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23-李兆富:從吳克儉看港式教育淪亡

李兆富:從吳克儉看港式教育淪亡
6:28 23/3/2016


■吳克儉一直被批評不懂處理教育事務,只會處處迎合上意。資料圖片

吳克儉作為教育局局長,最大的問題就是不了解香港的教育制度。相信他上任前,根本沒有思考過,究竟教育對香港這個城市的意義是甚麼。
香港人對教育的重視,有近乎宗教的意味。一個香港人,家住甚麼地方,銀行有多少存款,固然是身份建構的一部份,可是更多人會將自己在哪裏上中學,大學又拿了甚麼文憑,作為自己的社會身份定位。港爸港媽對教育的瘋狂,不是單純地希望子女讀書識字做個有用的人。更重要的是,他們相信任何一個人一生只有一次機會為自己身份階層定位;出身不好,就算賺到錢,也晉身不了某個社會階層。
至今香港仍然是一個階級觀念非常嚴重的社會。錢卻不是階級的唯一決定因素。這個城市的經濟周期來得快也去得快,膽大心細的人,等閒可以在十年八載間,賺到幾輩子的使費。可是,我們的社會普遍對暴富沒有好感,傳統上流社會的身份,也不是用錢可以買得到;例如有閒階層的會所,一般都要資深會員推薦才可以加入;那些只要有錢便可以加入的會籍,根本不值一提。
香港中產家庭的想像中,教育就是突破階級限制的最直接也是唯一的途徑。假如一個窮家子能幸運地進入一間傳統名校,再順利入讀醫科或者法律系,幾十年後,他便會是賽馬日馬主包廂的常客。無錯,對好多人來說,子女入讀名校就等於得到了一張上流社會會所的入場券。
集體的公營教育在操作上是工廠式倒模量產運作,當中最優良的出品就成為未來社會的上層,其他大量的副產品就繼續在社會擔當次要角色。一定程度上,教育可以讓部份人先富起來,但矛盾是也會令多數人失落。作為一種政治建構,教育就是要令多數人相信,就算自己沒有機會,下一代的機會還是均等的。香港的教育制度,曾經成功構造這種上流的集體幻象,也可以說這是香港人對柏拉圖理想國的現代演繹。

大學畢業生失去希望
本來,這也是一個理想社會的狀態,但不知道從甚麼時候開始,「成功靠父幹」這五個字漸漸成為新香港的價值觀。為甚麼越來越多人覺得,就算再努力去參與競賽,最終也是徒勞無功?過去十多年,香港大學畢業生為甚麼會覺得沒有希望?文憑量寬、學位含金量下跌是一個原因,但更嚴重的問題在於,香港教育無論是管理、授課模式、課程、考核,統統都是倒模的,根本沒有創新,沒有進步,所有改變都是由上而下。這種結構只要在設計上有一個錯誤,整個系統裏每一個人都會因而受到影響。
香港填鴨式教育制度的出品,在全球化之下不但沒有競爭優勢,在創造力方面更明顯是落後。這個城市出不了喬布斯、蓋茨、朱克伯格,並非因為市場太小,而是因為我們的教育制度未能切合這個時代的需要。
有錢有能力的家庭,尚且可以在自己的企業和社交圈為子女預留位置,沒有祖蔭的,又可以怎樣?在過去的社會,通常是長子和最沒有出息的子姪才會留在祖業,其他的都要闖自己的事業。新香港的現象,其實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香港的淪落。
當既有的制度開始失去效用,再加上一班庸碌無才的高薪低能,慌亂地將殘存的也一手斷送,香港一個重要的社會秩序,就這樣被毀了。吳克儉跟特區其他的政治問責官員一樣,每個舉措都是為了奉迎北京的願望。偏偏教育是香港核心價值中的核心價值,吳克儉企圖將香港的教育制度改變成灌輸大中華意識的工具,結果卻促成了反國教運動和學民思潮的出現,一定程度上,是他促成了今天香港的政治地貌。
為何這一代人覺得機會變得不均等?年輕人想將一切推倒重來,正是因為覺得自己寒窗苦讀,卻不見到有出路。希望下一任的教育局局長在上任之前,會花點時間反省這個最關鍵的問題。


李兆富
Common Ground HK召集人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