(本文數據由港大民意研究計劃提供,特此向港大民研計劃,以及鍾庭耀和Edward Tai兩位作出鳴謝)
傘運前後年輕人的投票模式剖析(三之一)
蔡子強、陳雋文
2017年5月4日
【明報文章】過去一年,筆者在本欄分別撰文,以2015年區議會選舉及2016年2月立法會新界東補選的投票數據,來看看一個大家都關心的課題,那就是:雨傘運動後,年輕人的投票意欲有否改變?
結果發現,以區議會選舉而言,縱然2015年比2011年有所上升,但年輕人的投票率仍然遠低於長者,即年輕人的投票意欲要低於長者。同時,年輕選票佔全港整體選票數目的百分比,亦同樣低於長者,即年輕選票的影響力亦低於長者選票。
那麼立法會選舉又如何?在新東補選中,相對2015年區選,年輕人的投票率出現了勁升,反而老年的卻有所下跌;同時,年輕選票佔整體選票的百分比,亦超越了長者,即年輕選票的影響力大過了長者選票。
當然以上說的只是一次補選,未必作得準。那麼到了正式立法會選舉又如何?
較早之前,選舉事務處終於公開了今屆立法會選舉的投票數據,但近幾個月,筆者都忙於在本欄撰寫有關特首選舉的文章,到近日才有空整理數據,再結合上屆立選以及兩屆區選,共4次選舉的投票數據,終於可以勾畫出一個比較全面,比較雨傘運動前後香港不同年齡層的投票面貌。且在這裏與大家分享。
如果細閱表1,就年輕人的投票行為模式而言,我們可以察覺到兩大重要現象:
傘運後年輕人投票意欲明顯上升
首先,在雨傘運動之後,年輕人無論在區選或立選,投票意欲都有明顯的上升。年輕人(18至40歲),以區選而論,傘運前的投票率是30.83%,傘運後則是37.6%;至於立選,傘運前的投票率是48.52%,傘運後更升至57.72%!增幅尤其驚人,遠高於中年(41至60歲)及老年人(61歲或以上)的增幅。
這反映了,雨傘運動確實減低了過去年輕人的政治冷感,讓他們較以往更加關注政治與選舉,投票意欲有所增強,收窄了與中年及老年人間的差距。
當然,這裏只看到傘運後一屆區選和立選的數字。大家會問,隨着時間過去,傘運慢慢丟淡,年輕人的投票意欲會否逐漸「打回原形」?還是,年輕人的投票行為已經出現了根本轉變?這便要假以時日才能夠有答案。
年輕人立選投票意欲遠高於區選
其次,年輕人對立法會選舉的投票意欲,要遠遠高於區議會選舉。年輕人在2011年區選的投票率,只有30.83%,但在緊接的2012年立選,卻升至48.52%;在2015年區選的投票率,只有37.6%,但在緊接的2016年立選,更升至57.72%!
雖然,中年人和老年人,同樣是對立選投票的意欲要高於對區選,但兩種選舉間的差距,明顯沒有年輕人的那麼顯著。
我相信這反映了幾點:
(1)年輕人對地區事務的興趣,遠遠不及對政治或社經等中央議題的興趣,因此影響了他們在區選的投票意欲;
(2)再者,立選有更多他們想投票支持的候選人,如「傘兵」、本土自決派、年輕候選人等,讓他們也更踴躍投票(這方面且留待下星期再詳細剖析);以及
(3)年輕人還未養成一個每次選舉都去投票的穩定習慣,因此即使今次在立選投了票,並不意味他們下次區選時,會自動走入票站。
順帶一提,以青年、中年、老年3個年齡層來說,以老年人的投票習慣最為穩定,無論傘運前後,以及兩級議會間,投票率的差異都最小。
年輕選票在立選較區選影響為大
那麼,年輕選票究竟在本地選舉所起的影響有多大?能否左右大局?究竟是年輕還是中年抑或是老年的選票比重較大?在兩級選舉是否有所不同?要回答這些問題,且讓我們再看看有關數據。
從表2可見,在2015年區選,年輕人的選票只佔整體比重的四分之一(24.77%),不單低於中年所佔的四成(42.12%),亦低於老年所佔的三分之一(33.11%);但到了2016年立選,情况卻有所逆轉,因為其投票率的飈升,所以選票佔整體比重也上升至接近三分之一(30.87%),雖然仍低於中年所佔的四成(40.46%),但卻已追過老年所佔的不足三成(28.67%)。
所以簡單來說,中年選票是選舉中所佔比重最大,最左右大局的一塊,無論兩級議會選舉,也都如此。至於年輕及年老選票,表現卻並不如此一致,在兩級議會選舉有所不同,後者在區選佔優,相反前者卻在立選反壓過對方。
再加上立選採用比例代表制,兼且是最大餘額法,因此只要拿到一成甚至是幾個百分點選票,便大有可能拿到一個議席。因此,年輕選票在立選更有可為。
至於年輕人又究竟較傾向在立選中投票支持哪些政團和候選人?是否真的是激進民主和本土自決派?因篇幅關係,留待下星期再談。
(本文數據由港大民意研究計劃提供,特此向港大民研計劃,以及鍾庭耀和Edward Tai兩位作出鳴謝)
傘運前後年輕人的投票模式剖析(三之一)
蔡子強、陳雋文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