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29-李平:從恐共媚共到厭共厭華

李平:從恐共媚共到厭共厭華
2016年03月29日


曾發表〈別讓李嘉誠跑了〉一文的新華社旗下微信公號「瞭望智庫」,近日又發表備受關注的文章〈日本社會真的厭華麼?〉,力證日本人並不厭華,即使對中國有負面觀感也是由於日本主流媒體對中國的報道負面內容偏多。當今世界,雖然仍不時有國家恐共媚共,但厭共厭華的情緒增長更快,香港、台灣民眾在身份認同問題上,自認是中國人的越來越少、自認是香港人台灣人的越來越多,正是這種趨勢的反映。

日本厭華有21年歷史
香港人恐共由來已久。從國共內戰和文革相殘再到六四屠殺,都給一代又一代的逃港者留下恐共懼共陰影。這種恐共心理的兩極表現:一是避共,抱着惹不起躲得起的心態,盡力不去批評中共、不去捲入政治漩渦;二是媚共,迎合中共死要面子的需要,火中取栗,從中撈取好處。
從國際層面看,一些國家的媚華無異於媚共。早在2009年,美國總統奧巴馬首次訪華前後,美國、日本、英國的媒體都出現了批評奧巴馬媚華的聲音,同時擔心中國的崛起催生「媚華世界」。去年習近平訪問美國、英國享受「超級國事訪問」禮遇,更把西方世界的媚華媚共推向極致,也引起國際輿論更強烈的反彈和批評。
中國的經濟發展的確有助弱化國際社會的恐共心理、萌生共享富貴的心態,但是,當各國官方爭相媚華以期分享中國經濟發展成果時,中國官員及強國人訪問世界各地時的蠻橫、無禮表現,也在催生民間的厭共厭華情緒。日本內閣府早前公佈的「外交輿論調查」顯示,日本人對中國人沒有親近感的比例高達83.2%,創下自1978年同一調查開始以來的紀錄。新華社強烈反擊日本官方的厭華民調,更顯得此地無銀三百両。
「瞭望智庫」的文章指摘日本政府的調查是企圖利用民意,「先用事件和媒體運作影響民意,再用民意作為自己下一步運作的支撐」。其實,根據同一調查,日本人對中國人有親近感的,自1978年至1994年多維持在50%以上,直至1995年才跌至39.4%,並首度低於沒親近感的51%。由此可見,日本民間厭華情緒已有21年歷史,如今中國還要歸咎於日本媒體近年的負面報道,是顛倒因果,一如中國高官把毒食品、毒疫苗問題歸咎於媒體的揭露,而不是奸商貪官勾結禍害國民。

台港厭華催生獨立意識
從香港、台灣來看,厭共厭華問題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民眾在國民身份認同問題上,越來越傾向不承認是中國人、越來越肯定本土身份與認同本土價值。台灣《聯合報》本月的民調顯示,自認是「台灣人」的佔73%,創調查以來新高;自認是「中國人」的僅剩11%,持續探底。而港大民意研究計劃去年底的民調顯示,市民對「香港人」身份認同感上升,對「中國人」身份認同感則回落。而在既定的四個身份中選擇一個,有40%人選擇「香港人」,遠高於「中國的香港人」(27%)、「中國人」(18%)或「香港的中國人」(13%)。
對香港市民來說,無論是李波被失蹤、梁振英好勇鬥狠,還是強國人來港搶奶粉、搶疫苗,或者是710律師大抓捕、倒習信大搜捕,如果以前基於中港不可切割的心理只會加深恐共懼共心理,但如今在本土意識高漲之下,厭共厭華的情緒就顯得更為強烈。但是,中共死守一黨專政,沒有自省能力、沒有自我糾錯能力,還有一批姓黨的學者和媒體為其粉飾、替其麻醉。不難想像,厭華情緒對中國外交的困擾,對香港、台灣獨立意識的催生,只會日益加劇。


李平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