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11-蔡子強、陳雋文:傘運前後年輕人的投票模式剖析(三之二):愈年輕愈投本土/自決派一票

蔡子強、陳雋文:傘運前後年輕人的投票模式剖析(三之二):愈年輕愈投本土/自決派一票
2017年05月11日


【明報文章】上個星期(5月4日),通過整理選舉事務處公布的立法會選舉投票數據,點出近年年輕人投票行為模式的兩大重要特徵,分別是:

一、在雨傘運動之後,年輕人無論在區議會選舉或立法會選舉,投票意欲都有明顯的上升,尤其是立選,投票率增幅尤其驚人,遠高於中年及老年人的增幅;

二、年輕人對立法會選舉的投票意欲,要遠遠高於區議會選舉。

今個星期,通過整理兩個於2012年及2016年立法會選舉後所作的研究,再點出年輕人投票行為模式的另外一些重要特徵。


愈年輕愈投票泛民 愈年長愈投票建制

表1是我與同事馬嶽及前同事黃鶴回兩位教授,在2012年立法會選舉後所作的一個研究當中的部分數據。

當中可見,這些數據所呈現出來的圖象,與大家的常識脗合,那就是愈年輕的人,愈會在選舉中投票給泛民;相反,愈年長的人,卻愈會投票給建制派。在青年(18至39歲)組別,有差不多三分之二的人投票給泛民,與投票給建制的,相差42個百分點;至於中年(40至59歲)組別,雖然投票給泛民的仍然佔多,但差距已經明顯收窄,只餘7個百分點;到了老年(60歲或以上)組別,情况更出現逆轉,投票給建制的已經反佔多數,而且多出近12個百分點。

青年人初出茅廬,尤其是剛離開學校(當中相當比例指的是大學),仍比較理想化,心態上仍是比較嚮往民主、自由、人權等理念,對權威反感,因此投票時,也較鍾情民主派;至於建制派那套保守政治論述,不易聽得入耳,亦因此很難投建制派一票。

但中年人要「撐起頭家」,需面對生活壓力,供樓、畀家用、照顧高堂、負擔子女教育開支,慢慢就變得比較現實,亦更易接受建制派強調安定、繁榮、和諧的那套保守政治論述,於是也有不少人投建制派一票。

到了老年人,隨着步入暮年,他們不單心態上變得比中年人更保守,更抗拒轉變以至「激烈」的東西,且很多早年未有機會接受良好教育,對民主、自由、人權等理念比較「無感」,且大多數是早年大陸移民,較易被「愛國」、民族主義那套打動;最後,更是建制派「蛇齋餅糭」政治攻略的主要市場所在,於是更大比例的投建制派一票。

那麼本土/自決派出現之後又如何?

2012年立選,本土/自決派仍未成氣候;但到了2016年立選,卻變得來勢洶洶,他們甚至聲言要與傳統泛民、建制「三分天下」。那麼不同年齡層,尤其是青年人,他們的投票取向又出現了怎樣的變化呢?

表2是港大民意研究計劃在2016年立法會選舉後所作的一個研究當中的部分數據。

當中可見,在青年組別,投給「泛民+本土/自決派」的,與2012年那個研究一樣,都是佔了三分之二左右,且有所上升,由上屆的64.8%,上升至今屆的67.58%;相反,愈年長的人,卻愈會投票給建制派,到了老年組別,情况更出現逆轉,投票給建制的已經反佔多數,同樣多出近12個百分點。

但更重要的是,如果我們把「泛民+本土/自決派」分拆為溫和泛民(民主黨、公民黨、工黨、民協等)、激進泛民(人社同盟)、本土/自決派(熱普城、青政、眾志等)三大板塊,我們更能仔細看到青年人的投票取向。


青年人對本土/自決派尤為鍾情

從表2中可見,青年對本土/自決派最為鍾情,三成人投票給他們,冠於所有政治板塊;如果把「激進泛民+本土/自決派」合併來計,更進一步高達四成多,高於溫和泛民的兩成半,更遑論建制派的不足兩成。

這和大家的常識脗合,那就是青年人是本土/自決派的主要票源,最為鍾情本土、自決及其他激進政治主張,最為躁動不安、急於求變,易為這些激進政治力量所動員和吸納。相反,老年人卻對他們最為抗拒,亦最少投票給他們,只有5%。

我相信有讀者會問,前述我們在整理數據時,把年輕組別定為18至39歲,但如果進一步收窄為18至29歲,那就是真的剛離開校門最年輕熱血的那個年紀,情况又如何呢?表3我們整理了有關數字。

從表3中可見,我們看到情况更加一面倒,18至29歲這群人,有高達八成支持「泛民+本土/自決派」!他們更對本土/自決派最為鍾情,四成人投票給本土/自決派;如果把「激進泛民+本土/自決派」合併來計,更進一步高達五成,即是每兩票就有一票投給他們!

這似乎真的應驗了一句:愈年輕,愈激進。


(本文部分數據由港大民意研究計劃提供,特此鳴謝港大民研計劃以及鍾庭耀和Edward Tai)

傘運前後年輕人的投票模式剖析(三之二)


蔡子強、陳雋文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110508-劉若英:易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