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21-未來城市:移山又填海,真係需要咁多地?
未來城市:移山又填海,真係需要咁多地?
2018/1/21
【明報專訊】電腦遊戲SimCity(模擬城市)的愛好者近年看本地新聞大概會樂翻天,這邊廂有人倡議要填平船灣淡水湖建屋,那邊廂又說可以搬走整個葵青貨櫃碼頭,騰出空地來建第二個太古城,最近又一說,原來只要沿將軍澳港鐵路沿線往東再推前一點,隨時可以多建一個容納三十五萬人的新市鎮。
移山又填海,因政府提出的《香港2030+》的發展策略研究,推斷香港至二○四○年後發展所需的土地,尚欠一千二百公頃。官方委任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自然要為達標出謀獻策,尋覓土地選項,預計三月會進行公眾諮詢;民間方面,也有由不同界別專家所組成的「民間土地資源小組」,提醒港人在大興土木以外,尋找土地供應還有百樣可能。
人口數目會回落
「其實一千二百公頃已經有得拗。」鄉郊基金主席林超英,也是「民間土地資源小組」的一員:「裏面假設未來人口會去到九百萬,但如果仔細留意,最新的人口統計遠不到這個數字。」規劃署長凌嘉勤早前說過,預料到二○四三年,香港人口將達最高峰的八百二十二萬,之後開始回落,又認為若能完成「香港2030+」所有規劃,本港屆時將可容納九百萬人口,並可預留約10%土地作為發展緩衝,「那即代表投放大量的建設來應付誤差,現在還哪會有人如此做規劃?你應該循序漸進地每年增加一定公頃土地,然後按照人口變化將步驟調節」。
小組另一成員任憲邦,早前便撰文駁斥政府興建東大嶼都會的計劃,認為政府本來便打算於未來十年興建四十六萬個新單位,屆時單位總數上升至三百一十三萬,足以滿足二○四四年人口高峰時期的二百九十三萬戶住屋需要,二○四四年後,住屋需求就會減少,屆時才落成並可容納二十六萬戶的新都會,只是畫蛇添足。
何不往空中想辦法?
舉目世界各地城市,過去半個世紀皆有不斷侵吞周邊地區的趨勢,相反香港地勢特殊,一來三面環海,不能無限度擴建;二來山多平地少,只能集中發展部分地區;三來一國兩制下,城市邊界清晰,種種先天局限令香港免於重蹈外國「城市擴張」(urban sprawl)的失敗經驗,也間接造就了外國學者推崇備至的「密集城市」(compact city)發展模式。
「加上我們知道人口到了一個位置會回落,我們不需要準備這個城市無限擴張,只要應付到二○四○的需求已經足夠。」林超英說,民間早已倡議過不同於「造新地」的方案,其中最直截了當的,首選在現行的新發展區中增加地積比﹕「比如古洞北、洪水橋,現時對於將來可容納人口的估算,是基於一定的地積比,既然現在對住屋需要緊張,是不是可以調節?這些區域經過城市規劃的考慮,有健全的交通運輸配套,單單增加地積比已可加建很多房屋,與其在地面找地方,倒不如向空中想辦法。」還有在新發展區中常見,民間倡議講到「口水乾」的棕地﹕「政府話棕地難搞,但我們現在討論的是未來二十年的規劃,有足夠時間慢慢造,英國便已經行了棕地優先政策。而且叫得做棕地(有貨車出出入入),交通一定不錯,亦無甚生態價值,也代表有就業機會,問題是視乎政府敢不敢收地。」
「另外政府手上有很多空置校舍,還有很多所謂GIC地(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呢?」林超英早前向官方「土地供應專責小組」遞交的意見書,建議參考外國例子,以立體思維去進行城市規劃,在交通運輸用地上興建房屋,便是探討以GIC用地建屋的其中一例﹕「近年多個港鐵站上蓋都建了住宅和商場,港鐵藍田站匯景花園的休憩平台則建在公路之上,平台更形成一道隔音屏障,令住戶不受噪音的滋擾,紅磡海濱南岸也有公路上的平台。」
向市中心邊緣延伸發展
即使要開墾新地,林超英也認為,必須要秉持「Land Use and Transport Optimisation」(LUTO)的原則:「以往政府在八十年代,一定講LUTO, 用一幅地,同時考慮交通。」而近日由建築師行Farrells提出替代東大嶼都會的 「藍塘」方案 ,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今天最重要是集體運輸,但現時觀塘線向藍田是掘頭巷,港島線往柴灣又是掘頭巷,但『藍塘』便將兩邊打通,地鐵可以在將軍澳穿過海底,駁返落柴灣。」
計劃預想中的藍塘區,位於將軍澳,是現有市中心邊緣的延伸,由二百公頃填海闢地組成,包括現有的將軍澳工業邨、日出康城、將軍澳第一百三十七區填料庫、佛堂洲及三個垃圾堆填區,總共六百八十八公頃,可容納三十五萬人口,屆時港鐵將是運輸網絡的骨幹,通過新的過海鐵路,延伸的觀塘線和港島線將在藍塘匯合。
「我們應該按照人口分佈,在原有基礎上擴大,才叫有機生長。先考慮城市規劃, 然後才將手頭上的土地選項排先後次序,比如先棕地,再來是破壞了的農地,最後是靚的田地,即使最後要碰郊野公園也無辦法,但你要有個次序。而不是像現在,我差一百蚊,便直接跳去想有多少個方法可以找一百蚊回來,卻不管那些錢是不是正當途徑、或要經多少麻煩才得到。」
搬遷貨櫃碼頭誰得益?
可惜「藍塘」方案似乎沒有進入到「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議程之中,反而另一土地選項,由團結香港基金提出的重置葵青貨櫃碼頭,卻在名單之上。
「政府說我們尚欠一千二百公頃土地,民間說她高估了,團結香港基金會卻出來說土地需求遠不止於此。」基金會早前提出「新玫瑰園計劃」概念,建議香港重啓大型填海,並以新加 坡現時單位平均面積七百三十平方呎為目標,認為香港人將來也應該要「住大啲」,推算香港未來三十 年總共需要超過九千公頃的土地,較政府估算的四千八百公頃多近一倍,「以這個邏輯一推,葵青貨櫃碼頭,便是大大塊市區靚地」。
基金曾提出的重置葵青貨櫃碼頭方案,包括在長洲南面填海約二千二百公頃建設人工島,以搬遷現時的葵青貨櫃碼頭,屆時可騰出約三百八十公頃的土地,面積等於七個太古城。
為夕陽工業建島?
「用公帑填一個島出來,搬貨櫃碼頭過去,貨櫃業沒有損失的,我們香港人有損失,然後騰出的土地好大機會是交給地產商發展,當然到時他們會起一些公屋出來應酬我們,但由於土地釋放出來的地產價值,將會是一次性的買賣,最後收益都是回到地產商身上。」葵青碼頭位於美孚新邨與葵青之間,若變成住宅項目,必然帶來巨額收益:「但大家都知道,香港的貨櫃碼頭正面臨被淘汰,以往我們發過夢,以為起好深圳灣大橋,會有好多貨櫃過來,結果沒有實現,當年起港珠澳大橋,也曾想像能吸引廣西的貨櫃,但現在也知道不會發生,香港的貨櫃業是夕陽的,你無理由花費大量金錢,起一個島比一個正在衰落的行業,這樣不合邏輯。」
下期預告:問內地借島、貨櫃碼頭建屋 有冇得諗?
或者,重置碼頭有沒有其他方案?比如林超英也提到,其中一個民間認為可以增加土地的方向,便是向內地租借外島,將本港一些如儲油庫等公用設施搬過去,騰出空地,那有沒有可能索性將整個碼頭搬過去?近日前發展局長麥齊光及香港工程師學會前會長周明權倡議的「貨櫃碼頭上蓋建屋」又是否可行?(下期續)
【移山填海系列一】
文//梁仲禮
圖//受訪者提供、資料圖片
編輯//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2018/1/21
【明報專訊】電腦遊戲SimCity(模擬城市)的愛好者近年看本地新聞大概會樂翻天,這邊廂有人倡議要填平船灣淡水湖建屋,那邊廂又說可以搬走整個葵青貨櫃碼頭,騰出空地來建第二個太古城,最近又一說,原來只要沿將軍澳港鐵路沿線往東再推前一點,隨時可以多建一個容納三十五萬人的新市鎮。
移山又填海,因政府提出的《香港2030+》的發展策略研究,推斷香港至二○四○年後發展所需的土地,尚欠一千二百公頃。官方委任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自然要為達標出謀獻策,尋覓土地選項,預計三月會進行公眾諮詢;民間方面,也有由不同界別專家所組成的「民間土地資源小組」,提醒港人在大興土木以外,尋找土地供應還有百樣可能。
人口數目會回落
「其實一千二百公頃已經有得拗。」鄉郊基金主席林超英,也是「民間土地資源小組」的一員:「裏面假設未來人口會去到九百萬,但如果仔細留意,最新的人口統計遠不到這個數字。」規劃署長凌嘉勤早前說過,預料到二○四三年,香港人口將達最高峰的八百二十二萬,之後開始回落,又認為若能完成「香港2030+」所有規劃,本港屆時將可容納九百萬人口,並可預留約10%土地作為發展緩衝,「那即代表投放大量的建設來應付誤差,現在還哪會有人如此做規劃?你應該循序漸進地每年增加一定公頃土地,然後按照人口變化將步驟調節」。
小組另一成員任憲邦,早前便撰文駁斥政府興建東大嶼都會的計劃,認為政府本來便打算於未來十年興建四十六萬個新單位,屆時單位總數上升至三百一十三萬,足以滿足二○四四年人口高峰時期的二百九十三萬戶住屋需要,二○四四年後,住屋需求就會減少,屆時才落成並可容納二十六萬戶的新都會,只是畫蛇添足。
何不往空中想辦法?
舉目世界各地城市,過去半個世紀皆有不斷侵吞周邊地區的趨勢,相反香港地勢特殊,一來三面環海,不能無限度擴建;二來山多平地少,只能集中發展部分地區;三來一國兩制下,城市邊界清晰,種種先天局限令香港免於重蹈外國「城市擴張」(urban sprawl)的失敗經驗,也間接造就了外國學者推崇備至的「密集城市」(compact city)發展模式。
「加上我們知道人口到了一個位置會回落,我們不需要準備這個城市無限擴張,只要應付到二○四○的需求已經足夠。」林超英說,民間早已倡議過不同於「造新地」的方案,其中最直截了當的,首選在現行的新發展區中增加地積比﹕「比如古洞北、洪水橋,現時對於將來可容納人口的估算,是基於一定的地積比,既然現在對住屋需要緊張,是不是可以調節?這些區域經過城市規劃的考慮,有健全的交通運輸配套,單單增加地積比已可加建很多房屋,與其在地面找地方,倒不如向空中想辦法。」還有在新發展區中常見,民間倡議講到「口水乾」的棕地﹕「政府話棕地難搞,但我們現在討論的是未來二十年的規劃,有足夠時間慢慢造,英國便已經行了棕地優先政策。而且叫得做棕地(有貨車出出入入),交通一定不錯,亦無甚生態價值,也代表有就業機會,問題是視乎政府敢不敢收地。」
「另外政府手上有很多空置校舍,還有很多所謂GIC地(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呢?」林超英早前向官方「土地供應專責小組」遞交的意見書,建議參考外國例子,以立體思維去進行城市規劃,在交通運輸用地上興建房屋,便是探討以GIC用地建屋的其中一例﹕「近年多個港鐵站上蓋都建了住宅和商場,港鐵藍田站匯景花園的休憩平台則建在公路之上,平台更形成一道隔音屏障,令住戶不受噪音的滋擾,紅磡海濱南岸也有公路上的平台。」
向市中心邊緣延伸發展
即使要開墾新地,林超英也認為,必須要秉持「Land Use and Transport Optimisation」(LUTO)的原則:「以往政府在八十年代,一定講LUTO, 用一幅地,同時考慮交通。」而近日由建築師行Farrells提出替代東大嶼都會的 「藍塘」方案 ,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今天最重要是集體運輸,但現時觀塘線向藍田是掘頭巷,港島線往柴灣又是掘頭巷,但『藍塘』便將兩邊打通,地鐵可以在將軍澳穿過海底,駁返落柴灣。」
計劃預想中的藍塘區,位於將軍澳,是現有市中心邊緣的延伸,由二百公頃填海闢地組成,包括現有的將軍澳工業邨、日出康城、將軍澳第一百三十七區填料庫、佛堂洲及三個垃圾堆填區,總共六百八十八公頃,可容納三十五萬人口,屆時港鐵將是運輸網絡的骨幹,通過新的過海鐵路,延伸的觀塘線和港島線將在藍塘匯合。
「我們應該按照人口分佈,在原有基礎上擴大,才叫有機生長。先考慮城市規劃, 然後才將手頭上的土地選項排先後次序,比如先棕地,再來是破壞了的農地,最後是靚的田地,即使最後要碰郊野公園也無辦法,但你要有個次序。而不是像現在,我差一百蚊,便直接跳去想有多少個方法可以找一百蚊回來,卻不管那些錢是不是正當途徑、或要經多少麻煩才得到。」
搬遷貨櫃碼頭誰得益?
可惜「藍塘」方案似乎沒有進入到「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議程之中,反而另一土地選項,由團結香港基金提出的重置葵青貨櫃碼頭,卻在名單之上。
「政府說我們尚欠一千二百公頃土地,民間說她高估了,團結香港基金會卻出來說土地需求遠不止於此。」基金會早前提出「新玫瑰園計劃」概念,建議香港重啓大型填海,並以新加 坡現時單位平均面積七百三十平方呎為目標,認為香港人將來也應該要「住大啲」,推算香港未來三十 年總共需要超過九千公頃的土地,較政府估算的四千八百公頃多近一倍,「以這個邏輯一推,葵青貨櫃碼頭,便是大大塊市區靚地」。
基金曾提出的重置葵青貨櫃碼頭方案,包括在長洲南面填海約二千二百公頃建設人工島,以搬遷現時的葵青貨櫃碼頭,屆時可騰出約三百八十公頃的土地,面積等於七個太古城。
為夕陽工業建島?
「用公帑填一個島出來,搬貨櫃碼頭過去,貨櫃業沒有損失的,我們香港人有損失,然後騰出的土地好大機會是交給地產商發展,當然到時他們會起一些公屋出來應酬我們,但由於土地釋放出來的地產價值,將會是一次性的買賣,最後收益都是回到地產商身上。」葵青碼頭位於美孚新邨與葵青之間,若變成住宅項目,必然帶來巨額收益:「但大家都知道,香港的貨櫃碼頭正面臨被淘汰,以往我們發過夢,以為起好深圳灣大橋,會有好多貨櫃過來,結果沒有實現,當年起港珠澳大橋,也曾想像能吸引廣西的貨櫃,但現在也知道不會發生,香港的貨櫃業是夕陽的,你無理由花費大量金錢,起一個島比一個正在衰落的行業,這樣不合邏輯。」
下期預告:問內地借島、貨櫃碼頭建屋 有冇得諗?
或者,重置碼頭有沒有其他方案?比如林超英也提到,其中一個民間認為可以增加土地的方向,便是向內地租借外島,將本港一些如儲油庫等公用設施搬過去,騰出空地,那有沒有可能索性將整個碼頭搬過去?近日前發展局長麥齊光及香港工程師學會前會長周明權倡議的「貨櫃碼頭上蓋建屋」又是否可行?(下期續)
【移山填海系列一】
文//梁仲禮
圖//受訪者提供、資料圖片
編輯//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留言
張貼留言