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23-陳韋安:宗教改革與香港教會系列(七)宗教改革作為一場成功的宗教改革

陳韋安:宗教改革與香港教會系列(七)宗教改革作為一場成功的宗教改革
20:49 23/5/2017


「宗教改革不是一場失敗的改革,而是一場成功的改革。」這句說話語重心長。

馬丁路德並非英雄。過份美化路德是沒有必要的。有趣的是,路德其實是十九世紀馬克思主義者的批判對象。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於1870年寫的《德國農民戰爭》(Der deutsche Bauernkrieg)批評路德道:「從路德確定他的路線起,他就開始了一場對教會制度和教條何者要保留、何者要改革的討價還價,一種令人厭惡的外交手腕、陰謀詭計、妥協讓步。」

當然,以上評論帶有濃烈馬克思主義的偏見。不過,恩格斯卻正確地指出路德改革路線的色彩。無可否認,路德的改革之路並非激進。路德在改革,卻非激進。何謂「激進」?激進永遠是少數所能接受的。因此,路德的改革放棄激進路線,從而走一條較多人接受、能夠實踐的路線。這大概是「路德妥協」的意思。

與其他激進的改革家不同,路德的改革得到地方公侯的支持。他有效利用文宣的力量(印刷機),並在地區以「上而下」的方式作推動(這點加爾文同樣如此)。因此,路德的宗教改革其實是一場「建制對抗建制」的過程。沒有地方公侯的支持,路德的改革運動恐怕早因各方阻力而失敗告終。反之,路德透過建制資源來進行宗教改革,並且有效地將改革思想傳遞到不同地區,從而真正改變教會。

別誤會,筆者並非鼓吹成功主義——不是埋沒良心、出賣原則、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思維。我要指出的是:宗教改革者也絕不是「享受失敗」的理想主義者。我過往目擊一些這樣的改革者:他們正確指出教會的問題,卻沒有為教會的改革提供一條真正可行的實踐之路。他們的目標理想,手段更為理想。結果是:他們在改革之路遭遇失敗,並以自身的失敗來咒罵教會建制的腐敗。他們越是失敗,他們就越突顯自身的正義。其實,這豈不是享受失敗的失敗主義嗎?

我要說:改革者要慎防教會的幻影論(ecclesial docetism)。改革者不可單單以「理想教會」作為批判「現實教會」的標準,從而導致「非理想不取」的「全然或無」的潔癖思維,從而放棄任何具體改革「現實教會」的方式。教會就是地上眼前腐敗的教會。宗教改革者的任務卻在其中努力讓這教會改變得好一點——即或並非最理想。因此,改革者的任務不只是指出教會的問題,而是思考這「問題的答案」如何真正在眼前的教會中被接受成為答案,從而落實,作出真正的改變。

我知道以上這番話頗難入耳。這卻是我在《時代論壇》最坦白的話。

【宗教改革與香港教會系列(七)】


陳韋安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